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纪念地

2023-06-15 15:14颜林
党史纵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蔺渡赤水赤水河

颜林

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纪念地。当年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三次驻扎在这里,两次从太平渡渡口顺利渡过赤水河,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新中国成立后,太平镇先后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纪念碑、红军长征纪念广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和毛泽东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纪念建筑。今天镇上仍保留着长征街、红军街、毛泽东驻地旧址、红军总政治部驻地旧址、红军总司令部驻地旧址、红军二渡赤水渡口和红军四渡赤水渡口等100多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古镇。

红军转战川滇黔 三次占领太平渡

长征是一部光照日月、流芳千古的英雄史诗,其中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出奇兵”,转战川南古蔺、叙永山区,则是这部英雄史诗中的光辉篇章。遵义会议后,党中央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敌军之间,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1935年1月28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主力在川黔交界土城、猿猴一带受到川军主力郭勋祺等5个旅的阻击,陷入被前后夹击的险境。土城战役的“青杠坡”战斗失利后,党中央当机立断,决定放弃“由赤水河北上,从泸州以西蓝田坝至大渡口之间渡过长江”的计划,改由土城、猿猴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先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再待机从江安一带北渡长江。

2月初,红军围攻叙永县城,进驻“鸡鸣三省”石厢子,与当地群众欢度新春佳节。此间,红军在叙永境内与川军刘湘所部进行了三岔河战斗、漏风垭阻击战、天堂坝遭遇战等几次较大的战斗。由于红二师未能攻克叙永县城,且刘湘已集中兵力严密封锁长江,中央红军已经没有从宜宾、泸州一带北渡长江的可能。根据敌情变化,2月7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暂时放弃渡江计划,仍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域,争取由西向东发展。此后,中央红军各部分别由四川古蔺、叙永、兴文、珙县等西部地区兵出川南,于2月8日进入云南东北部的扎西及其附近地域,进行休整。

蒋介石发现中央红军在扎西集结休整后,派重兵进围扎西,企图歼灭红军于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审时度势,毅然决定“出敌不意,回师古蔺,再入黔北”,以此摆脱川军、滇军的夹击和国民党中央军的追击。2月14日20时,中革军委向各军团发出《朱德关于我军东渡赤水河的计划致各军团电》的电令,对二渡赤水作出部署。

2月18日,中央红军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为前卫,分别向太平渡、二郎滩挺进。当日下午,红一军团占领太平渡,在当地船工和群众的帮助下,先后在太平渡、老鸹沱和九溪口等渡口架起了浮桥。2月18日21时,中革军委又发出《关于我军速渡赤水的指示》电令,要求“在明(19)后两天以最迅速坚决行动确实取得并控制渡河点,架好浮桥,最迟要在20夜及21上午全部渡河完毕,以利时机”。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到达太平镇后,前往红一军团司令部驻地“盐号办事处”休息。2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从太平渡渡口渡过赤水河,进入黔北境内。红三军团于2月19日占领二郎镇,在二郎滩渡口架好浮桥。至2月21日拂晓,红军各部分别从太平渡、九溪口、二郎滩渡口顺利渡过赤水河(二渡赤水)。在太平渡渡口,红五军团留下一支部队掩护拆除浮桥。当日天亮后,川军潘佐旅、周化成部和骆国湘带领的民团联防大队共3000多人追到太平渡,隐蔽在山林中的红军部队猛烈开火,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完成掩护任务后,红军部队撤出战斗,跟随中央纵队前进。

红军二渡赤水重返黔北后,采取“声东击西,出敌不意,灵活机动,速战速决,迂回转战”的战术,相继攻占桐梓、娄山关、遵义等地,歼灭王家烈和吴奇伟的两个师大部,俘敌3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打了遵义会议以来第一次大胜仗,全军为之振奋。

红军在黔北打了大胜仗,蒋介石气急败坏,亲临重庆“督剿”,实施碉堡战术,命令各部分进合击,步步为营,加紧合围红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识破敌人合围红军的阴谋,在敌人将合未合之际,指挥红军突然乘隙西进,摆脱敌人,跳出包围圈。3月16日18时,中革军委向各军团发出《朱德关于我军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电令。3月17日,红军从茅台及其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进逼古蔺,又摆出欲北渡長江的态势,将敌人注意力引向川南。

