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布尔什维克”胡竺冰在大革命前后

2023-06-15 15:14张保军
党史纵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无为县高寿革命

张保军

胡竺冰(1893—1940),又名可文,字铸依,安徽省无为县人,中国早期革命人士,长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帮助,被称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和“鲁迅式的战士”,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大革命时期,他在家乡无为成立“地方公款清理委员会”,组建“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大革命失败后,胡竺冰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1927年7月初,他抵达武汉找到设在这里的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随后受省临委指派前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自此,胡竺冰第一次与共产党组织发生了直接的接触,标志着他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洪流

1916年,23岁的胡竺冰经名师引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设在安庆的省立法政学堂。1918年,胡竺冰毕业后留安庆从教,和当时无数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为了拯救贫弱的中国,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胡竺冰在安庆学习和工作的几年,正是安徽新旧思想斗争激烈、民主爱国运动不断兴起的几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进步思潮的影响,开始用新的目光审视那黑暗的社会。他逐步感到教育无法從根本上救国救民,便将希望寄托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上,并申请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在安庆期间,在周新民、王步文领导下,胡竺冰积极参加了六二学潮和反军阀贿选等一系列斗争,投身罢课、罢教和游行示威的洪流之中。

1923年春,安庆的军阀政府向进步力量疯狂反扑,无数革命者被投入了监狱或倒在血泊之中,胡竺冰被迫返回家乡无为。他不甘沉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先后联系返乡的旅外进步青年高莫适、季庶仁、倪茂芬、高士林等人,到处贴标语、散传单、发代电,力图将城市斗争火种播撒到无为,用亲历亲见亲闻的事实唤醒民众的觉悟。他们还联合地方有声望的开明人士,共同组织成立“地方公款清理委员会”,通过清理公开账目,揭露反动派巧取豪夺、愚弄人民的丑恶嘴脸。他的行动像一块巨石投入无为这片死水,激起了壮阔的波澜。

为了发展革命势力,1924年夏,胡竺冰和北方交通大学学生、地下党员卢光楼等人,利用暑假之机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并在第二国民小学举办了演讲会和“假期义务补习班”,除教授文化知识、介绍进步书刊外,还通过讲故事、说笑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时事,讲述革命道理。

1926年,胡竺冰又同高莫适、季庶仁等在“义务补习班”的基础上创办了“义务小学”,广招青年知识分子任教,吸收贫苦子弟入学;学生的书籍费、学杂费全免,学校的一切开支均由胡竺冰等人捐助或向地方富商、士绅募集。这所学校不仅为无为早期平民教育树立了典范,而且成为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时间内,无为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据点和发展革命组织的摇篮。

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鼓舞下,1926年冬,胡竺冰同吕惠生、高莫适、季庶仁等人经过周密的筹划和准备,成立了国民党无为县党部,胡竺冰当选为常务委员,负责宣传、组织工作。他所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和领导的革命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革命斗争的发展,也使他自己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觉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信赖。1927年3月22日,他同季庶仁一起被推选出席中国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次日,因蒋介石亲手策划三二三反革命事变,会议遭到中断。亲身经历这一事件后,胡竺冰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开始意识到在革命阵营中还有包藏祸心的反革命势力。

1927年3月,无为县县长刘朝纲即将交任,其卫兵在无为东乡抢掠,枪杀了无辜青年邢学年,被害人的家属及邻里将其尸体抬至无为城哭诉。刚刚从安庆返回无为的胡竺冰见状再也按捺不住满腔怒火,同吕惠生两人面对围观的群众挥臂演说,痛斥反动政府草菅人命,然后组织游行示威,要求严惩凶手。县政府置若罔闻,愤怒的游行队伍便抬尸冲入县衙,停于大堂之上。刘朝纲派兵驱散示威群众,强令死者家属抬走尸体,并以蛊惑群众之名查捕胡、吕两人。

4月上旬,北伐军七师三营抵达无为,各界人民欢欣鼓舞,革命热情再次高涨。胡竺冰抓住大好时机,以国民党无为县党部的名义,要求继任县长高寿恒立案查处命案,可高寿恒竟然通知刘朝纲及凶手离开了无为。在全县人民欢迎北伐军的大会上,胡竺冰和吕惠生揭露了县政府与军阀狼狈为奸、祸害无为人民的罪行,以及高寿恒放走刘朝纲及凶手的真相,引起万民激愤,要求北伐军赶走高寿恒。在北伐军的支持下,胡竺冰、吕惠生带领数千人闯入县衙,声讨高寿恒,北伐军随之逮捕高寿恒,解散了反动政府。

