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新文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入微”与“入味”

2023-06-28 22:37朱媛媛
关键词:新文科教育信息化课程思政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一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范式,高度吻合课程思政建设明确规定的各学科建设必须具备价值引导与政治引领双重功能的基本导向,因此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实质上体现创新版三位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根本内涵,其本身所具有的学科属性使得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新文科中的深度嵌入成为应有之义。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新生长点,多模态学习分析为新文科环境下的思政课程教育与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借助思政元素的多模态、学习指标的多维度和评测方法的多样性,从自上而下教师教学设计的“入微”和自下而上学生学习投入的“入味”两个方面着力,全面促进新文科课程思政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意在促进目前课程思政运行机制构建的质量与效率提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新文科;课程思政;多模态学习分析

当代中国教育教学的本质、任务及其主导方向就在于培养对象(培养什么人)、培养方法(如何培养人)、培养人的目标(为谁培养人)。科技发展全面改变了各行各业发展模式,其在带给公众空前便利的同时,完全颠覆了公眾传统的生活、工作、学习。在这其中,教育行业所受影响更加明显,基于科技发展的新动能源源不断地注入教学人文素养、思想教育和文科理论研究范畴,并将各种新的机遇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公众认知生活、改变现状的一个基本途径,在于人文社科课程,创新型、综合性人才培育已经成为科技时代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方向。这不仅需要建设“新工科”,同时还需要建设“新文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基于科技支撑在教学实践充分融入教书育人理念,应确保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同步推进,全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让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融入各学科、各种课程教育教学,从而建立健全立体化、全程型、全员型育人模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导向在于教育现代化,其理论与技术支撑在于教育信息化的充分实施,也就此全面拉开了我国智能教育发展的时代大幕。从大学教育实践来看,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借力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已是当务之急,否则不足以体现高校的育人本职。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来看,需要改进或提升之处依然比较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理论教学表面融合、融合深度不足现象依然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没有形成清晰的融合理念,其次在于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实质性融入专业理论教学实践,削弱了融合效率与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论文研究的主题。选题研究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选题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的。论文首先对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及其价值导向进行了明确,突出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模式创新,其次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促进我国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构建与完善。

一、自上而下“入微”:新文科课程思政的教师教学设计

在新文科专业、课程内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理论知识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质性影响高校学子的行为、理念、思维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就是所谓新文科课程思政。基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实践设计、实施新文科课程思政过程,其赋能要素可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全面支撑并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创新。图1所示即为选题研究设计的自上而下“入微”的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新组织架构。

图 1  自上而下地“入微”: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框架图

这一建设框架较好地体现出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落细、落密、落实的教育举措。具体而言,一是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重聚凝共识,彰显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在新文科建设中如盐化水、春风化雨;二是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重创新机制,打造系统联动的“三全育人”教学体系,克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表面化”和“硬融入”问题;三是在教学评价设计上,重多元方法,采用多主体、多维度、多形式、多模态的评测指标,促使课程思政内容真正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一)确定新文科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

课程编制的切入点在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由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构成,其是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课程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必须基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展开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设计,这是该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以新文科建设标准为主要依据完成专业教学目标确定,同时应在同时顾及学生特征、专业特征条件下将思想政治的“入微”点确定,确保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能够“落实、落密、落细”。只有如此,才能基于“五育并举”原则有效统领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与文化理论、专业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助力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效应。信息化背景下设计新文科课程思政目标,应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运用绘制思维导图、文本内容分析、机器智能诊断等人机交互动态调整课程思政目标,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的同向同行。

