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彘肩”管窥《鸿门宴》中的政治斗争

2023-06-25 11:08张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鸿门宴

张伟

摘要:《鸿门宴》中记载了樊哙闯营,项羽命令赐其“彘肩”,最后却“与一生彘肩”的离奇情节。其中,对“生”的注解,历来多有争论。如果我们跳出传统语义训诂的狭隘路径,立足《项羽本纪》全篇,重新审视“生彘肩”这一问题,则可以发现司马迁这一看似闲笔的安排,却在不经意间将《鸿门宴》前后刘邦、项羽政治集团间斗争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实乃生花妙笔。

关键词:鸿门宴 生彘肩 政治斗争

《鸿门宴》记述了刘邦和项羽政治集团在正式决裂前的一次重要会晤,司马迁以精细传神的笔调描写了宴会上众人的表现。就历史作品来说,历史记述越详细,越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事件,其中可供细细鉴赏玩味的“妙笔”就越多。樊哙闯营,项羽命令赐其“彘肩”,最终却“与一生彘肩”的情节,看似是一处闲笔,实则是能够管窥《鸿门宴》政治斗争的一处“妙笔”。

一、“生彘肩”问题由来

“生彘肩”在史记三家注中并无注释,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清代学者梁玉绳。他在《史记志疑》一书中提出:“生字疑误,彘肩不可生食,且此物非进自庖人,即撤自席上,何以生耶?孙侍御云:盖故以此试之也。”梁认为彘肩没有办法生吃,所以“生”应该是个衍字,出于治学的严谨,他还记录下了同时代学者孙志祖的不同看法。孙志祖认为这就是项羽在拿生彘肩考验樊哙,有意刁难。此后关于“生彘肩”的讨论,日渐增多,众多学者从训诂文字学出发,新解频出,可谓众说纷纭:

1.“生”字是“全”之误,生彘肩应该是指整个猪腿。

2.“生”通“胜”,“胜”就是“腥”,专指猪肉的味道,生彘肩指的是刚煮出来没有加调料的猪腿。

3.“生”是新鲜的意思,生彘肩是新鲜出炉的猪腿。

4.“生”是方言“很”,生彘肩是很大很大的猪腿。

5.“生”是指半生不熟,生彘肩是刚捞出来半生不熟的猪腿。

6.“生”是指未加工的。生彘肩就是没有处理的猪腿。[1]

抛开传统的语义训诂暂且不谈,对“生彘肩”的理解,究其根本是这样一个问题:生彘肩是美食吗?如果是,“生彘肩”则是项羽释放出的善意信号,是项羽欣赏樊哙的表现。如果不是,那“生彘肩”则是恶意的刁难,是项羽羞辱樊哙的手段。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回到《鸿门宴》原文。不难看出,樊哙带盾闯入营帐后“瞋目视项王”,并没有释放出善意的信号。在此种情形下,项羽“按剑而跽”,在张良解释清楚樊哙身份后,他相继发出命令赐给樊哙“卮酒”和“彘肩”。但项羽的这个命令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卮酒”变为了“斗卮酒”,“彘肩”也变成了“生彘肩”。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太史公在这里没有说,算是留下了一小片历史空白,这也是完备的历史叙述中的一大妙处,给了阅读者进行悬想假设的“断点”。

嫌疑最大的自然是宴會上的侍者。“卮酒”变为“斗卮酒”,“彘肩”变为“生彘肩”,量大大地增加了。其目的不言而喻,无非是想让樊哙陷入难堪的境地。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推理,侍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种可能是侍者的自发行为,可能樊哙武力闯营的行为得罪了他们,抑或他们揣摩上意,暗中迎合;另一种可能则是他人授意的行为,授意者可能是范增,甚至是项羽本人。范增授意的原因也很简单,之前项庄席间舞剑并没有取得成功,反倒给项伯破坏了,借此机会羞辱樊哙,试图扳回一城也属正常。至于项羽本人授意,也不无可能。通览《项羽本纪》,不难发现项羽并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项王怒”的记载比比皆是,多达十几处。苏轼在《留侯论》中也说“项籍唯不能忍”,缺乏忍耐力。面对樊哙闯营对自己怒目而视的行为,项羽虽然口头上称赞壮士,但也不无报复的可能。

