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博物馆馆藏汉平里墓砖砖文考证

2023-06-20 20:19周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考证汉隶汉墓

周欢

摘 要:宜昌博物馆馆藏当阳岱家山M44出土平里□墓砖,其藏品信息牌显示砖文第三字为未识读状态,文章通过确定墓砖反书、偏旁意思、字形组合、类比等方式来论证该字应为“师”字,从形制、文字特征来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试解释该墓砖铭文文意。

关键词:汉墓;砖文;汉隶;平里□墓砖;考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04

2003—2004年,为配合荆宜高速公路的修建,宜昌博物馆组建考古队伍对当阳岱家山墓群的东周、两汉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共清理出东周土坑墓79座、两汉墓89座、隋唐墓3座。其中M44出土了一块墓砖,现藏于宜昌博物馆“远古西陵”展厅,藏品信息牌上显示为:“平里□墓砖,英语释为‘Pinglikou tomb brick,东汉(公元25—220年),2003年当阳市岱家山M44出土。”(图1)当阳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在东汉时期(建安十三年)起先后更变为魏、吴、蜀、吴地,现归宜昌市管辖。岱家山位于当阳市淯溪镇境内。

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文字砖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时期,不过目前已发现的先秦砖铭数量很少,而且一直到西汉文字砖的数量虽有增长,总量仍有限。直到东汉,砖铭的使用才出现了显著增长。①两汉时期是砖文铭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汉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土木大兴,同时厚葬之风盛行。砖室墓在墓葬中也非常普遍,这些原因促使砖的大量生产,间接为砖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根据藏品信息牌显示,目前这块墓砖铭文的第三字尚处于无释文的状态,下文将从铭文类型、隶变因素、字义等角度试识读该铭文。

东汉时期的墓砖铭文所用字体多为隶书。隶书是东汉时期的盛行书体,东汉是隶书的高峰期。汉承秦制,西汉初期实行六书,隶书已成为官书,经过汉初的整理推广,出现许多隶书作品。西汉晚期隶书也已基本成熟,已接近东汉成熟的隶书:结体扁方,转折方折,波磔分明。根据时代以及此砖上“平”“里”二字的字形特征,可以确定其书体为隶书。

“平”“里”二字的横向笔画均呈现出左高右低的走向,并且两字的长横线前重后轻,起笔的角度不同于同时期的隶书。和同时期的隶书名品中的字相比,可以推断这块墓砖铭文属于反书铭文(表1)。将砖文做镜像翻转后,可以看出,原来的长横与隶书中的主笔形态一致,这一现象也可以成为判断该砖文为反书的佐证。

反书所呈现的效果与常规文字互为镜像。文字反书的现象在先秦时期比较多见。裘锡圭先生指出:“商代文字字形的方向相当不固定,一般的字写作向左或向右都可以,这种现象在周代金文里仍然可以看到,不过已经比较少见,但秦汉时期就基本绝迹了。”②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到过,商周文字易出现反书、倒书等特殊书写形式,这是由于金文尚处于古文字的初级阶段,是文字不成熟的一种表现。③但是字体演变发展到东汉时期,隶书字形已经基本成熟,尽管某些字形还保留着篆书的写法,但已经完成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出现反书的原因显然不是由于文字发展不成熟。反书现象出现早期数量较少、地域范围较小,可能是由于制作工匠的疏忽或随意所致,但从西汉晚期开始,特别是到了东汉晚期以后,部分中小型墓葬又开始出现墓砖铭文反书的现象,且墓砖铭文反书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那么由于工匠疏忽而导致的这一原因就很难成立。

例如,河北望都二号汉墓出土的东汉光和五年(182)买地券有“生死异路,不得相妨”字样。④墓葬反书的使用应该就是用这样一种生死有别的形式朴素地表达了“生死异路”这一观念。目前学术界对墓砖铭文反书现象还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解释,但至少可以确定当阳市岱家山M44出土的这一块墓砖铭文为反书。值得一提的是,现今在宜昌博物馆展出的文字砖中还有三块反书铭文砖,且均为墓砖(图2)。

文字砖砖文的制作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书写、刻画、范制。书写就是直接用墨或者朱砂书写;刻画则分为干刻和湿刻两种,干刻指的是用金属在烧制好的砖面上刻画,湿刻是用硬物在泥坯上刻画;范制是预先做好模子,在模子内部刻好文字,再将泥土倒入模子,或者是在泥坯上直接用文字模板压印,类似于封泥。模制砖文多为阳文,上文所示陶墓砖均为阳文,可以推断使用的是范制法制作:在带有文字形图案凹槽的范模翻制砖坯然后烧制,若范模上文字为正,则砖坯文字为反。

將“平里□”第三字水平翻转得到图3。

从铭文图片显示可以看出其左边部分为“阝”,作为单字读音为“fù”,与“父”同音,“阝”的篆法为“”,楷法为“”,《说文解字》(下文简称为《说文》)释为“大陆山无石者”,⑤意思指的是土山。

历史发展由秦入汉,文字也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隶变。隶变前的汉字,一个偏旁的写法在不同的字中基本上是一致的,故而当时的汉字具有较严密的组织性和系统性。隶变发生以后这种情况遭到严重破坏。有时是同一个形体演变为不同写法,有时是不同的写法演变为相同的形体。⑥

