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背景下声乐教育改革探讨

2023-06-21 13:09朱金凤卢杰
艺术评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声乐教育多元化

朱金凤 卢杰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演唱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艺术的较高追求。鉴于此,为推动民族声乐文化更好传承、弘扬,各大院校必须立足演唱多元角度,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和质量,助力民族声乐艺术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通过系统剖析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发展社会文化背景,了解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而后依托学校办学特征与发展方向,制定可行性解决措施,以传承民族声乐艺术为基础,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民族声乐教育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声乐教育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137-04

基于国际文化融合格局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术得到更新、发展,而古今中外各地区、各民族演唱形式的相互融合,也使民族声乐演唱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民族文化多元发展视域下,声乐演唱形式实现多元化发展,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承的必然趋势。故而,声乐教育要立足于传承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積极调整教学模式和方向,打破以往唱法分类,遵循科学原则,创建多元化教学体系,从而为民族声乐艺术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相关概述

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因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生活特色不同,所以各地区艺术也各有千秋、独具特色。如陕北民歌和蒙古族长调,都是当地特有的音乐文化。在20世纪初期,诸多海外留学作曲家和教育家归国,带来全新的作曲技法与教学模式。基于此种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逐渐与西方国家美声唱法相结合,促使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拉开序幕。改革开放后,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对音乐艺术提出l了更高层次追求。为充分满足大众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快速发展,各大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要合理融入西方音乐元素,摆脱传统唱法壁垒,优化声乐教学体系,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推动声乐文化持续发展。

二、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社会文化背景

(一)多元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塑造出多种文化类型。自西向东,我国山地与高原可划分成三大阶梯:第一,青藏高原;第二,内蒙古、云贵与黄土高原;第三,东北、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阶梯具有不同地理环境。立足宏观地形角度分析,上述三大阶梯地形上产生的民歌种类也呈现出显著的地理风格差异,青藏高原藏族山歌高亢嘹亮,内蒙古高原蒙古族长调气息深沉,而东北平原以温婉的小调为主,市井人文气息浓厚。立足微观角度分析,上述地区地理环境高低不平且错综复杂。众所周知,中国山川地理环境居多,且对文化传播形成多元作用。详细而言,山脉能阻隔文化传播,中国很多山川都是不同文化的分界线,如秦岭就是分隔西北、西南文化区的屏障。尽管山脉占地面积不大,但生活于山脉两侧的群众使用的是不同语言;河流能沟通不同地域文化,比如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江南民歌《茉莉花》与《孟姜女》逐渐传递到运河两岸。不同地形的民族其音乐风格不同,尽管地形相同或是相近,也会因气候等多元因素影响,使得民族音乐风格形成较大差异。比如,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均隶属高原地形,然则因黄土高原在温带,其山歌歌种具备奔放且深沉的风格,而云贵高原在亚热带,其山歌不仅具有奔放风格,还增添了一些清新与甜美,好似雨后绿叶。又如,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都是平原地形,但是因气候和河流影响,民歌风格不同,东北民歌诙谐幽默,而江南民歌温婉优雅,《茉莉花》最有代表性。地理地形与气候环境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形成直接影响,所以当地形成的民歌也会呈现多样化形态和风格。

(二)多元民族

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而多元民族也为中国民族音乐构建了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某知名民族学家曾经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对中华民族状况的概括。”中国除了由汉族与少数民族构成的56个民族,还有70多万个未识别族群。不同民族和族群生活在不同地区,信仰不同宗教、过着不同生活、使用不同语言,故而,民族相互间存有较大差距,音乐形式与音乐风格也完全不同。而且,中国不同民族地区人口数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民族只有壮族人口数量超过千万,甚至还有人口数量未达到万人,如赫哲族。在多元化民族中,音乐体系也各不相同。根据我国相关学者深度剖析,世界音乐体系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其一,中国乐系;其二,阿拉伯乐系;其三,欧洲乐系。其中,汉族与大部分少数民族音乐隶属中国乐系,乌孜别克族则隶属阿拉伯乐系,新疆哈萨克族隶属欧洲乐系。音乐体系差异,单音构成、节拍节奏和肢体形态便会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出现,主要源自中国民族的多元化。立足此角度而言,不同民族音乐风格不同,从侧面为民族音乐演唱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声乐教育现状

