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制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023-06-20 03:17代红亮胡伟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新高考问题与对策

代红亮 胡伟

【摘要】本文以柳州高级中学为例,论述实施选课走班制遇到的实际问题、应遵循的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提出加强政策研究做好方向导引、强化选课指导提高选课精准度、科学分析情况合理配置师资、健全教师目标评价综合评价教师、实践德育共同体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等实施选课走班制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 选课走班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045-04

从2014年9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始,新高考进入人们的视线。新高考赋予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科目的权利,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形式,这就促使普通高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在此背景下,走班制教学应运而生。广西作为全国第四批开展新课改的省份,2021年秋季正式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采取“3+1+2”改革模式,这对广西普通高中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广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对此,柳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校情、生情开展了选课走班制改革的实践研究,在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摸索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发现了一些必须遵守的原则,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实施选课走班教学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对选课的认识不足,选课组合波动较大

对现阶段的广西普通高中师生而言,新高考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笔者在对部分学生进行采访得知,因为升学压力与政策滞后,我校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没有选课方面的经验。另外,我校大多数学生知道新高考与过去的高考有区别,但对具体有什么区别、选课走班对新高考有何影响,学生基本不清楚。而且,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未来喜欢从事的职业等与选课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内容也知之甚少。如为了摸清学生的选课意向,我校在安排教学场地、师资及学生进行最终选课之前,进行了三次模拟选课,发现学生在选择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三种组合时波动较大。其中,物化生组合最初的比例为43.3%到最后比例变为49.4%,物化地组合最初的比例为12.7%到最后比例变为14.9%,物化政组合最初的比例为16.2%到最后比例变为10.5%。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选课不够了解,最开始选择还是依据以前的“大文科”组合和“大理科”组合,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与学科学习(这里的学科学习主要指阶段性学科成绩),才慢慢认识到选课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这就导致选课组合的比例前后波动大。

(二)教师供需差异较大,师资优化配置难

新高考强调选课走班,学生选课的各种组合给学校师资调配带来了极大挑战,师资供需面临着阶段性调整,诸多不确定因素及学生选课组合动态变化导致师资优化配置难度大。为了应对新高考的变化,我校组织调研小组多次到区内外已开展新高考改革的普通高中学校开展调研,同时根据我校三次模拟选课的数据,估算了开展选课走班的教师需求数量。但是,由于每届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选课组合必然存在差异,这就导致教师供需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教师资源的稀缺或是过剩,很难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以地理学科为例,我校地理学科教师数量能够满足选课走班的需求,但是因为学生选择地理学科的波动性较大,所以地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供需差异就比较大,学校很难优化配置各学科教师。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历史学科,以前我校“大理科”组合和“大文科”组合的比例约为5∶1,但进入新高考后,物理方向组合和历史方向组合比例约为4∶1,历史教师就出现了一部分富余,加之工作量安排的问题,就难以最优化地利用历史教师资源。

(三)班級管理难度加大,日常管理效能低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进行了选课走班改革,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流动性增加,教学班级与行政班级既分离又并存,加大了班级管理难度。班主任管理机制是以教学班与行政班相同为基础,学生会对这个固定学习场所中的教师、同学产生感情,为构建和谐班集体、管理学生日常行为、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等提供便利,但选课走班势必会打破这样的管理格局。走班过程中同一行政班学生的关系、班级集体荣誉感等会减弱,班主任开展活动也会受限,加之与教学班教师沟通不畅,就会降低班级的德育管理效能。此外,对走班的学生而言,在教学班授课结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学生只能通过自习课解决,但是在自习时间教学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就会导致班级日常管理效能降低。

(四)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师工作积极性较低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校采取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办法,这种分层导致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教学难度、教学任务的不同,对相关教师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如,选择物化生组合方向的学生较多,进行分层教学后,由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不同,导致较高层次教师的教学成绩优于较低层次教师的教学成绩,如果单纯从教学成绩角度评价教师,较低层次的教师的积极性肯定会受挫。这说明要想深入推进走班分层教学,还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从教学成绩、教学行为等方面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体系。

二、实施选课走班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于校情原则

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亮点,如学校场地的差异、教师素质的高低、生源质量的高低、教学水平的不同等,这些都会影响学校在全走班、小走班、不走班等走班模式上的选择。同时,这些基本情况还会影响学校选择开展走班制教学改革的时间节点及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安排。所以,实施选课走班制改革必须基于学校情况,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地方、其他学校的模式。

(二)稳定中求进原则

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对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位家长、每名学生而言都是新挑战,选课走班的实施关系着学校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必定会引起教学秩序、管理工作等的波动,这些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乃至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保证教学的稳定性是实施选课走班制的重要原则,只有教学“稳”才能真正推动改革。

(三)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教育方面的改革基本是围绕教育教学开展,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是为了实现学生最大化、最优化发展。实施走班制教学改革,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选择最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道路,从而挖掘和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大方向。

(四)满足分层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因为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潜力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学习水平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区别,将不同层次学生放在一起教学,不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说,实施选课走班制改革,要基于学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实行班级分层、学科分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三、有效实施选课走班制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政策研究,做好方向指引