(二)创新新文科课程思政的过程设计

课程方案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内容能否落地、课程目标能否实现,全部取决于教学过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同样会受到教学过程的实质性影响。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以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特征的分析为支撑而展开,抓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点和融入点,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资源体系,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组织线上活动、线下活动、混合活动、虚拟仿真实验以及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等,打通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育人壁垒,依托语义网络、知识图谱、VR技术、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等技术,重塑活动空间,再造活动过程,打造真实情境的体验式教学,实现社会实践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为课程思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施新文科课程思政的评价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来确定。所谓教学评价,实质上就是基于科学方法对教学信息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以此基于价值视角识别并判断教学过程、质量与效果。设计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对标课程思政目标,从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两个方面确定评价内容,同时测评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知识掌握等及其三观(包括爱党、爱国、理想信念等)塑造效果,结合多主体、多维度、多模态、多形式的评测指标,依托模式识别、数据画像和学习分析等技术直观、可视化呈现出评价跟踪过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学成效和思政育人成效的动态评价,构建出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三位一体”嵌入整合模式。

二、自下而上“入味”:新文科课程思政的学生学习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为人、做事标杆,只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作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归根到底还需要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相互统一,即除了展示教师主导性的课程思政“入微”设计外,还应关注学生接受课程思政学习的有效性。有效的学习皆需要持续的投入才能達到学习效果的“入味”。学习投入是学习分析、测评的决定性环节,主要用来整体体现并评价学习环节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情感体验、认知深度、思维灵活性、精力投入。这既是学习者领悟学习本质、沉浸其中的有效体现,又是解决学习低效率、预防学习倦怠、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业成绩的强有力测评指标。教育信息化时代,智能化学习模式风行,在线虚拟空间、课堂以外学习空间拓展、基于真实情境思考分析处理真实问题等真实元素逐步融入其中。特别是模态传感器(高分辨率、低成本)及其分析工具的发展与完善,已经能让学生基于多元化(数据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等)视角与方法展开智能化学习,对于课程思政学习的多模态全息透视分析有助于超越传统对学生“课堂满意度”的调查和“点击数据”的观察。多模态学习分析通过采集和整理与学习者相关的多维数据,展开内在学习变化、特征、过程的解释与发现,有利于提升学习体验。研究根据学生学习投入所关联的数据场域进行分类分析,包含基本信息数据、行为表征数据、生理体征数据、心理测量数据、情境场景数据分析五类,构建出新文科课程思政自下而上“入味”的学习投入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在新文科专业和新文科课程中的精准滴灌,促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投入,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在多模态学习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

(一)新文科课程思政多模态学习行为投入

面对学习难点或重点时所体现出来的有效、连续、主动型行为即学习行为投入。基于认知、元认知方法整合应用的适应性调节学习行为是学习行为投入的本质特征,其由四个维度组成,即专注性、主动性、反思性及持续性。基于多模态学习方法将新文科课程思政的学生学习行为投入划分为与其关联的两类数据,分别是基本信息数据和行为表征数据。其中,基本信息数据是指由平台记录的、在学习中产生的各类数字痕迹,如慕课等在线学习平台、STEM教育软件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上,学生进行操作的行为数据,通过日志文本、鼠标和键盘数据进行编码分析。行为表征数据则是指由各类传感器获得的、与人的外在课件行为表现相关的数据,如身体各部分在学习过程中的运动变化和位置等,如头部偏移的角度,眼动的频率,面部表情的度量,手指在平板上的移动数据,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位置和朝向等,基本信息数据和行为表征数据的感知与分析对大学生学习行为投入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文科课程思政多模态学习认知投入

学习认知投入实质上是一种心理努力程度,其意在于为学习目标实现提供有效保障,通常表现为利用一定的认知策略(自我调节、学习任务完成的努力程度、聚焦问题、澄清概念等)进行学习过程调节。依托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将新文科课程思政的学生学习认知投入归类于与其关联的心理测量数据。该类数据又称为各类自我报告数据,能够主观反映学习者的心理状态,是比较传统的学习数据来源,如用自我报告问卷测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