(一)教育目标单一,过于重视技能培养

民族声乐教学目标和理念应具有多元化特征,这既是多元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又是中华文化传承需求。然则针对当前各大院校声乐教学现状而言,多数院校均未认识到这一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以其他艺术学科为主。换言之,就是将培育专业素养过强的人才作为目标,这种过于重视技能培育的教学目标未能全面考量民族音乐本身文化性,以及学生声乐知识学习兴趣,将教学过程变成单向技能培训,这样不但无法有效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还容易使学生忽视声乐知识学习中涉及的情感联系,被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至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成效差强人意,而且,因部分院校过于重视技能培训,使得声乐教育缺少相应的书籍资料和学术教育体系,难以将先进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教授给学生,要么就是过分重视美声演唱技巧,要么就是“千人一腔”。特别是基于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背景下,声乐教学目标和理念无法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难以为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可行性依据,严重阻碍了声乐教育体系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桎梏,约束声乐教育发展

纵观我国各大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可知,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陈旧,又因声乐教育本身存在不足,阻碍声乐教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民族声乐教育始终运用满堂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教学缺少生动性,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等。尤其是随着声乐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学生难以从呆板的教学形式中学习知识、汲取经验,学生很难在声乐学习与技能训练中学有所成,甚至会妨碍声乐教育事业发展。

(三)师资力量欠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教师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但是,据调查可知,多数声乐任职教师均缺少演出经验,在实践教学上存有诸多问题及不足,并且,基于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环境下,声乐教育如若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则要以完备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构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但事实恰好相反。针对教师来讲,其教学水平与能力良莠不齐,很多教师尚未认识到声乐教学的重要性,经常秉持着“敷衍态度”展开教学,以至于声乐教学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对于学校而言,教师管理方面相对松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出现功利心理,盲目追求评奖、评优,忽略教学任务,

四、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背景下聲乐教育改革策略

(一)教学观念多元化,加强声乐教育改革

基于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背景,各大院校若想提高学生音乐演唱能力与综合素养,应推行多元化教育理念。通过整合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等内容,搭配市场调查,总结出符合现代学生群体学习需求与成长特点的教育理念。第一,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和办学方向,创建科学完备的声乐教育机制。比如,根据引进西方国家优质声乐教学手段和策略,剖析本校声乐教学发展历程,从教学理念和思维不断演变中汲取可行性经验,进而制定符合宗旨教育特色的全新教学观念。

第二,渗透多元化元素,充实教学观念内容。以民歌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依托,深入挖掘“歌唱技巧”潜在价值,升华教育观念内涵。这种工作模式既能助力学校改变传统“重视技巧教育、轻视德育教育”教育理念,还能促进声乐教育向着多元化形式发展。

第三,学校应明确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不可马虎粗心,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应强调“声乐技巧根基”,并以此为依托,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合理选用西方声乐教学优势,为国内民族声乐教育更好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学校还要依托自身办学需求和方向,合理渗透与民族声乐演唱有关的多元化元素,完善教育过程,丰富教育内容,吸引更多学生注意力。具体而言,学校要通过找寻教育改革全新方向,改变教育思想,加强对声乐教育体系和内容深入剖析,从根本上落实教学改革。一方面,学校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和义务,将传承与弘扬民族优质声乐文化作为己任,丰富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内容,立足多维度了解声乐文化发展目标和路径。与此同时,将“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教育理念,全面发挥自身特有育人效用,打造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和成长规律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吸收经验,为其日后传承民族声乐文化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应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禁锢,将声乐教育目光聚集全世界,遵循“开放性”与“包容性”原则,系统考量世界各国民族声乐文化发展与教育态势,不断寻找革新声乐教学渠道,为现代学生深层次学习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知识提供帮助。

(二)教学手段多元化,创新声乐教育模式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均获得较大成就,从侧面为国内教育事业长足稳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首先,基于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开展声乐教育活动,应明确民族声乐多元化在促进各民族交流、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从而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落实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开阔知识眼界,拓展思路,提高能力与素养。通过摒弃以往“灌输式”教学手段,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更好地学习声乐知识、掌握声乐演唱技能。

其次,声乐教师应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教学实践模式,摆脱时空约束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譬如,教师可借助线上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提供所需素材。同时,教师还可借助线上授课革新教学模式,建立轻松、自由、有效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并通过挖掘学生内在个性潜能,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特有声乐演唱风格,将原生态唱法与民族、美声、通俗唱法有机结合,实现“唱有法”和“唱无定法”。

最后,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因素影响,声乐教育活动开展基本上是以美声方法作为主导,这种教学形式未能从客观角度剖析民族声乐文化面临的发展问题,致使声乐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音乐综合技能,忽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至于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时缺少民族情感与文化熏陶,难以将自身所学知识与演唱技能合理应用于现实表演中。为此,在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视域下,声乐教学需同时代接轨,注重开发和利用新型教育形式,保证学生学习最前沿、最丰富的声乐知识。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状态、知识掌握程度、音乐思维特点等内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个人想法,认可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机制中得到启发,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第三,教师要深入剖析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存在的优劣势,努力打造混合式教学。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开展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夯实声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致力于学生声乐素养与综合能力实现高速发展。