隶变之后,汉隶中的“阝”的字法常为“”,篆法为“”,读为“duī”,《说文》释为“小也”,⑦意思就是小土山,相较于“”,其文字本意基本没有变化。

隶变把小篆之中繁复的部分做了减法,如《张迁碑》中的“陈”和“阳”(图4),左边偏旁已经从篆法的,变为。

赵平安先生在《隶变研究》一书中,有两处对“”“”和“阝”的关系进行了说明:“隶变中的一个单字,它的演变是逐渐进行、环环紧扣的,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阶段性。”⑧

减法是指在隶变过程中减去原字的部分形体,使原有字形进一步简化。⑨如:

据此,可以推断该铭文“阝”为“”,或者就写作“阝”。图2中的南朝“大阳吉利”陶墓砖,其“阳”字“阝”旁依然作“”,而在《张迁碑》中,“阳”既有从“”,也有从“阝”(图5)。那么可以得知至少在东汉至南朝期间,“”和“阝”是混用的。

若作“”字,则还有其他读音和释义:或说读为“shī”,甲骨文、金文中皆有字,甲骨文作或,金文作,至此字之本意、读音,诸家说甚纷纭。《说文》解为“小阜”,他家或说像山丘,或说像人之臀尻,或说即师之本字。……属微部端纽。然甲骨、金文多读“shī”。⑩,通“师”,军队。k

很多不同来源的偏旁会发生混同,要靠依据其偏旁组合的关系来确定,虽然无法确定其右边部分是“帀”、还是“巿”。但依据常识或查找形似字推断该字为“”,也就是“師”的异体字。且在汉碑中很常见(表2)。

至此,可以推断当阳市岱家山M44出土的这一块墓砖铭文为“平里师”。

而关于该铭文文意,虽然无法直接从文字表面确定,但可以从该砖的品相、字口状态以及单字的意思了解一些有助于推断文意的信息。

文字砖书体使用篆书、隶书,个别使用草书。与碑刻相比,文字砖面积较小、文字数量少、内容简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以下类型:记名、题名砖,纪年砖,记事砖,墓志砖,买地券砖,镇墓券砖,吉语砖等。l记名砖记录的是制砖人的人名,或是地名、官职名。纪年砖则是记载砖的制作时间,或者是墓主人的亡故时间,如“永寿三年作”。记事砖是记述重大事件。墓志砖内容就是简单的墓志铭。买地券砖则是死者领有阴间土地的凭据。吉语砖的内容一般就是“吉祥如意”等吉语字样。根据制作方式和墓砖类别,可以推断平里□墓砖是记名砖。平里□墓砖的尺寸比例也和一般的墓砖不一样,可能是其使用位置和用途较为特殊。

汉代的家族人员过世,有丛葬祖茔的风俗,尤其是一些世代官宦之家,造墓豪华讲究,往往有专门烧制墓砖的场所和砖窑,当然也会有专门的管理、设计及工程人员。墓砖上的印文应是监督管理的人或世专其业的工匠所书,而不是一般劳工就能制作印模的。m平里□墓砖上的文字字口清晰,笔画饱满光洁,每个笔画细节到位,据此可推断是出自专业工匠之手。

“平里师”三字中,“平”的意思一般为平整、平坦,此外“平”也作姓氏,源于春秋姜姓—以先祖名字为氏,以及战国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需要注意的是“里”字并非表示里面的“裡”,而是表示距离、地名的“里”。“里”字在《说文》中释为:“凥(居)也,从田从土。”《康熙字典》也有释:“尔雅释言,里,邑也;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n

而“师”的意思依据上文可释为“军队”,《说文》中释为“二千五百人为师”,在此是用作表团体还是教学、效仿学习的意思尚难以确定。若“里”字在此是表示居住的地方,则“平里”亦有可能是一个地名。要解释“平里师”,还需要该墓室中更多有关于墓葬主人的材料才有可能解释其文意。

由于M44在发掘时已经被盗,出土文物仅有79件,其中钱币就占75件,陶罐1件、琉璃镇3件,另有文字砖3块,内容除了前文所示之外,第三块难以识别。也就是说仅由出土文物基本无法确定墓葬主人的身份,不过由墓葬的形制来看可以断定其非大型墓葬。而在M44中还出土了1块内容相似的墓砖,内容为“平里大(太)”,两块墓砖前两字皆为“平里”。顯然,该砖属于记名、题名砖,并极有可能为人名,也就是陶砖制作工匠的姓名。

注释

①郑建芳.最早的墓志:战国刻铭墓砖[N].中国文物报,1994-06-19(003);李学勤.也谈邹城张庄的砖文[N].中国文物报,1994-08-14(004).

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5.

③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

④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望都二号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13.

⑤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306.

⑥赵平安.隶变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71.

⑦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305.

⑧赵平安.隶变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35.

⑨赵平安.隶变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54.

⑩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531.

k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

l胡海帆,汤燕.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78.

m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67.

n佚名.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53.

猜你喜欢
考证汉隶汉墓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汉碑档案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
什么是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