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博物馆馆藏关圣殿雕版医方的相关问题研究

2023-06-20 05:52李军强桂艳琴江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医方

李军强 桂艳琴 江凌

摘 要:通过对鹰潭市博物馆馆藏关圣殿医学雕版中的女方、男方、儿科与小儿科等医方进行整理和研究,发现雕版中有许多简化字和异体字,中药材名称与现代写法不同,根据其形制、内容等综合判定,该批雕版是由鹰潭附近的金溪地区的刻坊完成的雕版作品,文中“沙市关圣殿”很有可能是指晚清时期荆州沙市地区的关圣殿,这批雕版可能是为重建或修缮荆州沙市的关帝庙而专门委托以家族成员为主的民间私人刻坊完成的雕版医方,其刊刻年代大致为清末民初。

关键词:关圣殿;雕版;医方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02

1 关圣殿医学雕版的收藏背景及概况

鹰潭市位于赣东北地区,鹰潭市博物馆内收藏有一套保存完好的清代雕刻关圣殿中医处方木印版,雕版是从抚州市金溪县的浒湾村和竹桥村民间征集而来的,并最终入藏鹰潭市博物馆。这批雕版共计73件,每件长36厘米、宽9厘米、厚1~2.6厘米,品相保存完好,双面阳雕文字,字迹清晰工整。每件雕版文字内容各不相同,以线条方框分成五个部分,每部分眉文为“关圣殿”或“沙市关圣殿”,内容均为药方,分别涉及小儿科、儿科、眼科、妇科、男科、伤科和喉科等各门科类。每件印刷成品均可裁切装订成宽约7厘米、高9厘米的袖珍版小册书籍。

2 雕版医方的整理及内容

现以女方、男方、儿科与小儿科四种类别为例,对这批雕刻中医处方木印版的形制和内容等进行详细介绍如下:这四类雕版的每块印版均为双面雕刻,单面刻5付处方。女方医学雕版5块,共计50付处方;男方医学雕版5块,共计50付处方;儿科医学雕版6块,共计60付处方;小儿科医学雕版6,共计60付处方(图1~图4)。

3 相关认识与初步研究

第一,关圣殿医学雕版数量众多、保藏完好、刀法娴熟、雕刻精美,是研究中国雕版印刷史和印刷技艺发展的重要实物

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不晚于公元7世纪初,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印刷品,雕刻精美,刀法娴熟,印刷线条清晰鲜明,印刷技术达到高度娴熟的地步。明代学者胡应麟曾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言:“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①木刻雕版印刷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时期雕版印刷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目前国内现存的雕版木印版数量原本就少,印刷袖珍本的完整雕版就更少见。鹰潭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套关圣殿雕版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最集中的道教医学木刻处方之一,医方本身就具有重要实物价值,而一次性征集并保存73件内容完整的藏品更显得弥足珍贵,为研究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史和雕版工艺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第二,关圣殿医学雕版的刊刻者各有不同,体例略有差别,是明清雕版坊刻流派与组织形式的实证资料。

雕版印刷技术在明清以前已存在上千年了,在其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很多流派。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雕版印刷中心,如比较著名的徽派雕版、扬州雕版、鄂南雕版、金溪县浒湾镇的金溪雕版、福建四堡刻书等。雕刻印刷按照雕刻组织形式有官刻、坊刻、家刻之分。官刻即为官方从各地征集优秀匠人集中刻印图书,工匠来自四面八方,在一起互相交流技艺,极大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和提高。坊刻即为由坊主聘请雕版工匠集中于书坊内刻印,形成某個书坊独特的刻印风格和流派。家刻是以家族传承或拜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来,如扬州帮以陈开良为代表的“杭集扬帮”。

