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灵魂的学校文化

2023-06-14 03:20秦晓华
江苏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台湾大学雕塑空气

秦晓华

学校应该是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也是最能彰显文化自信的地方。一所百年老校和一所新建學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文化积淀,这也说明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文化是有温度的。学校传承和塑造的应是活泼泼的文化。有人曾对北大课堂的“自由性”颇有微词,张中行在《红楼点滴》中反驳道:“其实,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说是空气,无声无臭,却很厉害。”着实厉害,规制框范的只是人的外在行为,像“学术空气”这样的学校文化才有可能澡雪人的精神世界。我曾参观过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尊名为“我们的家”的雕塑。乍看上去,这尊雕塑不像“家”:四面漏风、冷色调、棱角尖锐,感觉反映的是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但是,当下课铃响起之后,我蓦然理解了这尊雕塑的深刻用意:孩子们飞奔到雕塑下,或游戏追逐,或悄悄耳语,冰冷的建筑一下子就被欢声笑语所包围。在冷热对比的张力中,学校文化的力量得到极大释放。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种能量。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设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

学校文化是有细节的。文化很难被定义,因为范畴、层次过于复杂。换个角度讲,文化又很好被定义,因为它的对象物很具体,比如饺子就是一种文化。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来说,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我曾在台湾大学校园里专门寻访了一个老物件——傅钟,据说傅钟每次敲响,一定要响21下。这源于台湾大学原校长傅斯年生前的一次演讲,他对学生说:“一天其实只有21个小时,其他3个小时是用来思考的。”没有人、物、事、意这些要素,学校文化就建构不起来、流传不下去。我曾在一所小学见过3个“怪现象”:地面两侧均画有一条黄线,下课后孩子们走出教室时,我才发现这是用来引导他们行走的;出教室后,有个小男孩看到我们刚想招呼,后面的小朋友拍了拍他,反复将手指放在唇上,示意他不要讲话;上厕所时,孩子们均站在一米线后,依次进出。这样的学校文化真是让人肃然起敬。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设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

有温度、有细节的学校文化,一定不是千篇一律的,一定是充满生趣的,一定是有灵魂的,像极了人。其实,这很正常,学校文化不就是服务于人的吗?以文化人,这才是学校的本真追求。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台湾大学雕塑空气
巨型雕塑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我的破烂雕塑
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及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
写实雕塑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台湾大学陈书梅教授的书目疗法研究述评
台湾大学接收改造中的“国界”与“省界”*
——基于《罗宗洛日记》(1945—1946)的观察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