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创新实践

2023-06-20 20:05罗小换
校园英语·上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读写结合写作教学

摘 要:写作是检验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日常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写作课型的定位不准、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写作的前置性准备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丧失、写作机制欠成熟、写作成品欠佳。本文以一节市级公开课为例,立足读写结合视角,厘定读写结合的内涵,通过“精选视频、引入主题”“巧设模块,整体推进”“预览图片,批判思考”“精读导图,完善语篇”“解构范文,以读促写”“强化过程,聚焦评价”等多元策略,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教学;思维品质;语篇意识

作者简介:罗小换,连云港市宋庄中学。

一、引言

写作是重要的输出性技能,是学生运用习得的语言知识,以书面形式与读者交换意见、发表观点、建构意义的能动过程,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金石。英语写作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锤炼学生高阶思维的关键板块。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对写作课型的定位有失偏颇。很多教师将写作课等同于阅读课,将写作范文简化为知识点的机械传授,圈画考试中高频出现的单词和短语,导致写作课堂了无生趣。其次,基于写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学生的畏难情绪严重。相较于听、说、读、看等技能的培养,写作技能的培养耗时长、见效慢,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暴露出自己语言学习方面的弱点,导致自信心缺失,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第三,学生词汇量匮乏,写作时逻辑混乱,习作的表意功能差。教师欠缺在相关主题引领下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导致学生词汇量匮乏,无话可说,亦或语言随意堆砌,词不达意。

二、读写结合概述

读写结合,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路径。学生通过阅读有所获、有所得,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有话说、会说话。首先,读写结合能够辅助教师精准把握写作课型,有效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读写结合,归根结底需要写,需要有实际作品的产出、生成和评价。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以学生的习作为抓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多元评价,有效避免教师喋喋不休讲解范文中的语言点而忽视写作过程的整体推进。其次,读写结合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将写的任务分解为先读后写,学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独立写作所需要的内容图式、语言图式、结构图式,逐步搭建写作支架,降低写作难度。由于写作任务被细化拆解,写作路径指向清晰,学生的写作热情被点燃,将所学转化为书面形式的文字符号,畅谈心中所感。第三,读写结合的写作模式,是在同一主题的统摄下,具有正向迁移作用的输入与输出模式的切换,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教师在充分研读范文语篇的基础上,归纳主题关联词汇,适当予以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聚焦语篇的中心内容,关注语篇核心话题下的若干子话题;分析语篇的行文结构,赏析作者在表情达意时采用的衔接方式。

三、读写结合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每册书由两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涵盖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由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Task六个板块构成。其中,Task板块是典型的写作课型,教材在这一板块先提供一篇范文,然后设置写作任务,驱动学生继续写作。

本文以一节市级公开课为例,阐述如何在读写结合视角下,以范文语篇为蓝本,解读范文语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现读写联动,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本课例的教学内容为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Good manners”Task板块。本单元所属的模块主题为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单元的主题语境为“人与自我”,主题群为“做人与做事”。

(一)精选视频,引入主题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导入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切入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激活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话题储备,链接生活体验。Task板块的导入,因其课时排列的特殊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师在进行这一板块的导入时,既要考虑导入环节的主干功能,又要复现本单元与良好礼仪相关的主题词汇,以提升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相较于自由谈话和图片展示,视频导入所创设的情境更为直观、立体,动态画面和同步音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课堂教学伊始,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共同观看视频。该视频的精妙之处在于将“餐桌礼仪”这一严肃沉闷的话题,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加以呈现。视频中,两个主人公在就餐时发出各种古怪声音,引得学生们捧腹大笑。

视频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文明的就餐行为,以夸张搞笑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共情。之后,教师通过问题“What are the two men doing while eating?”引导学生描述不雅的就餐行为,通过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wo men?”引发学生评价上述行为。

(二)巧设模块,整体推进

一节好的写作课,是学生与教师双向奔赴的课堂,是知识传授与学科育人协同并进的课堂,是语篇阅读与独立写作和谐共生的课堂,是能力提升与思维迸发水乳相融的课堂。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较为有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適当添加前置性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搭建认知桥梁,完善课堂框架,丰盈教学内容。以本课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如果将A部分的思维导图直接推送给学生,不仅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弱化了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整理写作素材时发挥的支撑作用,割裂了A部分与B部分的内在逻辑。

为了将教材内容置于真实的写作情境中,增强学习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层次性,授课教师创设了“礼仪训练中心为我们提供礼仪课程”这一主线,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礼仪课程铺陈展开,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在主线的贯穿下,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授课教师又分设了Judge the manners、Read a talk on manners和Advocate good manners三个模块,层级递进,螺旋上升。三个模块任务的设置,将教材内容有机融入主线教学中,回应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现实诉求。