2014年9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新高考政策的源头,随后各地根据文件要求和本地实际纷纷研究制订了实施方案,可见这一文件是各地落实新高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虽然这一文件颁布至今已有9年时间,但仍有不少教师、学生对新高考改革的内容、要求等不甚了解,尤其是对刚进入新高考改革不久的广西师生而言,这不利于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一方面,我校组织教师深入研读相关政策,做到明要求、懂思路。研究国家及广西的新高考政策,对明确新高考的方向、新高考的具体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对我校师生明确选课走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开展师资调配、班级管理、教师评价等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我校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必要的先期培训。对教师,我校在开学之前开展多次有关新高考政策解读的培训,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布置新高考的研究任务,指引教师熟悉新高考改革的要点、路径和内容;对学生,我校主动召集学生和家长开展多次关于新高考与学生未来发展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和家长明白新高考政策,以及未来新高考考试的变化、录取的走向等。

(二)强化选课指导,提高选课精准度

研究新高考政策,在政策范围内对学生的选课进行精准指导,是选课走班能够有效实施的保证。如,我校通过研究区内外选课指导的政策与方法,初步总结出学生选课时需重点关注的角度,从学科强弱、兴趣爱好、专业发展、选课覆盖、个人发展、职业发展、高考分数上线优先等角度指导学生选课。在此过程中,我校通过开展选课指导培训、编制《选课指南指导手册》,建议学生结合个人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以及专业要求与选课覆盖面,关注未来职业发展,在选课做到选强避弱。同时,我校积极构建学生终生发展课程(如图1所示),其中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职业体验活动、行业精英座谈课程,能够让学生清晰了解部分职业的发展现状,从而提高选课的精准度;学业指导课程中的特色选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柳高大讲堂”(学科资深教师的学法指导课)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同样利于学生选课;心理辅导课程主要是利用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或是心理测试等方式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坚定选课。通过这些做法,学生在正式选课后,就不存在大规模换科的情况,只有极少数的调整。

(三)科学分析情况,合理配置师资

选课走班对学校师资配置有较高要求,不同的选课走班形式对师资配置的要求有所不同,全走班对师资配置要求最高,小走班对师资要求其次,不走班对师资要求最低。合理配置学科师资是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改革的前提。要想科学调配师资,就要科学分析学校情况。科學分析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分析经验数据,另一方面是分析本校实际数据。首先,我校对上海、浙江等第一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与湖南、广东、江苏、重庆、河北、湖北、福建、辽宁等第三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如表1所示),为我校选课走班大数据模拟提供经验支撑。其次,我校分别在选课走班的宣传讲座、市级和省级联考等关键时间节点,对学生进行了三次新高考选课意向调查并做了数据分析,然后在符合国家教师编制班师比标准(1∶4)的基础上,依据课时量估算我校教师需求数量,合理配置师资(如表2所示)。为了保证教师配置合理,教师不空闲、工作不超量,我校优先招聘了一批物理、生物、历史学科教师,然后根据每周3节的课时量安排教师。

(四)健全教师目标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教师

我校已有的综合评价系统涵盖教师的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水平、原创科研成果、其他常规工作等内容,由我校绩效考评组利用绩效评价记录本记录教师行为并赋分。在这一评价系统中,关于师德师风、科研等的评价较为完善,其他评价则尚存在问题,如立德树人模块包含德育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排位)方式,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实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会存在组合差异、层次差异等情况,如果仍然按照终结性评价思路对师生进行评价,就会出现“高层次班级无压力,低层次班级无动力”的情况,教师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因此,要在评价体系中加入过程性评价,以教师进步为主要依据,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不以考试最终结果作为主要判断依据,才能充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学目标的评价如图2所示)。例如,A、B两位数学教师,如果A是分层教学中较高层次班级的教师,B是分层教学中较低层次班级的教师,在课堂、课后评价中的分值均为60分,按照以往的终结性评价规则,那么A教师的得分永远高于B教师的得分。如果在考试评价中加入过程性评价,虽然A教师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为第一,B教师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为最后,但是两个班级的成绩相比上一次考试的均分距离小,那么根据新的评价规则,A教师可得到20分终结性评价分与10分过程性评价分,总分为30分;B教师则可得到10分终结性评价分和21分过程性评价分,总分为31分。二者不会因为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存在评价分差距过大的情况,这样就不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五) 构建德育共同体提高班级管理能效

选课走班必然涉及教学班与行政班的管理分离,这会给班级管理带来较大困难,构建德育共同体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德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由群体成员共同参与,通过多种媒介体系或场域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多主体互动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准则,为了完成共同德育目标的一种集体(如图3所示)。为此,我校通过学期初第一次“四方会诊”(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学生针对学业的诊断活动),组建了德育共同体,创建了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德育交流群,明确各成员的责任。德育共同体主要有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组成,班主任是班级的德育总负责,通过与科任教师共同组织班会,共同开展德育工作;科任教师也可以通过科任班会,单独开展德育工作;家长主要通过反馈学生居家情况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一起开展德育工作。为了确保德育共同体能够发挥应有作用,我校提出了常规要求:科任教师一学期至少独立开展一次班会,与班主任开展一次联合班会,每次大型考试前还要组织一次德育共同体交流会;与此同时,科任教师作为班级的副班主任,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监督。在德育共同体中,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长瞄准共同的德育目标,围绕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

我国已经有部分省份进行了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实践研究,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是,广西社会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与经济、教育发达省份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其他省份的改革经验,而应结合本地实情、本校实际进行深入且广泛的研究,从已有经验中汲取符合本地、本校的成果,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选课走班实施方案,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机制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肖巧玲,廖灿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考试,2017(12).

[2]吕成祯,任少波.德育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时代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

[3]卢飞霞,顾淑霞,王璐莎.德育共同体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就业观的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新高考背景下广西普通高中教学与管理改革的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管理实践与策略研究”(2021ZJY8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代红亮(1980— ),湖北武汉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数学教学;胡伟(1988— ),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为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新高考问题与对策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