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预防青少年抑郁

2023-06-28 17:17邢泽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青少年

邢泽鹏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易引发抑郁倾向。遗传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如父母曾患有抑郁症、家庭氛围不和谐、学业不顺、人际交往受挫等,并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提出了预防青少年抑郁倾向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倾向;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8-0057-02

一、抑郁症与抑郁倾向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1]。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行为迟钝和思维迟滞等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自伤、自杀等内向性攻击行为。相比其他心理疾病来说,抑郁症具有发病缓慢、不易被发现的特征,抑郁倾向是其前兆。抑郁倾向(depressive symptom)是指出现了持续性情绪低落的症状但并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2]的状态。目前,研究者多采用贝克抑郁量表、抑郁体验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等对被试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并辅以临床定式访谈。将量表得分达到抑郁鉴定的评分标准,且尚未严重到需要精神科医生鉴定并进行药物治疗的个体,界定为抑郁倾向个体[3]。

近年来,抑郁倾向群体正从成年人向青少年发展。青少年群体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学业和考试压力的影响,更容易产生抑郁倾向,甚至发展为抑郁症患者。《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且75%的成年抑郁症患者首次抑郁发生于青少年时期[4]。由于抑郁倾向症状并不明显,在青少年群体中较容易被误判为学业倦怠、考试焦虑等其他心理问题,因此,了解抑郁倾向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明确抑郁倾向的成因,进而“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二、青少年抑郁倾向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量化行为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抑郁倾向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曾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产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比其他青少年大得多,这种现象在母亲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中尤为明显。以双生子为对象的研究也表明,遗传因素对抑郁的解释率高达73%,且这种影响更多发生在青少年早期[3]。

(二)家庭因素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提出,个体的发展处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其中处于环境层次最内层,也是对个体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微观系统,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通常指家庭系统。家庭是由夫妻、亲子、兄弟姐妹三种子系统组成的组织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一方面,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存在冲突的父母会使青少年处于敌意的环境氛围中,长期处于不安全的家庭环境增加了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抑郁倾向 [5]。另一方面,父母的不当教养方式也被认为会引起青少年的抑郁倾向。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通常将外界规则或严苛要求强加给青少年,加重了青少年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自我认知,引发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不断累积会发展为抑郁倾向[6]。此外,是否独生子女、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等其他家庭因素也被证实对青少年抑郁倾向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三)学校和社会因素

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来说,学校是除了家庭以外青少年接触更多的外界环境。学校中的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都对抑郁倾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压力日益增强,这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发抑郁情绪。其次,青少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形成小团体形式的社交网络,若个体没有融入小团体,则易产生被孤立感,引发抑郁情绪。最后,研究发现, 社会孤立和对社会支持的低感知度与抑郁程度高度相关[7]。社会支持是指包括亲属、同伴、校园组织在内的社会环境与个体的正向联系程度,相较于低社会支持度,社会支持度高的青少年不易遭受抑郁倾向的困扰。

三、教育建议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成长环境,家庭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会使青少年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另外,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使青少年更愿意向家长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出现负性情绪时更愿意向家长寻求帮助。

因此,家长在教养孩子时,应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在养育过程中,家长应给予孩子尽可能的支持和陪伴。当孩子遇到问题或者表现出负性情绪时,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沟通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不要动辄责怪和打骂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并及时给予帮助,进而有效预防青少年抑郁的产生。

同时,良好的夫妻关系也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夫妻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易使青少年形成内向、孤僻、自卑、软弱的性格,进而产生抑郁情绪。相反,夫妻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能使孩子学会尊重与爱,形成自信、阳光的性格。父母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应担负起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抑郁的责任。首先,学校应在学期初统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例如使用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提前发现具有较高抑郁风险的学生,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或转介至校外医疗机构,或进行心理辅导。其次,教师要重点关注生活中发生重大负性事件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陪伴,减少负面事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提升心理韧性。

此外,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例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箱,为有需要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与。开设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家校协同,预防青少年抑郁倾向。

参考文献

[1]陈心韵. 抑郁倾向、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生态化微表情识别差异及评估指标初探[J]. 苏州:苏州大学,2016.

[2]Rossi M,Cintron C M,Steingard R J,et al. Amygdala and hippocam-pus volumes in pediatric major depression[J].  Biol Psychiatry,2005,57(1):21-26.

[3]侯金芹,陈祉妍,李新影,等. 青少年抑郁情绪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 心理学报,2012,44(10):1329-1338.

[4]傅小兰,张侃,陈雪峰.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5]肖雪,刘丽莎,徐良苑,等. 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4):468-476.

[6]易春丽,钱铭怡.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10(6):130-132.

[7] Jacobson N C,Lord K A,Newman M G. Perceived emotional social support in bereaved spouses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7,211:83-91.

編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