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融合到走向开放

2023-06-19 12:33陈思佳盛新凤
江西教育B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文教材

陈思佳 盛新凤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任务群”的概念,彰显着两大理念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习方式大变革。在教学中聚焦任务,采用大单元整合的方式教学,是撬动学、教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应聚焦两个关键词:融合与开放。

一、深度融合,进行“化学反应”

融合与开放是任务群理念下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其中“融合”是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所谓“融合”,是在内部进行“深加工”,做“乘法”,使内部各要素发生“化学反应”。

1.聚合四维,目标融合

“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目标要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任务群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单篇课文目标设定有所不同,要统整聚合,进行融合设计,合力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均为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本单元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这组课文的选编渗透了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条时间轴,还原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史。这一条时间轴串联了整个单元内容,课文之间有内在联系。选编课文题材丰富,内容感人,是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极好素材。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特点,本单元可以设计四个整体目标。(1)创设“打造红色纪念馆”任务情境,厘清课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经典语言,习得语言范式,初步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表达中尝试运用,实现读写迁移,落实单元语文要素;(2)通过任务驱动,在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单元主题的人文意义,重温革命岁月,了解革命历史,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英雄气概,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3)利用单元语境,在诵读课文、赏析语言及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4)统整单元情境,在比读、融读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核心素养。本单元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这是一种融合设计。通过大主题情境营造、大目标导向引领、大任务背景推动、大活动设计落实,放“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统整教材,内容融合

任务群是个集合的概念,任务群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融合,预示着课程内容要结构化。任务群理念下的大单元学习设计需要教师有系统思维,要整体关照单元内容,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的统整需要教师有主动建构课程的意识,对教学内容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精选、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目标和主题,把单元内的教学内容重新排列组合。选文、助学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调整。教师要“深加工”教材,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教学内容。教师积极“加工”课程的过程,也是建构“学程”的过程。要使教学内容在单元内部发生“化学反应”,就要打破单元原来的编排结构,进行合理重组。重组的过程不是把内容简单“相加”,而是“相乘”,要在内部发生“化学反应”,使“分子”与“分子”相融之后产生“新质”,即“第三者”,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实现功能最大化。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鲁迅纪念馆中的多元资料走近不一样的鲁迅,分别是:通过学习《少年闰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通过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和《好的故事》,追忆鲁迅,了解鲁迅受人敬仰的原因;通过学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铭记鲁迅。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重新梳理单元教学内容,把单元课文分解、重构,结合不同的板块进行教学。三个板块内容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整个单元的课文内容科学转化成教学内容,在内部进行了深加工,实现了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在大任务驱动下深度融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聚焦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逻辑,把“要素单元”转化成了“学习单元”,聚焦了学生的“学”,优化了学生的“学”,从而变革了传统课堂。

3.阶梯设置,活动融合

任務群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整体为学习内容,经过内容统整,整体设计学习目标,在整体感知课、细节融读课和多元表达课三种课型中整体安排学习活动,优化学、教方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活动的设计要有全局性、贯通性。在任务群中设计一连串有意义的活动,前后承接,形成一个活动链。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创建红色纪念馆”的任务情境。在这个大任务驱动下,每种课型承担了不同的子任务,如整体感知课的主要任务是创建前厅,细节融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创建红色文物厅、红色书法厅,多元表达课的主要任务是创建强国有我厅和红色有声厅。其中整体感知课中创建前厅这个子任务可以分解成画时间轴、设计照片墙、写序言等几个具体的活动,每个活动的推进有机融合整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任务的推进和活动的设计是融合的、循序渐进的。具体的活动过程也要有梯度,呈现层次性。又如,细节融读课中的创建红色文物厅这一子任务,教师可以把《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表1)。教师设计了寻找老物件、读懂老物件、宣传老物件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结合两篇课文,由易到难、从读到写、目标要求逐级递升,梯度明显,板块间的过度又是巧妙“咬合”的,凸显了课堂的和畅之美。

二、走向开放,实现“里应外合”

“系统论”里有个观点:系统如果封闭,那就等于死亡。任务群理念下大单元教学不仅要在内部“深加工”,还要外拓、外延、外展,把学习系统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向教材外、学科外、课堂外,甚至学校外开放。

1.延展:向教材外开放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选文的形式编排,教材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文学作品是浩瀚的海洋,上乘的文学作品太多,几本薄薄的教材是难以完全呈现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以一带多,向课文外、教材外开放。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教师可以把学习主题设定为“纪念馆中的语文课”,创设任务情境,拓展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鲁迅纪念馆中的各类资料(如表2),与课文内容进行互文阅读,既为课内阅读进行了“扩容”,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语文学习变得厚实、丰富。

2.突破:向学科外开放

“新课标”把跨学科学习作为一个单独的任务群设立,提高了我们对“跨学科学习”的关注度。语文教学只有打破学科壁垒、课堂壁垒,才能引入活水,生机勃发。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可以根据童话单元的组元特点开发三种崭新的课型,篇本联读课、组文合读课、“文影对读课”,把一篇课文的教学与一本书链读,从而拓展到一类书的联读;把同类课文进行组文合读,梳理类文规律;把文字阅读与电影阅读互文对读,发现各自的规律。这样的开放式阅读打破了学科壁垒。如教师在执教《海的女儿》一课时,可以采用“文影对读”的方式,把文本与电影作品放在一起“互读”,对文字的细节描写进行重点研读和补白,感悟文字的细腻及无限的想象空间,体会文字的精妙之處;通过观摩电影,了解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直观、逼真地感受美人鱼的形象。在“文影对读”中,通过关注文字和电影的不同角度,达到文影互补阅读的效果,升华美人鱼的形象,通过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教师借助文本阅读与影视阅读各自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文本与影视间不断切换,相互借力。语文教学向学科外开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实现共赢。

3.扩容:向课堂外开放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新课标”强调要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语文教学除了要向教材外、学科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拓展思路,突破有形教室的框架,向课堂外,向广阔的生活延伸开放。语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可以使语文变得灵动有效,这也是语文课堂的大革命、大变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大突破。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学校图书馆,通过“布置图书馆”这一真实的任务情境来设计不同的子任务:给图书馆空白立柱选阅读名言,制作各类书架阅读小贴士,布置馆内好书推荐宣传栏等。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学习本组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梳理信息;学习结束,“布置图书馆”的任务也相继完成。这样的设计把语文课搬进图书馆里,在开放课堂中构建大语文生活体系,真正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让语文学习服务于生活。

总之,融合与开放是任务群理念下大单元设计的关键。融合是做乘法,是内部深加工,目的是优化内容、提升内涵;开放是做加法,是扩大外延。任务群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要在提升内涵与扩大外延两处着力,真正实现“1+1大于2”的功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省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