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的“四字法”分析

2023-06-29 09:57傅建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傅建峰

内容摘要:《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小说名篇之一。根据文本解读“四字法”,我们对该文的言,如字词句、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体裁等进行了逐一分析;对该文的“象与志”,如海面和泽西岛景色的特征和象征意义,于勒的来信和牡蛎等物的特征和象征意义以及菲利普夫妇等的性格和社会典型意义,进行了结合分析;也对该文的自然情、社会情和人类情也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四字法” 言象志情

自21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文本解读有很多的主张,如要“根据文本结构进行解读”“根据文本重难点进行解读”“根据编辑意图进行解读”,要大力提倡“多元解读”“创意解读”等等。在这诸多的文本解读见解中,我们觉得段双全教授的“言象志情”(原“言象情志”,后改为:言象志情)文本解读“四字法”最简明有效。[1]因此,我们根据这一方法对莫泊桑名篇《我的叔叔于勒》进行“四字”分析,以一览该名篇的丰富意蕴。

一.《我的叔叔于勒》之“言”及其效果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言”,包括字词句、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体裁风格等。我们可以选择其相关重要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一)字词句及其表达效果分析

首先,对字进行分析。我选取了16个生字词,将16个生字单独列出来有利于学生进行识读,这16个字是拮(jié)、据(jū)、栈(zhàn)、墅(shù)、蛎(lì)、褴(lán)、褛(lǚ)、撬(qiào)、煞(shà)、蹋(tà)、嘟(dū)、囔(nang)、赖(lài)、绰(chuò)、诧(chà)、霉(méi)。选取这16个字是因为这是初中学生学习中遇到的较为难读难记的字。在词的方面我选取了10个词语并且对这几个词语进行了解释。这12个词语分别是窘迫、嗫嗫嚅嚅、拮据、端详、褴褛、张皇、狼狈、阔绰、十拿九稳、与日俱增、迟疑不决、莫名其妙。

在句子方面主要分析的是文中的修辞句。例如,比喻、排比、反复和比拟等。

比喻:“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万國旗的海船。”用“节日悬万国旗的海船”形容母亲穿得浓重而花哨,表现了母亲对星期日全家散步习俗的尊重以及对于勒到来的期待;“海面平坦光滑,如同绿色大理石桌面”,用“绿色大理石桌面”强调了海水的碧绿和纯净,表达了初次岛屿游玩的喜悦心情。

排比:“若是一个孩子强迫父母消耗了本钱,必然变成一个坏人,一个光棍,一个游荡子弟!”三个宾语的排比,写出了于勒浪荡、贪图享受的本性,是一个行为不端、糟蹋钱的人。

反复:“哈!倘若于勒就在那里面,那是何等惊人的喜事啊!”文中每逢星期日见到大海船,父亲都会重复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于于勒的期待,期待他在大海船上,回来看望他们一家人,给他们一家人带来经济生活的改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兄弟,我的亲叔叔!”“叔叔”“亲叔叔”的反复,表现出“我”亲眼见到于勒的吃惊、惊喜,说明眼前于勒的落魄形象与自己一直听闻的光辉形象完全不同,有点令人惊讶和难以置信。

比拟:“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泽西岛了。”把泽西岛比喻成“一片紫色的阴影”,用“钻”字拟人化地说明该岛的出现,表现了全家人知道于勒落魄后心情的惊慌和暗淡。

(二)表达方式及其效果分析

全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叙述采用的是概述和具述结合的方式,描写有细描和白描。

1.叙述:小说主要概叙了我一家的居住地、人口、生活窘境和具体叙述了一次家庭去泽西岛的旅行,包括途中巧遇于勒经过。

2.描写:小说中有对我家生活窘境和盛装出门散步的细描,对父母、叔叔和我的较细致的描写,也有对海上景色和我的两个姐姐的较概括的白描。

(三)表现技巧及其效果

全文运用了自知视角、对比、概述与具述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等表现技巧。

1.“我”的叙述视角

“我”是一家中的小儿子,是一个参与者,参与了故事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旁观者,旁观了父亲和母亲见到于勒和没见到于勒的两种态度对比。这种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强调了人物的客观性,能够真实地表达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通家庭和小人物的悲凉。