更值得玩味的是,之后并无项羽对侍者进行惩处的记载。也就是说,侍者的行为在事实上是被默许的。这种默许背后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公开羞辱刘邦及其随员在鸿门宴上是被允许的。

二、“生彘肩”释放的政治信号

鸿门宴常常被认为是最不能去的宴会,事实上恰恰相反,鸿门宴是刘邦必须奔赴的宴会。如果不赴宴,刘邦的结局只有一个,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坐实自己“关中而王”的传言,最后被项羽以大义消灭。只有赴宴,刘邦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向天下诸侯自证清白,明确释放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而谋得一条生路。

鸿门宴缘起是曹无伤告密说刘邦有称王关中的打算,这是项羽无论如何不能够接受的。项羽不久前才袭杀卿子冠军宋义,夺取楚军领导权,又在巨鹿一战击败秦军主力。诸侯去见项羽的时候,“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表现出绝对臣服的姿态。而刘邦“欲王关中”,无疑是对项羽“霸王”地位的公开挑战。

项羽应对之策是集合军队攻打刘邦的军队,目的是迫使刘邦臣服,希望他也能够像那些诸侯一样“膝行而前”。《鸿门宴》中两次写到项羽沉默不应,一次是范增暗示项羽行动,一次就是樊哙闯营面责项羽。有人认为项羽沉默不应,是因为在刘邦表明心意和樊哙斥责大义后,项羽无法明确刘邦有称王关中的想法,因此内心犹豫不决。这个逻辑是无法成立的,一来刘邦和樊哙的说辞是无法站住脚的,也与事实不符,二来就算项羽当时犹豫,在鸿门宴后,他如果醒悟过来,仍然可以发动对刘邦的战争,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事实上,项羽当时虽然拥兵40万,但却并不具备彻底消灭刘邦的势力。另外,如果真的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项羽也担心本来就心怀恐惧的其他诸侯反叛,那么他“天下共主”的愿望将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也是范增和项羽分歧之处。如果我们套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分歧,项羽认为自己是“不能”,而不是“不为”,范增却认为项羽是“不忍”,而不是“不能”。

总而言之,鸿门宴上项羽要的是刘邦“服软”的政治姿态,要的是刘邦对自己“天下共主”地位的承认。而对于刘邦来说,他可以确定的是自己一定会在鸿门宴上受辱,但是何种屈辱却是不得而知的。

按照这个逻辑,项庄舞剑的行为也能够得到合理解释。一般的宴会刺杀,无不是事先进行谋划,精心挑选刺客,准备刺杀兵器,反复演练,以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最典型的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故事,公子光为了刺杀吴王僚,借着宴席的名义,将鱼肠剑藏与鱼腹之中,才一举成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项庄都不是一个合适的刺客人选。他是项羽堂弟,身份太过于敏感,就算最后刺杀成功,项羽也无法完全撇清关系。另外,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鸿门宴上项庄的席上舞剑完全是临时起意,毫无准备可言。再退一步来说,如果项庄想刺杀沛公,他也完全可以在“项伯拔剑起舞”之前,一击得中。但是项庄并没有这么做,刘邦虽然情势危急,但张良还是可以从容而出,求援于樊哙。这一切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这个“意”并不是杀意,而是一种羞辱恫吓之意。