(三)新文科课程思政多模态学习情感投入

学习情绪反映水平表达即所谓学习情感投入。这种投入是一种心理体验和生理体征,与学习过程有关,通常形成于各种有价值的活动参与过程,表现形式有满足、享受、热情、沮丧、悲愤等,表达出源自于学习场景、环境的情绪。依托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将新文科课程思政的学生学习情感投入划分为与其关联的两类数据,分别是生理体征数据和情境场景数据。其中,生理体征数据是指反映人的内在生理体征数据,包括眼动、脑电、皮电、心电和心率、呼吸等,及由此产生的情绪表达数据,包括快乐、兴趣、不乐意、紧张等,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情境场景数据则是指学习者所处的学习场景中的环境数据,如温度、天气、压力等,及由此产生的情绪表达数据。已有研究表明,学习环境对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高频、精细、微观的学习过程数据,通过多模态学习分析的运用,得以准确获取。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与教学内容、学习同伴、教师和媒体平台等进行交互。最终多模态学习分析,能够互补、验证、整合和转化各类型数据,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最真实的行为和状态数据进行技术化处理,从而帮助新文科建设团队更加深入地认识复杂的学习过程,同时推进多模态数据学习智库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在新文科建设中提质增效。

三、打造新文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的“嵌合”模式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教育部)中已经明确指出:新文科之“新”主要指的是“创新”,而非“新旧”“新老”之“新”,实质上就是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此处的高质量包括了跨越、转型、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发展、新科技是新文科建设的提出背景。要求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人员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切入点,主动对文科学科体系进行整合与升级,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立体化、多角度展开探索,强化以社会科学为着眼点分析、阐述现代中国和现实世界发展,促进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中国文科学科体系发展格局形成。

(一)价值塑造是新文科课程思政的根本

必须坚持价值性与真理性统一原则促进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也就是说,不但要强调价值性与政治性,而且必须强调专业性和学理性,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育人和课程教学的规律相吻合,使学生对国家、社会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知提供协助,以便学生能将个人追求上升为共同价值和将个人理想升华为使命担当,在思政教学中提升育人效果。

(二)能力培养是新文科课程思政的关键

课程思政嵌入新文科建设要在教师育人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课程思政教学不是脱离了具体教学内容的政治宣讲,也不是要将所有课程讲成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做好教师课程思政培训的四全规划(全周期、全类型、全范围、全手段),帮助教师掌握普遍的育人要素和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发挥新文科专业课程教师的能动性,开发各具特色的思政育人资源和典型示范案例,从观念和方法上入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局观念、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攀升。

(三)知识传授是新文科课程思政的核心

新文科建设有效纳入课程思政过程中应保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讲授育人元素及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注重显性教育;其他各类专业课程需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因势利导,注重隐性教育。特别是在新文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课程思政元素要掌握画龙点睛的手法,不求大而全,而是在关键处着力,起到水中著盐的效果,不刻意为之,顺势而为,用心待之,形成春风化雨、百川归海的趋势,推动新文科课程思政“三位一体”高质量“嵌合”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0-11-03)[2022-03-17].https://news.eol.cn/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3-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Abdelrahman,Y.,Velloso,E.,& Dingler,T.et al.Cognitive Heat:Exploring the Usage of Thermal Imaging to Unobtrusively Estimate Cognitive Load[J]. 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Interactive, Mobile, Wearable and Ubiquitous echnologies,2017,1(3).

[4]HUANG Y L,XIE Y R,QIU Y. Research on support services of MOOC-based onlin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C].2020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Porto,Portugal:EITT,2020.

[5]郁建興.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文科建设[J].探索与争鸣,2021(04):72-78+178.

[6]An,P.,Bakker,S.,& Ordanovski,S. et al.Dandelion Diagram: Aggregating Positioning and Orientation Data in the Visualization of Classroom Proxemics[C].Proceedings of the Extended Abstracts of the 2020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Honolulu,2020.

[7]穆肃,崔萌,黄晓地.全景透视多模态学习分析的数据整合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01):26-37+48.

[8]张琪,王红梅.学习投入的多模态数据表征:支撑理论、研究框架与关键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2):21-28.

[9]李蕉.入微与入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化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1(02):29-32+37.

[10]王丽华,刘炜.助力与借力: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21(07):130-138.

[11]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章锐.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04):76-84.

[12]牟智佳.多模态学习分析:学习分析研究新生长点[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5):27-32+51.

责任编辑  宋  猛

猜你喜欢
新文科教育信息化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