2.对比技巧

如对于勒浪荡、贫穷和正经、发财时不同态度的对比;刚去泽西岛所看到的海面风光是翠绿色的大理石般的海面,快到泽西岛时,泽西岛是一个紫颜色的小点儿从海里钻出来似的,形成对比;父母对于勒的态度和我对叔叔的态度的对比,等等。

3.概述与具述结合:写我的家庭情况是概述,写一家去哲西岛旅行是具述。

4.侧面和正面描写结合:传说和信中的叔叔是侧面描写,买牡蛎的叔叔是正面描写。

(四)体裁风格及其分析

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后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内容朴实,带有批判性;语言风格平淡,但平中见奇,形成了简朴中蕴含讽喻的风格。

二.《我的叔叔于勒》之“象与志”分析

“象”就是摆事实,即对文本中的景、物、事和人这四个方面的事实性内容进行梳理,“志”是意蕴层面的概念,指文学作品中的景、物、事、人的性质特点和思想意义,包括局部意义与整体意义。“象”与“志”可以分开辨析,但它们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

(一)“景象”以及“志”的分析

“景象”一般指文学作品中的自然风景,除了基本特征外,在文中它们可能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些景象描写主要起交代故事的背景,烘托故事的气氛、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等作用。

1.“后来船离开堤岸,在一片平坦得如同翠色的大理石桌面一样的海面上走动了。”表现了天气的晴朗以及海面的平静、清雅,强调了一家人初次出岛旅游的欢快心情,象征了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2.“在我们眼前的水平线上,一个紫颜色的阴阴影是从海里钻出来似的。那就是泽西岛。”这段景象描写,把泽西岛比喻成紫颜色的阴影,渲染岛的小和海面的暗淡,说明了一家人知道了于勒破产成为买牡蛎的流浪汉后心情的沮丧和阴郁,象征了生活的难堪。与刚上船时看到海上风景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物象”以及“志”的分析

物之志的分析跟景之志的分析类似,也即对物品特征和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1.食品、裙袍与纽扣和裤子——其特征是打折的、破旧的、低廉的;象征着普法战争后法国普通民众生活的艰辛。

2.方襟大礼服、丝光高帽子、手套、手帕——其特征是精致的、珍藏的甚至是高贵的;象征着法国民族的浪漫、高雅和文明的优良传统。

3.银币、铜子儿和金法郎——其特征是说法国货币形式是不同的,如银的、铜的和纸的等等;这些货币象征着世界上的货币往往材质不同,价值不一样。

4.于勒的来信——于勒的信先有报喜,后杳无音讯。“信”的变化也带来了一家人心情的变化:从对于勒充满嫌弃,到充满热望,最后又复归嫌弃。这说明当时在欧洲金钱是支配一切的力量。正是于勒发财和过好日子的许诺使菲利普夫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朝朝暮暮做着黄金梦,并且它也使菲利普的二女儿赖以顺利成婚。围绕着这两封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得以充分揭露。

5.牡蛎——“牡蛎”是奢侈品,“吃牡蛎”在父亲眼中是高雅行为,因为羡慕这种请人吃牡蛎的高雅行为,所以才萌发了请妻女吃牡蛎的冲动,进而发现了牡蛎贩子是于勒,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说明了围绕牡蛎也能展示人的穷富不同。

(三)“人象”以及“志”分析

所谓“人象”,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是具体的事实性的描写,其中“动作”描写也即事件描写。而“志”即人物性格以及其人物的典型意义,它们均可以通过人物的四大描写分析出来。下面是对父亲等人物性格的分析:

1.父亲——从父亲的“大肚子挺着”“穿上方襟大礼服,戴上丝光高帽子,套上手套……”等肖像描写,“父亲脸色发白”“父亲惊呆了”等神情描写,“哈!倘若于勒就在那里面,那是何等惊人的喜事啊!”“你们可愿意我请你们吃几个牡蛎吗?”等语言描写,“(妻子责备他时)他每每张开手掌搁在额头上,俨然是去擦汗一般,可是汗呢,并没有,而且他绝不答辩”等动作等描写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肥胖的、重礼仪的(外貌),朴实、单纯的(神情),能忍耐、有亲情、有担当、有风度的(语言和行动)的法国平民男子,同时他也有爱慕虚荣、看重金钱、不讲亲情的庸俗一面。