从形制来看,鹰潭市博物馆的关圣殿雕刻木印版编排体例和格式大体一致;从文字内容分析,木雕版明显由不同刊刻者完成,其体例表面看较为一致,但具体对比各处方与单独木印版,可以发现字体写法、刊刻顺序、编号、排版等方面都有细小差别,所以据此推测该批木雕版很有可能是以坊刻的形式完成的,即为由坊主聘请不同的雕版工匠集中于书坊内刻印而成。据文献记载,清代以来,鹰潭地区的贵溪与周边金溪等地已经成为刊刻行业远近闻名的区域中心,尤其是金溪的浒湾镇附近,刻坊遍布市都及乡村。《金溪县志》卷首图中有多个徐坊、陈坊等与文中关圣殿医方刊刻匠人同一姓氏的作坊。同时,鹰潭龙虎山及其周边地区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地区,这批雕版是从金溪地区民间征集来的,很有可能是关圣殿管理者委托鹰潭周边的金溪坊间刊刻完成的,出现在金溪地区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关圣殿医学雕版的眉文为“关圣殿”或“沙市关圣殿”,是清朝时期统治者尊奉关羽的产物与证据。

清朝建立之后,各地州县陆续重建或重修关帝庙,这一点在文献中记载较为明确。如清乾隆十六年(1751)版《贵溪县志》记载:“关帝殿:一在县治东青莲寺,始建时代未详,顺治十七年知县李炳重修;一在西门外演武场,始建亦未详,乾隆十年知县彭之锦重修,按祀典当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壮缪关公之神,称为帝君。明神宗所封也,雍正元年追封三代,官其后,称为博士,州县皆建专祠春秋及诞辰以太牢致祭。”②清乾隆十六年(1751)版《金溪县志》记载:“关帝庙,在东关外咸通寺内,雍正三年奉。上日每岁三祭五月十三日用牛一豕一羊一帛一,果品五盘,春秋二祭,照羊一帛一边豆各十。”③由以上文献可知,明神宗万历皇帝曾大肆奉敕关羽,清代顺治至乾隆时期,清政府历代皇帝尤其是雍正和乾隆皇帝下令对各地的关帝庙进行重修,专祠祭祀,如雍正皇帝于1723年下令各州县建立类似关帝庙的专祠,并规定每岁春秋和关公诞辰以太牢之礼致祭。

这批雕版木印版上反复出现“关圣殿”“沙市关圣殿”等特征鲜明的文字。“关圣”即为三国名将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死后被后人作为“关帝真君”在各地建庙供奉,俗称“关帝庙”或“关圣殿”。“沙市”是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城区沙市区,历史上明清时期沙市为当时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百年商埠”由此而得名。光绪六年(1880)《荆州府志》记载:“荆州府城关帝庙有六:一在将军署前即万古楼,一在公安门内,一在掷甲山,一在南门内,一在石码头,一在草市。”④其中以南门内的关帝庙为最大,“国朝顺治七年总兵郑四维修,雍正十年巡抚王士俊奏请重修,并建崇圣祠于后,十一年敕赐乾坤正气庙额;乾隆五十三年大水后奉旨动币一万六千令重修,御题匾额泽安南纪,对联‘军府旧开牙,授命成仁心皦日;神牌新表额,示灾捍患水恬波,颁赐供器鼎炉五件,锦幡七件,岁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一如文庙”⑤。

由以上文献的记载和分析,我们大致可知,清雍正、乾隆时期,清政府曾下令对全国各地的关圣殿进行重修并专门敕令祭祀,荆州地区的关圣殿分别于顺治七年(1650)、雍正十年(1732)重修,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水后又敕命重修并颁赐供器、锦幡等,令每岁春秋及诞辰致祭,如文庙之制。至晚清光绪六年(1880),县志记载沙市所在的荆州城里赫赫有名的关帝庙尚有6座,可见晚清时期关公信仰在荆州当地仍长盛不衰。鹰潭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批医学雕版中提到的“沙市关圣殿”极有可能就是这一地区的6处关圣殿或其中某一处。

第四,关圣殿医学雕版简化字与异体字频出,便于手工雕刻和大量印刷传播,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民间地方语言和汉字发展及白话文的出现等具有重要价值。