(三)预览图片,批判思考

提质增效的英语课堂需要高阶思维能力的参与和渗透,除了阅读课和听说课,写作课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指导学生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具体而言,教师要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设置控制性任务与开放性任务,驱动学生多角度思考,横向比对,纵向打通,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课例所讨论的餐桌礼仪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息息相关。在Course 1中,教师展示多幅图片,让学生判定这些行为是否属于良好的餐桌礼仪。学生识别图片中的就餐行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出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复习了本单元已经学过的与礼仪相关的部分词汇,同时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下,习得了本课时影响后续语篇阅读的重点词汇,也为独立写作奠定了词汇基础。学生结合日常就餐的行为规范,对他人行为开展批判性评价,阐明原因,给出自己的理据,发展了语言能力,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精读导图,完善语篇

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工具,集各种分散的要点于一体,通过层级脉络,形成交互网络。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信息,厘清脉络,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建构知识框架。基于逆向设计,教师可以在写作课堂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建构写作框架,并通过发散思维丰盈写作细节。教材所提供的思维导图,既肯定了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梳理行文思路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暗示学生写作之前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确定写作大纲,学生不仅要学会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在大观念的引领下学会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立足教材所提供的思维导图(如图一),向学生询问“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from their plan?”,学生通过看图读图,找出Name of the talk、Purpose of the talk、Time、Place、Content、Conclusion六项讲座重点内容,这也是学生写作中要涵盖的六大方面。教师以问题“How many rules are there in the talk?”引导学生聚焦讲座核心阐明的六条餐桌礼仪规则,依据就餐的时间顺序,即就餐前、就餐中和就餐后,逐条推进,既是引导学生文明就餐,也是指导学生按照逻辑顺序描述事物,陈明事理。学生基于教师的问题,学会看图读图,指向思维导图的纵深处,培养“看”的能力。学生利用从思维导图中获取的关键信息填充语篇,感受图形结构转换为语篇语段的生成过程。

(五)解构范文,以读促写

教材所提供的范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逻辑连贯,是学生模仿写作的经典素材。该范文是一篇应用文,基于在学校开设餐桌礼仪讲座这一情境,向写作发出邀请,写作目的明确,交互性强。教师可以借助图式理论的三个维度,即内容图式、结构图式和语言图式,分析范文的精髓,赏析语篇的文字之美,从而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在解构语篇时,设计学习理解类和应用实践类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感知、注意、理解、分析、判断、评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深入赏读范文,并尝试应用于未来的写作实践中。

教师将讲解重点放在范文的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上。行文结构方面,范文共包括四个语段,前两段为介绍,主要谈及讲座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第三段为主体,涉及具体的餐桌礼仪和行为示范;最后一段为结尾,阐释了学习餐桌礼仪的必要性。语言表达方面,范文中运用多个动词短语描写餐桌礼仪,形象具体,体现出行动比语言更重要;范文中句式多样,不拘泥于单一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品鉴语言之美,不断积累好词佳句,自如运用于写作过程中;范文逻辑严谨,内容连贯,采用above all、when、and、while、also、before、because等多个过渡词衔接语义,突出主题。

(六)强化过程,聚焦评价

写作过程是思维迸发,由抽象走向具象的复杂过程,学生需要调动多重感官,将高阶思维以书面形式落笔成稿。鉴于写作过程的繁复性,教师对于学生习作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结果层面,应加强对于写作过程的监控与指导,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写前的多项前置性活动是搅动写作背景、铺垫学生的高效输出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性、个性化辅导,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应予以重点解决,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心。读写结合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要关注阅读语篇和写作实践的协同性,语体上保持相对一致。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巧妙精当地布置写作任务。

本课例中,教材中的范文探讨了餐桌礼仪,教师在单元主题语境的统摄下,让学生发散思考,以小组形式讨论在博物馆、公园、图书馆、名胜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社交礼仪,学生兴趣盎然,提供了多项有意义的回答。在语言支架的辅助下,教师引导学生动笔撰写演讲稿,宣扬公共场所的良好礼仪。同时,教师呈现评价标准,以评价标准反拨写作过程,提升学生写作实践的方向性。在初稿写作完成后,教师要结合评价标准,示范批改,让学生明确作文修改的路径。同时,组织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多主体实施评价,多角度实施评价,以评促写,以评促教,践行写作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

四、結语

读写结合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教师需要在单元主题语境的引领下,充分研读教材资源,重组教学内容,拆解范文的行文结构、好词佳句、多样表达等有机元素,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为学生的高效写作搭建支架。教师应提高教学设计站位,灵活导入、激活主题,创设主线、整体推进,激发思维、渗透策略,解构范文、以读促写、强化过程,聚焦评价。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入课堂实践,携手共进,日积跬步,才能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蔡慧萍,罗毅.过程—体裁英语写作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读写结合写作教学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