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类电影的叙事学分析

2023-06-22 14:39赵小婷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回忆叙事学电影

摘要:于2022年上映的《晒后假日》是一部关于回忆与父亲的电影。作为一部回忆类电影,它既不涉及以往西方回忆青春类电影中的“叛逆”文化,也不涉及中国“青春怀旧”电影里的爱情、友谊等主题。影片上映后,在国内外获得一致好评。因此,文章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叙事视点、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四个方面阐释《晒后假日》。研究电影文本发现,《晒后假日》采用双重叙事视点,压缩和延伸叙述时间,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内容,而且增强了时间的纵深感。同时,它以散文式的非线性结构和具有创意的视听语言,出色地展现了回忆机制的作用过程,主角在回忆中缝合了真实与想象的缝隙,并借此完成了真正的告别,从而为观众带来极为珍贵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晒后假日》;叙事学;电影;回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3

《晒后假日》是苏格兰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长片处女作。影片讲述了成年后的女儿苏菲凭借录像带回忆20年前与父亲在土耳其度假的经历。影片的表层主题有二:一是青春成长,二是寻找整体的父亲。土耳其炙热的夏日、度假区喧闹的人群、躁动的懵懂青春、看似近实则远的父女关系以及暗藏在阳光下的死亡气息,让《晒后假日》拥有与其他回忆类电影不同的气质。与导演私人情感相勾连而创作的虚构剧本和个性化的影像风格,更为电影增添了风采。

作为一部处女作,《晒后假日》在2022年上映后,在国内外获得一致好评,该片获得第75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提名,第9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豆瓣评分高达8.0。电影之所以能打动观众,除了演员的精彩表演之外,更重要的是电影的叙事艺术。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从叙事视点、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四个方面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展现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

1 双重视点:从间接到纯主观,拓展叙事内容

视点是电影叙事的核心概念,暗示着看与被看。视点镜头“表现了主体观看过程和观看到的景象,可以是一个静止镜头、一个具有连续时间流程的动镜头、一组剪接在一起具有视线联系的镜头”[1]。视点镜头可以分为直接视点镜头、间接视点镜头、纯主观镜头和看镜头。在电影《晒后假日》里,导演从女儿苏菲的视角出发,以在场和缺席区分两种观看视点,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

1.1 身体在场的间接视点镜头

间接视点镜头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形成视觉关系,典型的例子是上一个画面出现人物看的动作,下一个画面出现人物所看之物。

在《晒后假日》里,11岁的苏菲的间接视点镜头连接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一部分关于父亲。她总是默默地注视着父亲,许多画面的上一个镜头是父亲,下一个画面就是苏菲看的动作。例如,父亲趴在宾馆床上的画面组接苏菲看的画面;父亲在电话亭里讲话的画面组接苏菲透过玻璃窗仰看父亲的画面;在游泳池底下,苏菲拿着照相机的画面组接父亲在水里憋气的画面。另一部分关于青春。刚步入青春期的苏菲对性有着天然的好奇,例如,男孩把手搭在女孩肩膀的画面组接苏菲看的画面,潜在水底下的少年与少女互相触碰身体的画面组接苏菲疑惑的画面。

影片通过苏菲看的不同内容,表明此时苏菲对父亲的好奇心已经被躁动的青春分散,由此得以窥见父女之间遥远的心理距离。

1.2 身体缺席的纯主观镜头

与其他需要表现看与被看视线关系的镜头不同,纯主观镜头只表现观看之物而忽略了观看的动作,其以摄影机的运动来暗示人物的视线。在《晒后假日》里,纯主观镜头主要出现在父亲独处时,这时摄影机成了苏菲的眼睛,帮助她重新在场,并尽量想象独处时父亲的行为与状态。

在纯主观镜头里,父亲显露出与女儿相处时截然不同的情绪。多个镜头展现了独处时的父亲:背着包不顾危险横穿马路;在苏菲睡着时,走到无灯的阳台抽烟;在夜里向空无一人的大海走去,最后消失在黑暗里;还有赤裸身体坐在床边难以抑制地哭泣……在11岁的年纪,苏菲虽然与父亲朝夕相处,但是對父亲的认知只停留在“父亲”这一角色上,而藏在角色背后的私人情绪被忽略了,这是成年苏菲回望时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晒后假日》贡献了本片最具有感染力的镜头:成年的苏菲在记忆的黑洞里见到了当年的父亲,此时她不仅身体在场,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也同时到场。由此,两个隔离视点终于融合在一起,使影片达到了叙事与情感的高潮。

