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让“双减”之下的劳动教育更精彩

2023-07-04 04:08徐晓梅
教育界·A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双减策略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各门学科基础的关键阶段。为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不可忽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在推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劳动教育;策略;“双减”

作者简介:徐晓梅(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教师需重视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让小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热爱劳动,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而传统的劳动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课业与心理压力,阻碍了学生的成长。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教师应转变原先的劳动教育理念,积极地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劳动教育的水平。

一、放手,让学生出彩

(一)转变观念,培养劳动意识

随着时代的变化,劳动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教师需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从思想上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还需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从劳动中收获快乐,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将学生的劳动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解放其双手,真正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如“塑料毽子巧制作”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运用自己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制作出有创意的塑料毽子。为了让学生享受劳动课堂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想、大胆试、充分做、尽兴玩,让学生在每节课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可以自由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安排方面,教师可以按照“教师示范、学生做”的思路,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把握细节,鼓励学生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在学生做的环节,教师不应让他们局限于教师讲解的制作思路,而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进行创造与尝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思路,给学生自主想象与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享受劳动的过程。

如果在劳动课堂上采用原先的教学方式,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劳动兴趣。因此,教师需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转变劳动教育的观念,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

(二)知行合一,培养动手能力

劳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劳动。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劳动课堂上的地位,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而且需要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有效结合起来,用实践检验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知行合一[1]。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生活经验尚不丰富,未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教师需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大胆动手。

如在“开学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的劳动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以后,做好开学前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开学前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如一些学生认为需要整理书包,准备好文具与课本;一些学生则认为需将上学要穿的衣服提前准备好,还需在上学之前整理好自己的房间。之后,教师围绕学生开学前的准备,带领学生动手制作文具、包书皮和整理书包。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激发参与的兴趣,并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掌握生活技能。

劳动教育作为小学阶段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在学生成长中意义重大。为保障劳动教育的成效,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动手能力,教师需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種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抬手,淬炼学生意志

(一)立足生活,挖掘劳动素材

在对小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即使教师对于他们的劳动给予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也有可能会犯错或者遇到难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生活化教育,从生活中挖掘劳动素材,让学生将劳动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劳动中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当然,劳动素材的挖掘不应只由教师来完成,还需学生的参与。同时,每个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充分意识到劳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淬炼自己的意志。

如在“帮助父母”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鉴于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在家长和教师的影响下具备了劳动能力,也很享受劳动的过程,为提升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以这样的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放学回家后会帮父母做家务吗?”学生们听了这个问题,纷纷做出自己的回答。对于回答“会”的学生,教师给予了表扬。而对于回答“不会”的学生,教师则告诉他们:“我们的父母是非常辛苦的,他们要操持家务,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在空闲时还需关心家里的长辈与小孩。你们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随后,教师让学生围绕“可以给父母做什么”展开讨论,并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扫地、擦桌子、洗碗的劳动训练。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这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将学到的劳动技能应用于生活。

现实生活中很多劳动的内容都可作为劳动教育的素材。教师为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需在劳动教育中联系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组织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海纳百川,纠正学生操作

不同学生在思维能力、操作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劳动活动时,难免会出现操作错误的情况。对此,教师应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度,允许学生犯错,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应一味地责怪学生,而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劳动学习,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从而爱上劳动。一旦学生在自主参与多种多样的劳动体验时遇到困难,教师就应该适时提供帮助,给学生试错的机会。

如在“做毽子”的活动中,笔者班上的一名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未理解剪毽羽时“不要超过折痕”的要求,在实际制作时采用的方法不正确,未剪到折痕处,导致剪出的毽羽羽毛杂乱。笔者发现了这名学生的错误后没有立即纠正其错误,而让这名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这名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操作进行对比,发现其他同学剪出的毽羽非常整齐,自己的操作是错误的,并在周围同学的帮助下剪出了比较整齐的毽羽。由此可见,教师在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不应该急于纠正学生的操作,而应该给学生机会,在学生劳动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当学生在劳动中犯错时,教师需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劳动边思考,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淬炼自己的意志。

三、携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整合资源,体验劳动乐趣

如果劳动教育单单依靠教师的理论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全面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资源的整合,借助多方力量,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教师可以融入传统节日、节气等元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流流汗、弯弯腰、动动脑,积累劳动的经验,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在班级内组织“弘扬劳动精神”的主题活动,在此活动中让学生說一说节日的由来、历史和习俗,或者讲一讲劳模的事迹。又如,在立夏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给班上的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彩绳,教授学生编彩绳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按照步骤编出各种样式的彩绳,然后将编好的彩绳送给亲人或者朋友。教师通过开展这些劳动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劳动的过程,愿意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劳动,掌握劳动技能。

劳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在劳动教育中组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具备较强的劳动能力,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二)进行实践,激发创造热情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常常会进行创新。为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应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可以与学生一起走出校园,到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各种劳动活动,以此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劳动兴趣,让每个学生在劳动中有创造的热情,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具备创新思维。由于不同学生的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中应该考虑到这些差异,用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劳动热情。如一些学生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且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在活动中应该给予他们思想上、行为上的指导。

比如,小学生对六一儿童节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六一儿童节来临时,给学生精心设计一些剪纸团花、拉花彩练、制作风铃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劳动热情。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负责对教室里的特定区域进行布置,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想法装饰教室,创设良好的节日氛围。如果学生在装饰教室及动手劳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应给予鼓励与支持。他们只有真正地进行实践,才可以意识到创新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活动任务。

组织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才能够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收获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与能力[2]。

(三)家校合作,丰富教育形式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劳动课程的教学安排时,需强化与家长的配合,打造家校共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保障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需意识到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家校合作,根据劳动课程的特点,丰富教育形式,为学生的劳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比较好动,他们在放学回家以后需要家长的监督,这样,他们才可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此,教师除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组织各种各样的与劳动相关的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给学生布置在家里需要完成的劳动任务,如让学生做家务,并鼓励家长监督孩子完成。家长可以告诉教师孩子的完成情况,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在家庭劳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劳动课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通过与家长的配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

如在开展“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活动时,考虑到许多学生对影视剧、短视频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具体来说,教师告诉家长《中国梦·劳动美》《劳动最光荣》《大国工匠》等节目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是有利的,让家长在家时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收看。

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局限在原先的理论教学上,还应该组织多样化的劳动活动,通过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助力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

结语

总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为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推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让劳动教育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夏明霞,李丹,何雪琦.“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228-230.

[2]吴睿珍.让劳动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05):37-3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双减策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