与反动县政府的斗争告一段落后,各群众团体纷纷要求胡竺冰组建一个能为群众说话和办事的新政权,于是“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应运而生。胡竺冰被推为主任委员兼司法科科长,吕惠生任秘书兼第一科科长。

转变为坚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北伐军离开无为继续北进不到几日,上海方面传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无为的反动势力趁势抬头,投机革命的国民自卫团团长王绍宸立即释放高寿恒,扶其重新上台,并强行解散“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逮捕县党部部分成员。胡竺冰在季庶仁的掩护下携县府大印逃回家中。他将大印藏好,随后急速启程前往江西省彭泽县,到他的外甥、中共秘密党员商恩普家中避难。高寿恒不肯作罢,亲率常备队到白茆洲一带大肆搜捕胡竺冰,追寻县印。胡家瓦屋先后三次被查抄,胡竺冰4岁侄女被活活吓死,邻里也饱尝凌辱之苦。

胡竺冰领导的这场与反动政府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极大地鼓舞了无为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后来共产党组织在无为乃至皖中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前途处于最黑暗的时刻。胡竺冰流亡彭泽期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蒋介石为什么要叛变革命?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遭到清洗和镇压?三民主义的前途在哪里?中国将向何处去?一时间,他痛感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远村垂暮霭,山色欲朦胧。绕树归寒鸟,疏林听晚钟。松风当户啸,枫叶染霜红。我欲归园圃,殷勤问老农。”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比绕树之寒鸟,表现了倦鸟还巢和归隐田园的悲凉心境。

但是作为一个立志报国的热血男儿,胡竺冰没有也绝不会被黑暗所吞噬,而是在黑夜里上下求索。经过对中国各派势力的比较,他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指望蒋介石领导革命已成为白日之梦,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投身共产党的怀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1927年7月初,胡竺冰抵达武汉找到了设在这里的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周新民、王步文、薛卓汉等热情地接待了他,对他在革命低潮时所做的选择给以极高的评价。胡竺冰第一次与共产党组织发生了直接的接触。

到武汉仅数日,胡竺冰又亲历了汪精卫制造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他秘密转移到他的祖籍枞阳县浮山。在爱国教育家房秩五创办的浮山中学,胡竺冰与黄镇、诸良培、吴克正、郑曰仁、祖逸湖等分别担任了各科教员。1928年,王步文也辗转来到浮山中学,在房秩五的掩护下创建了党团组织。浮山附近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形势发展很快。胡竺冰和党团员们一起办起了农民夜校,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当成教材,并将《新青年》等杂志介绍给学生。

一次,胡竺冰向学生讲解《在无畏之前自有路》一文,讲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道:“不惜个人牺牲,敢于冲破黑暗,拯斯民于水火,这才是有志者,亦是无畏者。一切黑暗终必冲破,光明大路就在前头。”他用这些话鼓励同志,也鼓励着自己。夜阑人静之时,胡竺冰常掩卷沉思,他怀念着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怀念着家乡父老乡亲,渴望革命高潮的再次到来。他的一首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那种心情:“一夜北风紧,推窗大雪飞。孤山羁过客,三载别慈闱。拥被寒浸骨,挑灯泪湿衣。隔床呼郑子,毋己独沉眠。”

1929年春,胡竺冰受安徽省临委指派前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寄身于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并通过地下联络员史殿召接受了刻印宣传品的工作。他和同期到达的侄子、原中共无为县白茆区委书记胡斯星在海格里路租了一间房屋住下,每天晚上都忙于刻钢板、翻印文件和传单,然后将这些宣传品分别传递到3个地下联络点。为防不测,他与经常前来联络的史殿召约定,临街窗户上如挂着毛巾则暗示平安,如挂着袜子则暗示情况有变。在敌人防范极严密的上海,胡竺冰就是这样细心、机智,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直至后来两名帮助传递和刻写的进步学生被捕,他才遷出了海格里路。

在上海期间,胡竺冰还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进步组织,并成为“世界语学会”会员。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鲁迅和沈钧儒、章乃器,还和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莱有深厚的交往,在他们的影响下,胡竺冰思想更趋成熟。总之,大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革命实践,加速了他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党外布尔什维克”的转变。

(责任编辑:钱海峰)

猜你喜欢
无为县高寿革命
作品赏析(8)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3)
作品赏析(9)
养生篆刻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古代长寿有哪些雅称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谁最“高寿”?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