2 时间意识:从当下到过去,塑造时间纵深感

在电影叙事中,时间是相当复杂与重要的概念。要想讲好故事,电影必须学会控制时间、重构时间,甚至是“雕刻”时间。电影叙事时间大体可以分为本事时间、本文时间和放映时间。导演对本事时间与本文时间的合理安排使《晒后假日》回忆旅程的魅力得以释放,建构了当下、过去与超时空的三个时间点:成年苏菲回忆时、20年前度假时以及31岁苏菲与31岁的父亲相拥时。这不仅使影片具有时间上的纵深感,而且为看似散乱的叙事结构赋予了严谨的叙事逻辑。

2.1 可伸缩的本事时间,拓展叙述范围

本事时间是指“涵括在影片文本叙述范围之内,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的时间流程”[2]。本事时间是叙述主体截取的,作为讲故事的材料所拥有的时间。它并不是直接在电影中完整地呈现出来,而是由观众从影片文本的细节中推导和概括出来的,这种时间在电影叙事中可以被放大、缩小或舍弃。

经过推导,《晒后假日》的本事时间是苏菲从11岁到31岁的20年间,其间发生的事情要在不足两个小时的叙述时间内被讲述完成。导演会根据叙事的需要压缩或延长故事的时间,如苏菲与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时,时间就像停滞了一样。导演以细腻的镜头展现了苏菲与父亲一起晒太阳、打桌球、潜水游泳、在饭店用餐,父亲教苏菲防身术、太极、帮苏菲擦防晒霜等细节。相反,苏菲与父亲度假结束后的时间过得飞快,镜头直接展现20年后的事情,这充分体现了影视时间的可伸缩性。

2.2 可延展的本文时间,凝聚叙述情感

本文时间是指影片文本呈现出来的时间。电影的本事时间是本文时间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时间是对本事时间的扩展、省略或超越。本文时间可以展现本事时间之外的时间,如心理时间和未来时间。

《晒后假日》的本文时间以苏菲11岁到31岁这段时间为基础。在20年的时间跨度里,影片呈现的是成年后的苏菲,以及度假时的苏菲。除此之外,影片并没有停留在单线条的时间结构上,而是构筑了另一条时间线索——成年苏菲对当时父亲的再凝视。在这条跨越时空的线索上,时空设定在舞池,影片以四个小片段展现了成年的苏菲在记忆的黑洞中再次见到父亲的全过程:苏菲闭着眼睛站在舞池、父亲被人群包围、苏菲与父亲出现在同一个镜头、苏菲紧紧地抱住神情疲惫的父亲到父亲跌入黑暗中。

这种精巧的设计时间的方式,一方面为散文式的回忆电影赋予了严谨又不露痕迹的结构,另一方面又使影片情节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态,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

3 非线性结构:从轻情节到重情景,唤起观众共情

与遵守单一时间向度和因果逻辑的线性结构不同,非线性结构具有叙事时空的复杂性和叙事线索的多重性。“情节、事件和动作的事理逻辑(因果关系)被(人物的或导演的)主观心理逻辑取代,经典的事理结构就演变成现代的心理结构。”[3]

记忆的筛选、保存之功能使人们在回望往事时更倾向于记住一种感觉与一些可有可无的片段。导演深谙其道,于是在叙事结构的选择上放弃了强逻辑性的线性结构,而是采用轻情节、重情景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描绘出了一段看似平淡慵懒实则悲伤遗憾的假期经历。

3.1 采用“冰山原则”,打破叙事的连贯性

“冰山原则”的创作手法来自美国硬汉作家海明威,他擅长用白描、省略等手法引导和启发读者解读文本的潜在意义。“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则去写作,水底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4]这一手法同样适用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在《晒后假日》里,导演借此创作手法,刻意省略了大量的细节,使影片的回忆更加私人,并以留白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

在电影中被刻意忽略的细节如下:安排旅程的过程、父母两人的婚姻状况以及购买的地毯如何辗转到了苏菲手里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父亲后来怎么样了。在苏菲的回忆里,父亲曾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例如,他曾在车流里自顾自地走、在深夜独身走向黑暗的大海、站在高高的栏杆上张开双臂、坐在床边难以抑制地哭泣等。旅馆桌子上放着一些与太极、冥想、诗歌相关的书籍。众多细节都隐晦地表明当时父亲的精神状态已经岌岌可危,希望通过这些行为来缓解情绪,进行自救。父女两人在硫黄池时谈到埃及艳后选择用毒蛇自杀身亡似乎暗示了父亲的死亡。但是在电影里,导演只描述了这些情节,对父亲的最终去向进行了模糊处理。