3月19日,红一军团以一个团的兵力奔袭镇龙山、明科岭,佯攻古蔺,击溃前来阻击的敌军。蒋介石得悉红军已经三渡赤水河,进攻古蔺,慌忙改变部署,令刘湘加强长江防务,令中央军和川、滇、黔军兼程向古蔺合围,企图聚歼红军于古蔺,并亲临贵阳城“督师”。毛泽东等见蒋介石中计、我军的战略意图已经实现,当机立断,决定立即东渡赤水河。3月20日17时,中革军委向各军团发出《朱德关于我军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电令。在当地船工和群众的帮助下,红军先头部队在太平渡下游一里处的老鸹沱和上游的九溪口,以及二郎镇的二郎滩渡口分别架设了浮桥。

3月21日至22日,红军各部分别从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等渡口四渡赤水。红军四渡赤水再入黔北,长驱直入,佯攻贵阳,吓得身处贵阳的蒋介石坐立不安,急调滇军入黔。红军声东击西,乘虚进军云南,佯窥昆明,实趋滇北,突破重围,抢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参观游览太平古镇 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太平镇位于赤水河南岸,距离古蔺县城35公里,濒临赤水河,民居依山而建,自古为川黔商旅聚散之地,是四川省八大名镇之一。由于红军长征二渡赤水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就位于太平古镇,这里成为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长征》《战地黄花》《四渡赤水》等影视作品均在太平古镇取景拍摄。

笔者从太平古镇的牌坊处进入古镇,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依次参观游览了分布于长征街和红军街上的红军临时医院旧址、红军干部团旧址、战地黄花馆、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临时医院旧址、红军银行旧址、红五军团团部旧址、红军机要处旧址、毛泽东住地旧址、红军驻地旧址、红军炊事房旧址、毛泽东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广场和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等众多的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

当年,为了配合红军渡河作战,太平镇的老百姓主动拆下自家门板、楼板,用作搭建浮桥的材料,还纷纷捐粮捐物。太平古镇今天留存的100多处红色遗址遗迹,见证了当年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陈列馆展出的红军号谱、红军医书、红军印章、苏维埃纸币、苏维埃铜币等数百件长征期间的革命文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红色历史,品尝到了一顿丰盛的红色文化大餐,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

古镇的红色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父子同入伍,兄弟当红军”是当地人的骄傲,“八百儿郎当红军”是当地人的自豪。生于斯长于斯、亲眼见证过红军四渡赤水壮举的车盛寅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当年的那段经历:

我叫车盛寅,土生土长的太平古镇人。红军来到太平古镇的时候,我只有9岁,正在读小学3年级。我家开了一个店铺,经营着烙烤饼子的小生意。1935年初,红军逼近太平镇。由于此前国民党政府及乡绅地主们极力污蔑红军队伍是“赤匪”,不仅强取豪夺,还无恶不作,使得街上人心惶惶,导致许多不明真相的乡亲们吓得躲进了深山,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的父亲和我留了下来。红军到了镇上,先是一队人很快地从街上跑过去,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从贵州土城一渡赤水后进入太平镇的红军长征先遣部队。随后大部队到了,红军战士就开始挨家挨户轻轻地敲门,告知老乡们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队伍,不欺压老百姓,大家可以放心开门做生意做事情,不用害怕。

抱着怀疑的态度,我的父亲壮着胆子打开了门,我胆怯地站在摆满饼子的货柜旁边观望。果然,红军战士没有像过去来到镇上的国民党军士兵那样,打骂群众,吃东西不付钱还要骂人,更没有冲进家中抢夺财物。坐在门外休息的几名红军战士,衣服穿得十分单薄,看到我的父亲打开了门,他们只是抬头望了一眼,和善地点头招呼了一下,没有起身来打扰我父亲做生意。后来,他们招呼我过去交谈,对我的态度非常友善。红军战士对我父亲说,希望老乡们不要害怕,尽快回家。后来,有两个红军战士在我家店铺买了几个饼子,递给我父亲的是苏维埃票子(纸币),他们跟我父亲说,拿这个票子到镇上红军的临时银行可以兑换成银元。红军拿着饼子走了以后,父亲担心红军变相“吃白食”,叫我马上拿着票子到红军银行去兑换。我立即跑到街上的红军临时银行,果真兑了银元回来,一下子就打消了父亲的疑虑。

