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动物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2023-06-15 16:49钱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教学策略

钱敏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文章,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素材。教师要积极探索、挖掘这一教学资源,借助动物角色开展阅读教学,带领学生听动物、说动物、读动物、写动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最终实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动物形象;阅读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0-0074-03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为“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引导,“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对学生而言,阅读是拓宽他们有限的人生阅历、帮助他们逐渐认识世界的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审美体验也会更加丰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从看图识字开始,引导学生由学习文字、词语、语句,逐渐扩展到段落和篇章,旨在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基础工具,去认识和学习更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的过程。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不会太过深奥和复杂,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物角色,如《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小猴子下山》等课文中的主人公都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动物角色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有着多重优势,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借动物角色提高阅读兴趣

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借动物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前提是要了解动物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课堂中来,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对动物充满兴趣,部分学生还会将动物拟人化,也乐于与动物进行对话。将动物角色引入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学教师常用“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呢?”这样的题目进行算数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动物角色,让抽象的数学题目更加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动物角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更进一步,如通过想象让小动物开口说话。这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跟随教师进行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许多动物角色,不仅有主人公小蝌蚪,还有鲤鱼、乌龟、青蛙等多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有着别开生面的互动,其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在学生兴趣浓厚之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蝌蚪错把乌龟认成妈妈,此时学生的兴趣会进一步高涨,迫切地想知道小蝌蚪最终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在浓厚的阅读兴趣驱使下,阅读教学不再困难,课文学习水到渠成。可见,动物角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更高效地学习字词和语句,提高聽、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素养。

二、借动物角色加深学习认知

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提出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进入小学之前,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口耳相传、绘本阅读、视频学习等,这些途径大多以画面、语音等形式向儿童传递信息。进入小学后,学生开始学习拼音、文字,并循序渐进地阅读语句和篇章。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画面、语音转为文字。此时,动物角色的加入能够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使学生初步形成文字感知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编者配了许多插图,其中一张插图是小蝌蚪询问鲤鱼妈妈的场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通过绘本、动画片等熟悉了这个故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读到:“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学生纷纷回答:“你们的妈妈在那边!鲤鱼不是你们的妈妈。”其实在课文中,小蝌蚪对鲤鱼的称呼是“鲤鱼阿姨”,也就说明小蝌蚪已经确定鲤鱼不是自己的妈妈。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一开始就将鲤鱼称呼为‘阿姨’,说明它们知道鲤鱼不是自己的妈妈。它们是怎么确定的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并发现插图中的小蝌蚪已经长出了两条后腿,而鲤鱼没有后腿,只有鳍,跟当时的小蝌蚪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小蝌蚪很容易就确认了鲤鱼不是自己的妈妈。教学中,动物角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发挥着感知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文中的插图进一步了解了动物的特点,深化了认知。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建立起文字感知能力,并通过学习与阅读逐渐加深文字感知的深度和广度,这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借助动物形象开展插图与文字的双重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动物角色发展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对阅读对象进行真与假的判断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借助语文这一工具学科学习和认知世界的基础。简单来说,真为真实,现实世界中能够真正发生的事情为真;假为虚构,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为假。落实到动物形象中,即在动物身上会切实发生的事情为真,反之为假。真与假说到底是一种逻辑判断,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区分虚构和现实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动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想象的世界:动物对话、动物举止等拟人化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而当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对话与举止是基于人类社会运行的逻辑而想象、虚构出来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然得到提升。

在《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这句话赋予了小蝌蚪人类的情绪——“快活”,学生阅读到此处时会引发情感共鸣;当学生读到“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时,会想到自己的妈妈。这种从彼至此的联想和推理是一种较高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联想和推理能力有了雏形。另外,从全文看,小蝌蚪找妈妈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在自然界中,小蝌蚪不会,也无须寻找妈妈。第一学段的学生一般不会质疑《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真实性,是因为从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来看,孩子找妈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小蝌蚪找妈妈自然也是正常的。不过,第三、第四学段的学生就会意识到《小蝌蚪找妈妈》只是一个想象故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似,而与《珍珠鸟》不一样——小蝌蚪会说话不是真的,珍珠鸟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才是真的。这是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的体现。

思维能力对于阅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学生阅读素养真正形成的重要体现。教材中的动物角色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而易见:在第一、第二学段,动物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第三、第四学段,动物角色有助于学生区分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

四、借动物角色激发表达欲望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础模块,二者是相互促进、一体两面的关系。阅读教学除了要求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理解文本主旨,还要求学生能立足阅读内容进行表达。表达能力的培养既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又是现代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动物角色以其自身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迈开表达的第一步。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习题除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和识记词语外,还有两道表达类的题目。其一,为学生提供几幅插图(见图1),要求学生按顺序把插图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因为故事的主角是学生喜爱的动物,学生很乐意将其表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引导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适当补充学生在复述故事时遗漏的内容。其二,要求学生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披着碧绿的衣裳”“鼓着大大的眼睛”“露着雪白的肚皮”“甩着长长的尾巴”。如果没有相关的语境,只有单独的字或词,学生常常不知道该表达什么、该如何表达。但是有了小青蛙这一具体形象的帮助,学生就能从“披着碧绿的衣裳”的青蛙,联想到“披着红色的斗篷的鲤鱼”“披着黑色的西装的燕子”……联想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便有了数不清的表达对象,不再对表达类题目抓耳挠腮了。

作为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形象,动物角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尤其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动物角色能够带动学生复述文本内容,借助对不同动物之间的联想进行仿写表达,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五、借动物角色丰富审美体验

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与审美体验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与他人交流。”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动物角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后,学生对蝌蚪和青蛙的关系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发现蝌蚪和青蛙之间的巨大差别:无论是身体的颜色还是躯体的形状等,都没有相似之处。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自己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于是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类的孩子会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而蝌蚪和青蛙却长得一点也不一样呢?”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提示学生留意蝌蚪逐渐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蝌蚪先是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最后尾巴变短、长成青蛙,并引入“变态发育”的概念:“变态发育是指动物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就像蝌蚪是从受精卵中孵化出来的,用鳃呼吸,只能在水里生活;蝌蚪长成青蛙后,用肺呼吸,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里生活,是两栖动物。”在语文教学中,借动物角色引入相应的科普知识,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丰富了审美体验,开阔了阅读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这样的教学,寓教于乐,一举多得。

动物角色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从现行统编语文教材的内容来看,动物角色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此类教学资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燕宏.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1(18):24-25.

[2] 李杨,曾小平.基于国际阅读素养的小学阅读过程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29):27-29.

[3] 林其雨.PIRLS对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9(6):76-80.

[4] 刘晶晶,郭元祥.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内涵、构成及测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5):69-75.

[5] 宋乃庆,肖林,程浩.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背景因素探析:基于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7(2):61-66,104.

[6] 朱鹏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9):16.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