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留白手法,不仅可以使观众凭借经验进行填充与想象,而且能将叙事焦点转移到关注父女度假时的各种细节上。电影的叙述不被死亡之大事所牵制,从而增强了观众对回忆的认同感与沉浸感。

3.2 展现旁枝末节,通过知觉外化回忆

与轻情节相对应的是,导演用大量的镜头营造了一种强烈的临场感。一是大量空镜头的存在,例如,湛蓝的天空中逐渐漂远的滑翔伞、盖在脸上的毛巾的肌理以及呼吸时轻微抖动的毛巾、晾晒在阳台上的黄色上衣和白色短袜、阳光暴晒后的泥巴阶梯等。二是非主要角色的出现,例如,度假区游泳池旁的父亲责怪孩子捣乱、女游客抽烟的画面等。这些没有特殊含义的画面把度假的回忆通过知觉外化了,由此塑造了不可言明的回忆状态,而观众能通过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等不同感官的参与,增强对苏菲回忆的共情。

4 表现形式:从视觉到听觉,营造回忆状态

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电影叙事语言的分析实际上是對电影视觉与听觉语言的分析。《晒后假日》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与其独特的视听语言有紧密联系。

4.1 独特的视觉语言,丰富叙事技巧

《晒后假日》独具魅力的视觉语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影片借用了各种介质建构回忆的空间与细节。影片以几段粗糙的录像带串联起回忆的过程,最为经典的画面是苏菲询问父亲11岁生日礼物时,手里的录像机、镜子、电视机屏幕多个介质互相映射,人只出现在这些镜面里。另外,水面、玻璃、拍立得等介质叠加,不仅为观众营造了不可言说的回忆状态,而且象征着苏菲为回忆父亲所作的种种努力。第二,影片摒弃了叙事需要的背景,借用大量的特写与近景镜头,紧紧锁住信息与情绪。这一独特的摄影手法使回忆的状态具体化,观众只看到了细节,而忘记了具体的事。

除此之外,影片擅长利用不同的构图和色彩来表现苏菲与父亲两人不同的心境。在旅馆房间里,导演以墙为分界线把身处同一空间的父女一分为二,苏菲在暖光的房间里翻阅书本,而父亲在冷光的厕所里用小剪刀剪开手上的石膏。电影借用近距离的物理空间表现了苏菲与父亲之间遥远的心理距离。

透过影像独具匠心的构图方式,观众得知这是媒介与亲缘双重失效的时刻。因为作为家庭录像的DV机,可以拼凑出父亲的外在形象,却无法清晰地展现父亲的精神隐疾;而作为女儿的苏菲,却如旁观者般与父亲始终保持着距离。因此,当成年的苏菲再次回望,终于看到父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时,录像带留下的真实记忆与想象的记忆慢慢填补了20年的距离,两人达到了真正的和解,苏菲也借此完成了与父亲的真正告别。

4.2 使用怀旧音乐,共享回忆情绪

有声电影诞生后,声音就成了电影叙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电影中的声音元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白、音乐及音响。这些元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了电影叙事的发展。

在《晒后假日》里,较为出色的声音元素是音乐的使用。在音乐上,模糊乐队的Tender与大卫·鲍伊的Under pressure两首乐曲最为精彩。模糊乐队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英国乐团,而大卫·鲍伊则是20世纪的摇滚巨星。这两首乐曲的出现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而且为电影赋予了怀旧复古的时代情绪。尤其是Under pressure与父女在舞池相拥的画面组接在一起,暗示了父亲此时正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

除此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各种插曲奠定了电影忧郁、悲伤的基调,而这正契合了成年苏菲在回忆父亲时的复杂心情。

5 结语

《晒后假日》采用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全片的主体结构建立在对度假往事的回忆和叙述之上,改变了过去回忆类影片对回忆作用机制的简单处理手法。影片出色地表现了那段充满快乐、好奇与遗憾的青春记忆,展现了对逝去时间的无限缅怀与向往,由此可以看出《晒后假日》的成功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林黎胜.“视点镜头”电影叙事的立足点[J].电影艺术,1995(2):22-28.

[2] 李显杰,修倜.论电影叙事中的时间畸变[J].当代电影,1993(6):13-21.

[3] 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2):75-81.

[4] 崔道怡,朱伟,王青风,等.“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79-85.

作者简介:赵小婷(1995—),女,广东湛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回忆叙事学电影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