2.母亲——从“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万国旗的海船”“我母亲戴好那副近光眼睛,并脱下了那双手套”的肖像描写,“我母亲因为我们生活得不宽裕很感痛苦”“我母亲因为那点儿花费,不免犹豫起来”的心理描写,“我母亲记挂多端,挽着我那个没有结婚的姊姊的胳膊”的动作描写,“至于约瑟,他用不着吃,男孩子们,我们是不该惯着他们的”的语言描写等,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爱漂亮、重礼仪、有些早衰的(外貌),勤劳节俭、爱护子女、责任感很强、很麻利能干的母亲(语言、行动和心理),同时她也是一个爱慕虚荣,有些自私、冷酷的普通劳动妇女。

3.于勒——通过“一个衣裳褴褛的老水手”“一幅忧愁萧索的衰老可怜的脸”等肖像描写,“于勒叔在吃光他自己那一份遗产之后,此外还大大地减少了我父亲可以得到的遗产”“他在南美发过财,给哥哥写过信”“(他)用小刀一下撬开了它的壳子交给男搭客们”的动作描写,“我亲爱的费力卜、我写信给你是为了请你不要记挂我,我身体很好……一到发了财,我一定回勒阿弗尔……并且我们将来一定能够舒舒服服一块儿过活”等语言描写,可以看出青年于勒是一个不务正业、铺张浪费的人(行动),中年于勒是一个改邪归正、讲亲情、很努力,但命运不济的人(行动、语言),而老年于勒是一个肮脏、衰老,但自尊自爱,能自食其力的人(外貌和行动)。

4.“我”(约瑟夫)——从“我”的“失落了纽扣和撕破了裤子”的肖像描写,“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兄弟,我的叔叔”“我给了十个铜子儿做小费”等语言描写,“(见到买牡蛎的叔叔)我觉得自己异常地激动”的心理描写,“某一天晚上我拿出来给那个青年瞧,居然使得他停止了种种游移而下决心求婚了”的动作描写等,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活泼、顽皮,有同情心、重亲情,体贴人,并且早熟、有担当的好少年。这说明“小说里的约瑟夫是一个充满温情,善良正义,尽力去帮助亲人和弱者的理想人物,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生活的压力所俘虏,忠于初心的人”[2]。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我”一家人在去哲西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同时也展现了法国的风土人情。

三.《我的叔叔于勒》之“情”分析

文學创作都是富有情感的,不仅作者抱着丰富的情感去写,文本中也是充满着情感。文本中的情感一般包括“自然情”“社会情”和“人类情”。而“情”的分析往往时建立在“象-志”分析的基础上的。

(一)自然情

本文的自然情主要体现在对于大西洋海面和哲西岛的描写,第一处是对海面的描写:海面如同翠色的大理石桌面一样,写出了海面环境的优美,烘托全家人去哲尔赛岛的愉快心情,表达了对优美自然的喜爱。第二处是对哲西岛的描写:一个紫颜色儿的小点儿像是从海里钻出来似的,那就是泽西岛。表现父母和我见到于勒后内心的烦乱、担心、恐惧,表达了对优美自然的厌烦甚至敌视。

(二)社会情

本文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普通法国家庭的生活情况。社会情主要体现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底层平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异化。一方面,他们对普鲁士统治者及其代理政府愤怒和不满,但又不敢表示出来。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他们的情感被利益所驱动:当他人兴旺,能够给“我”一家人改善生活,带来利益,我们就欣喜和盼望他;当他人落魄,不能给我们家人带来利益,我们就态度骤变,无比自私和冷漠。没有正常的对国家和政府的敬重和热爱,只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利用、怀疑和猜忌——这就是当时社会情感的异化。

(三)人类情

本文中的人类情有兄弟情、嫂叔情、叔侄情、父女情、母女情、父子情、母子情,姊妹情、姐弟情、同胞情等。兄弟情和嫂叔情是有浓有淡的;叔侄情是情深意厚的,也是单纯的;父女和母女情是真挚和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情是严厉和严格的;姊妹情是情深意长的;姐弟情是若即若离的;同胞情是温馨而难求的。

参考文献

[1]段双全.文学作品备课四字法[J].语文建设,2016,(5):25-30.

[2]任灵.呼唤人性的回归——文本解读《我的叔叔于勒》[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6):81.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方咀中学)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莫泊桑巧赞懒保姆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新视角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