这批关圣殿雕版木印版刊刻的文字内容中有不少简化字和异体字。明清时期为了规范汉字,朝廷虽有严格禁令,不得使用简化、简体字,但一些寺院、庙堂等宗教场所是不受官方约束的,尤其是一些有文字的铸件,如江西安福孔庙乾隆二十年(1755)铁钟就出现28个简体字,本文列举的这批雕版内容中同样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异体字、简体字,其中“关圣殿”三字就有三种不同的字体写法,仅女方木印版中就有30个简化字或异体字,如中药名“卜荷引”(薄荷引)、“红豆蔻”(红豆扣)、“阿交”(阿胶)等。雕版使用简化、简体字使模范制作更加方便,降低了难度和造价,缩短了工时,并且字迹比繁体字清晰、明朗。这批雕版医方木印版上出现的简化字,为研究中国文字及其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对汉字的发展史及简化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为民国白话文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第五,关圣殿医学雕版内文清晰规整,所含科目较多,对于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医学以及医方在民间的传播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这批关圣殿医学雕版内容丰富,医方种类多样,来源广泛,是集各时代中国传统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雕版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女方雕版处方主要源于《伤寒杂病论》《仁斋直指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济生方》《鸡峰普济方》《丹溪心法》《永类钤方》《女科万金方》《外科理例》《景岳全书》《证治准绳》《陶氏伤寒全书》《女科要旨》《金匮要略》《济阳纲目》《普济方》《医宗金鉴》《白喉全生集》《证治要诀类方》《张氏医通》《正体类要》《目经大成》《傅青主女科》《寿世保元》《产孕集》《通俗伤寒论》《女科秘要》等东汉至晚清时期的诸多中国传统医方著作。男方雕版处方主要来源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东垣试效方》《小儿药证直诀》《白喉全生集》《喉科种福》《景岳全书》《伤寒六书》《痘科类编释意》《温疫论》《金匮翼》《医学集成》《证治要诀类方》《症因脉治》等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医著作。

这批关圣殿医学雕版中的处方涵盖各时代中医著作,但细心观察便可发现,其中大多数为清代医方著作。例如:女方“付桂理阴煎”出自清代医家李纪方撰《白喉全生集》,李氏在继承前人治疗白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于光绪八年(1882)撰成此书;“四维饮”出自《感证辑要》,严鸿志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感证于临床上十分多见,故将散见于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证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男方“代赭旋覆汤”出自《喉科种福·卷四》,是清代易方编写的一本耳鼻咽喉口齿类中医文献,成书并刊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养荣汤出自《医学集成·卷三》,该书由清代刘仕廉纂辑,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从以上举例可知,这批雕版医方包含的处方大多出版于晚清至民国初年,据此推测这批雕版医方的刊刻年代不早于清末民初。

“十个道士,九个医”,明清时期道教医学繁荣发展,道教与医学的关系更加密切,许多道门中人精通道术又兼擅医术,道教医学理论知识渐渐汇入传统中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成为传统中医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成就斐然,涌现出了很多古代名医,其中大多数诞生在盱江流域,于是形成了著名的“旴江医学”。⑥江西也是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鹰潭及周边地区早期因山水风景而吸引很多人隐居修炼,道教文化影响深远,道医名家辈出,如人称“如虚子”的龚居中擅长内科、妇科、儿科等,其著作《幼科百效全书》《女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福寿丹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批关圣殿雕版医方木印版就是鹰潭及周边地区道家医学发展最直接的明证,雕版涉及眼科、喉科、伤科、小儿科、妇科等医学上的各个门类,为研究道教医方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对于研究江西鹰潭及周边地区清代道教文化、传统医学、道教医方、雕版技艺的发展和传播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胡應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中华书局,1964.

②华西植.贵溪县志:卷五:祠庙[M].刻本影印.1751(清乾隆十六年).

③杨文灏.金溪县志[M].刻本影印.1751(清乾隆十六年).

④⑤倪文蔚.荆州府志:卷二十七:祠祀志一:典祀[M].刻本影印.1880(光绪六年).

⑥杨卓寅.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53-55.

猜你喜欢
医方
紧急情况下医方告知义务的理论与实践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民国档案《昆明方目》方源初考
良医拒传方
唐宋时期“药中王”诃梨勒医方探析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良医拒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