(三)教学资源多元化,优化师资团队建设

伴随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声乐教学也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学习。而且,在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下,声乐教育资源不仅能够实现多元化,还能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丰富素材。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应对声乐教育内容展开全面剖析和探究,科学安排流行音乐、戏曲与民歌等相关知识所占比例。根据创作者对作品内涵、性质与意义的全方位阐述,制定多元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多元教育资源的价值与效能。第二,声乐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积极引入多样性教育资源,秉承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教育思想,拓展教育内容,延伸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多元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促使学生基于多元声乐学习视域下提高文化修养,以此更好、更有效地传承民族声乐文化。为彻底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学校要从师资力量入手,通过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师资团队整体水平,为学生打造完备的学习环境。首先,学校要帮助教师摒弃原有的教学思想,革新教学观念,了解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价值意蕴,而后开展针对性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优化教育及管理制度,大力推动学校民族声乐教育实现多元化发展,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其次,学校应依托自身办学情况科学调配使用资金,依托校内现有人力、物力与财力,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积极打造符合现代学生个性特征、认知规律,满足其学习需求的教学氛围。

最后,学校要着重培养更多音乐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教育人才。通过对《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与改革创新研究》内容分析可知,声乐教学时既要重视经典音乐作品,又要注重民族声乐和西洋歌曲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使民族歌剧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形成多元化声乐教育资源。鉴于此,学校必须给予声乐师资团队建设应有的重视,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和质量,特别要重视提高教师文化修养与综合能力。可通过制定完备的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引导声乐教师学习最前沿的声乐文化知识及演唱技能,接受最新教学思想和观念,消除固步自封的教育发展格局,帮助教师快速提高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促使教师认真落实教学工作,负责完成教学任务。

(四)演唱方法多元化,完善学生歌唱方式

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演唱方法实现多元化,整体难度系数较高。特别是在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社会大众对声乐演唱艺术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因此传统演唱形式定然会被社会潮流淘汰。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唱法,整合多元唱法,摆脱对学生声音表现力的约束,基于多元化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声乐知识和技能。为此,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想打破唱法枷锁禁锢,挖掘学生民族特色,比如“原生态唱法”,可以借助学生自身优势和条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我特有的声乐演唱风格,把原生态唱法合理渗透到民族、美声与通俗唱法中,实现有机统一。声乐教师应摆脱民族、美声与通俗唱法难以“合而为一”的约束,借助学生先天优势与后天努力,充分开发学生个体内在音乐潜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正确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技能,让学生能够在“唱中学,学中唱”,切实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及能力。另外,促进声乐歌唱形式实现多元化发展,既是加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体系创建的基础選择,又是各大院校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作为为社会培育大量民族声乐优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优化歌唱方法”,有效破除传统唱法教育瓶颈,继而为声乐教育发展开辟广阔空间。第一,学校应组织高素养、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开展歌唱方法研究。根据系统剖析通俗、民族和美声等多元唱法,了解不同唱法的联系与差异,不断制定校本资源,优化知识资源。又或者,学校还可要求教师利用通俗、流行与民族等歌唱形式表演歌曲,立足多维度,培育学生演唱技能与音乐素养。第二,声乐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打破声乐教学壁垒,结合歌曲特色与思想意蕴,充分表达出每种歌唱方法的作用与优势,并利用多元歌唱方法演唱同首曲目,让歌唱方法产生化学反应,促使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更好地落实。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崭新方向。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培养更多高质量声乐人才,学校必须打破教学常规,及时改变教学思想和观念,借助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打造多元化教育内容和演唱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声乐演唱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原硕.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创新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3):192-196.

[2]高聪.多元文化视角下声乐教育实践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24):86-88.

[3]卢军.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9):38-39.

[4]葛海河.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声乐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05-107.

[5]刘丽杰.“教与育”融合观念下声乐教育的散佚现象与解决对策[J].四川戏剧,2021(04):194-196.

[6]曾晓婧.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引入分析[J].北方音乐,2020(21):110-111+253.

[7]王英.基于多元文化的民族声乐教育课程革新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11):165-166.

猜你喜欢
声乐教育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高校对从事声乐教育的学生钢琴伴奏的培养
声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个性化声乐教育和实践
利用民间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中国声乐教育大家喻宜萱声乐教材贡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