“生彘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生彘肩”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猜测,“生彘肩”是早已预备妥当的,如果没有樊哙的意外闯入,也许宴会上就会出现这样一幕:侍者捧着“生彘肩”向刘邦步步紧逼,刘邦吓得不知所措:谁知道在这“生彘肩”下面是不是“利匕首”呢?《鸿门宴》中的樊哙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生彘肩”的出现正是这句话最佳的佐证。这场宴会完全是项羽主导的,无论是座位安排,还是宴会内容,刘邦只能屈意顺从,小心应对。刘邦在这场宴会上表现得越谦卑越狼狈,越能符合项羽心意,就越有可能安然无恙地离开。所以,我们会发现《鸿门宴》上的刘邦丝毫不敢指责项羽,离场的方式也足够狼狈,带着百余人去,结果只能“尿遁”,从小路仓皇逃归。这个令人费解的“生彘肩”,某种程度上恰好是刘邦鸿门宴上尴尬处境的最好证明。

但另一个矛盾之处在于,刘邦毕竟是一个政治人物。鸿门宴上他的主要任务是受辱取悦项羽不假,但他也要展现出自己敢于抗争的政治姿态。否则,一味受辱,传扬出去,只会损害自己的声名,甚至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从这个角度看,刘邦集团对“生彘肩”问题的化解令人拍案叫绝。樊哙本就是屠户出身,一条“生彘肩”自然难不住他。樊哙指责项羽的话,显然不是出自他之口,而是早已准备好的,和刘邦之前的话语内容高度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刘邦的表达是谦卑的,樊哙的语气却有指责的意味。

三、“生彘肩”与项羽结局

很多人认为,面对闯入营帐的樊哙,项羽称赞他为壮士,又是赐“卮酒”,又是赏“彘肩”的,对他可谓赞赏有加。事实并非如此,“卮酒”的问题暂且不谈,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不愿被灌下那么大杯酒,“彘肩”也绝对不是多好的赏赐物。《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同动物的肉是体现不同等级的,从排名上来看,牛羊肉远在猪肉之上。西汉古墓壁画《鸿门宴图》“其上方绘有起伏的绿色和紫色的山峦,山峦之上悬挂着牛肉和牛头”[2]。可见,宴会之上应该是有牛肉的。项羽如果真的有意招揽樊哙,完全可以逾制赐给他牛肉。再退一步说,就算樊哙的身份不适合食用牛肉,那也完全可以赏赐羊肉,而不是口感欠佳的彘肩。

事实上,和《鸿门宴》中经典的座次安排一样,“生彘肩”的出现同样在不经意间表现了项羽的傲慢自大,吝于赏赐。在张良介绍完毕后,项羽应该可以意识到樊哙是刘邦手下得力干将,但他却并无招揽之意,反倒以“生彘肩”羞辱。在樊哙已经饮下“斗卮酒”和吃下“生彘肩”的情况下,项羽还试图继续羞辱,明知故问地问道:“能复饮乎?”如果樊哙不机智地躲过,继续饮下“斗卮酒”,恐怕项羽还会再问“能复食乎?”

《韩非子》中说:“纣为象箸而箕子怖”。项羽赐“生彘肩”寒的是鸿门宴上所有人的心,传出去寒的是天下诸侯的心。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项羽的吝于赏赐,刻薄寡恩的性格。事实上,这种吝于赏赐的性格也为之后楚汉相争中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纵观《鸿门宴》,刘邦对项羽手下的项伯“兄事之”,“约为婚姻”,而项羽对樊哙只是“赐之卮酒”和“赐之彘肩”而已,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敘事精彩,可谓字字珠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史公在叙事过程中加入了各种类似“生彘肩”这样的小细节。仔细玩味看似不起眼“生彘肩”,却能明晰鸿门宴上楚汉双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项羽的强势傲慢,刘邦的委曲求全一览无余,更能与座次安排等相印证,看出项羽自大吝啬的性格,从而推断出项羽最终悲剧性的结局。

参考文献:

[1]此处关于“生彘肩”的参考汇总了余行达《〈鸿门宴〉注释商榷》、周兴建《“生彘肩”新说》、敏莲《“生彘肩”解惑》、丁士虎《“生彘肩”是“夹生彘肩”吗》、杨其滔《此“生”何解》等文章。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艺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6-17.

猜你喜欢
鸿门宴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浅析《鸿门宴》中的人物个性特征
1938年开封“鸿门宴”的历史迷局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人格分析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