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的外形选择

2023-06-13 02:18谭保罗
领导文萃 2023年11期
关键词:炮塔苏式乘员

谭保罗

由于爆发在东欧的战争,很多朋友开始关注起坦克这种武器。坦克在一战时开始投入实战,那时候,只有坦克可以让陆军步兵克服对重机枪的恐惧。在二战中,坦克更成了陆地决胜负的关键。

二战之后,全球坦克的发展分为两个流派,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两个流派差异挺大的,对一般人来说,我们最容易看到的是外形差异。

首先,苏式坦克更小,很多主战坦克的重量都在50吨以下,西方坦克普遍更大,主战坦克基本上都在50吨以上。从外形上看,苏式坦克整体上更矮,炮塔更小,趋近于圆形,线条极度圆润。西方坦克无论是美国的,还是德国的坦克,整体更加高大,炮塔棱角分明,而且炮塔的尾部很大,上翘并且突出。

从气质上看,苏式坦克显得收敛和圆滑,好像是贴着地面,匍匐前进的钢铁乌龟,它们似乎很怕被击中。而西方坦克显得张扬和豪爽,开起来摇摇晃晃,有很浓厚的重型皮卡气质,它们看起来并不害怕被别人发现和攻击。

造成气质不同的根源,当然是设计思路的不同。苏式坦克崇尚“快”和“多”,在单位时间内,我发射的炮弹更多,那么我即使前几发没有打中,那么经过快速校准,也有机会干掉你。因此,苏式主战坦克采用了自动装弹系统,炮弹被储存在炮塔下方,环绕着炮塔,以便于提升自动装弹系统的运行效率。

这样的设计也带来了副作用,炮弹存储的位置并不理想,等于坦克乘员的肩膀上扛着一圈炮弹。而且,炮塔下部是坦克被击中的概率最高的几个位置之一。因此,一旦被穿甲弹击中,那么很容易发生集体爆炸(术语叫“殉爆”),不但炮塔会被炸飞,而且坦克乘员生还的可能性也会很低。

西方的很多主战坦克,则采取了另外一个思路。西方人把炮塔做得更大,把炮弹存储在炮塔尾部,因此炮塔看上去“屁股更大更翘”,这样做的好处是,炮塔尾部被击中的概率很低,即使被击中,那么距离乘员也有点距离,乘员还有一定的概率生存下来。但坏处是,需要有一位粗臂大汉站在炮塔内部,人工从弹仓中取弹填装,不如自动装弹效率高。

于是,苏式坦克不用人工填装,那么炮塔就可以做得更矮更小,缩小体积也就降低了被击中的可能性。但西方坦克不行,炮塔做得太矮太小,填装手就没法站立,体积大了,那么也必然增加了被击中的概率。

以上这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是导致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外形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所谓设计思路归根结底也必然基于一种武器研发领域的经济理性,它植根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在冷战时代,苏联是一个各方面实力都很强大的存在。但客观地说,苏联的科技实力与欧美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子元器件和信息技术开始大规模运用于军事工业之后,苏联和欧美的常规武器差距更在不断拉大。

对欧美坦克来说,它们拥有更好的红外技术和电控技术,打得更准;还有优异的发动机,即使更重(更重一般意味着对乘员的保护更好),也能跑得很快;同时,还拥有更优异的立体作战能力,比如空中力量可以对坦克集群进行更好的保护。因此,即使坦克有很浓厚的“皮卡风”,依然不影响其作战能力。对比来说,苏联的一大优势则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国家动员能力,比如,乘员可以快速地补充等等。因此,苏联可以保持规模惊人的装甲部队,以个体作战单位的“快”和整体数量的“多”来取胜,钢铁洪流,让西方战栗了几十年。

一件武器长什么样,并不是偶然的,它背后是一整套的系统和基于这套系统的权衡与取舍。

(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炮塔苏式乘员
如何一眼辨认出T-35
观光车乘员乘坐的安全隐患分析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基于MADYMO的轻型客车前排乘员约束系统优化
伊朗新型“克拉尔”KARRAR主战坦克在当地电视台出现
刍议苏式教育在体校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某型步兵战车炮塔结构瞬态动力学分析
两厢车后排乘员保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