每个红军战士对人都十分和蔼,我的心里也就不再胆怯了。已经念了几年书的我,看到红军战士在街道的墙壁上书写标语,就站在旁边观看。我一边观看认字,一边帮助红军战士提墨汁桶。桶里的墨汁用完了,我就回到家里刮锅底灰,调制成土墨汁拿给他们用,红军战士还表扬了我这个“小鬼”。至今我还记得,红军书写的标语有“劳苦的工农们:不要害怕赶快回家来,红军是保护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干人(穷人)的队伍,帮助干人得解放!”“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去!不当白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欢迎劳苦工农替红军引路送信!”等内容。书写标语的红军战士一边书写标语,一边教我认识标语上的字,还给我讲解了这些标语的意思。我目睹了红军在街头发动群众、搭浮桥渡过赤水河等场景,见证了红军队伍纪律严明、与百姓亲如一家。

纪律严明的红军队伍,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军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队伍”的消息很快就传开来了,外出躲避的乡亲们也纷纷回到镇上,打开家门迎接红军入驻。红军在赤水河上架设浮桥的时候,乡亲们主动将自家的门板、楼板取下来,提供给红军架设浮桥用。

车盛寅老人还讲述了“银元纸条留香炉”的故事:红军还没有抵达我们这里之前,街上有一个叫张策勋的医生听信反动宣传,跑到贵州那边的亲戚家躲避去了。红军走后,张医生才回到家里。听说红军在他的家里借住过,便在屋里屋外仔细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衣物丢失,只是存放于楼上的100多公斤黄谷没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丢失一点粮食是常见的事情。可是,乡亲们都说红军不拿群众的东西,所以他一直心存疑虑。后来,张医生在家里打扫卫生的时候,在神台上的香炉里意外地发现了几块银元压着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着:“老乡,吃了你家二百多斤黄谷,主人不在家,我们照价付钱,请原谅。红军留条。”张医生十分感动,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此,他逢人便讲红军好,说:“这样的军队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在太平古镇,红军还留下了不少物品,这些物品今天已成为珍贵的文物,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红色故事。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内陈列着一本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红军教材《实用内科学》。这本1933年由江西瑞金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内科学》,是红军军医学校培养医务人员的教材。红军途经太平渡时,镇上的中医胡大成积极主动为红军伤员治伤。在治疗期间,胡大成和伤员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其中一名伤员是军医,伤好以后,便把自己用毛笔小楷手抄的《实用内科学》送给了胡大成。胡大成非常珍惜这本医书,一直妥善保存。1975年,胡大成的儿子胡廷汉把这本医书捐赠给了陈列馆。陈列馆内还陈列着一枚银戒指,现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红军二渡赤水时来到太平渡,一个红军战士在当地村民王秀春家疗伤。红军战士痊愈后,临别时留下这枚刻有“抗战到底”字样的银戒指以作纪念。后来,王秀春的儿女将此戒指捐赠给了陈列馆。

赤水河滚滚东流,纪念碑巍然矗立。站在赤水河南岸的太平渡渡口纪念碑前,红军战士架设浮桥抢渡赤水河的身影、戰士们在赤水河南岸阻击敌军追兵的激烈战斗场景都仿佛浮现在眼前,耳边也仿佛响起了红军与敌军交战的激烈枪炮声,让人情不自禁地唱起“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曲。1977年,古蔺县在渡口遗址修建了一座“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纪念碑”,以纪念红军四渡赤水取得的伟大胜利。纪念碑碑体呈三棱柱体结构,碑高12.26米,底座宽4米。碑顶的三面军旗,寓意红军长征转战川滇黔三次进入古蔺境内的那段历史。

今天的太平镇,已经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的天府红色旅游名镇,一幅“旅游兴,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生活好,干劲足”的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古蔺渡赤水赤水河
古蔺县云贵高原中蜂保护区(省级)的建立情况
定制服务泸州银行助“古蔺麻辣鸡”拓展市场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古蔺花灯
法治,让赤水河碧水长流
古蔺农商银行发放扶贫贷款35440万元
赤水河
EH4测深法在赤水河大桥桥梁墩台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