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深处耕耘

2023-07-04 04:08陈澄
教育界·A 2023年12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幼儿

【摘要】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儿童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文章结合实际案例探析了三种典型的幼儿有意破坏行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深刻阐述了合理应对由不同诱因引发的有意破坏行为的措施。当幼儿出现有意破坏行为时,教师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理性分析幼儿的行为,找到出现有意破坏行为的真正原因,并采取合适的教育和引导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有意破坏行为;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陈澄(1988—),女,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幼儿园。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深处[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指出,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2]。然而,班级中总有些“熊孩子”喜欢“搞破坏”,让人头疼不已。教师对破坏性行为的不恰当处理可能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解读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抓住此类行为背后蕴藏的教育契机,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为他们的发展给予正确指引。

一、把脉问诊有深度—探析行为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有意破坏行为是带有动机的主观性的破坏行为,包括干扰别的儿童的活动,这通常是与其他问题行为相联系的,也可能是由于情感上的困扰或焦虑引起的情绪发泄性的破坏行为[3]。但并非所有的有意破坏行为都是不对的,幼儿出现有意破坏行为的原因很多,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一)由情绪引发的有意破坏行为

【现象描述】

放暑假前夕,陈老师让所有中班的幼儿将本学期的绘画作品装到自己的档案袋里,这是教师第一次让幼儿尝试自己装绘画作品。装之前教师提出了要求:每个人的作品袋里都有多张塑料皮,一张塑料皮只能装一幅作品,不能把作品弄皱。多多飞快地跑到教师那里领来了自己的作品袋,开始装自己的绘画作品。多多好不容易将塑料皮打开来,可因为塑料皮的大小和绘画纸张的大小差不多,他塞了几次也没成功,画纸因为用力过猛已经变得皱皱巴巴的了。当他看到旁边的小朋友不慌不忙地都快装完时,“啪”的一下,他把档案袋猛地朝地上一扔,把自己所有的绘画作品揉成了团,扔得到处都是。

【个案分析】

在幼儿园,教师常常会提供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索,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其动手能力,使其在集体生活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一定的自信心与满足感。

可是有些幼儿由于较长时间探索不成功,又或者因为总是停留在某个操作阶段而毫无进展,便会失去进一步操作探索的兴趣、信心和耐心。而此时如果他们看到同伴独立完成或通过他人的帮助成功完成了任務,情绪会更加烦躁与不安,从而采取破坏性行为表示抗议,以此宣泄自己的情绪。这类行为就是典型的因不良情绪而引发的有意破坏行为。

(二)吸引他人注意力的有意破坏行为

【现象描述】

米米一直是班上人见人爱的乖宝宝。但是,近几个月他突然变成了班里的“破坏大王”。在玩建构游戏时,他将其他小朋友建好的“高楼大厦”一脚踢翻。别人在认真地整理建构材料时,他总是把地上的玩具当成“足球”到处踢,让大家没办法收拾整理;在户外活动中,他常常骑在别人的身上;午睡时,他会偷偷地把教师泡茶的罐子从三楼扔下去。

【个案分析】

为此,教师喊来了一直照顾米米的爷爷奶奶。在与爷爷奶奶的交谈中,教师了解到,米米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南京工作,以前每周夫妻二人都会回来陪伴孩子过周末。可是三个月前,他们因为某些原因,周末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难得回来一次,还会因为很多琐事在米米面前争执不休。米米是个非常机灵而敏感的孩子,他感受到了家庭关系的一些变化,因此每天在幼儿园“搞破坏”,就是为了让教师找爷爷奶奶谈话,让爷爷奶奶向爸爸妈妈告状。只有这样,他才能经常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才会觉得自己很重要,感受到他们依然关心自己。

实际上,家长对孩子关注与陪伴的减少会导致孩子缺乏幸福感与安全感,渐渐影响孩子的性格。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简单、粗暴的破坏行为引起家长的关注。

(三)由好奇心引发的有意破坏行为

【现象描述】

在主题活动“小蝌蚪游啊游”中,班上的幼儿捉来了许多可爱的小蝌蚪。一天吃完午饭后,乐乐来到自然角,一直盯着装蝌蚪的玻璃缸看,还时不时把头伸进去,好像在和小蝌蚪说悄悄话。在多次尝试对话蝌蚪都不听话的情况下,他急了,将手伸到玻璃缸内,一把抓起蝌蚪,还认真地训话:“你们是《小蝌蚪找妈妈》里的小蝌蚪吗?你们今天怎么不排好队了?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们了。”说完,他使劲地捏了下那只“不听话”的小蝌蚪,把它扔回了玻璃缸里。还有一次,乐乐拿起活动区域中的闹钟,使劲地摔。后来,教师仔细询问后才知道,乐乐的爸爸在家修闹钟是把闹钟打开修理的,他打不开闹钟,只能自己摔开。

【个案分析】

正经历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总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自主地活动。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好奇、好问、好探索,他们心里想什么就会去做什么,没有既定目标和行动计划,也不善于预见行动的结果,盲目地通过探索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就会出现一些有意破坏行为的表面现象。

二、对症下药有力度—合理应对由不同诱因引发的有意破坏行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加特来博士分析了儿童错误行为的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尝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社会习惯水平,第三种水平是情感需要水平[4]。每一种错误行为背后都有其对应的心理学解释和可以理解的缘由。

在教育实践中,面对“熊孩子”们的有意破坏行为,教师常常会因为种种原因,简单地做出情绪化的处理,误解幼儿并做出错误、盲目的评价。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正确看待以及处理由不同原因引发的破坏行为,巧妙地教育和引导幼儿,在幼儿心灵深处耕耘,这才是最有效的妙方。

(一)引导幼儿控制不良情绪,合理渲泄

情绪渲泄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用冷处理的方式,单纯地不予理睬,不妥协让步,只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强化。

在上述案例中,多多就是因为小肌肉动作发展水平低、性格急躁而导致了破坏行为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观察者。对能力较弱、脾气急的幼儿,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及时发现并合理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避免幼儿再因为同一原因产生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环境对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和谐人際关系的建立具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幼儿园的活动室在布局上更注重公共开放空间,而缺少人文关怀的私密空间。

然而,很多时候,幼儿的有意破坏行为是情绪问题导致的。幼儿要发泄不良情绪,就需要一个私密的小空间。对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室的小角落设置一处温馨舒适的私密区,让幼儿在这个安静又充满安全感的小空间里调整自己的心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听歌、玩游戏、聊天,学会运用私密区调节情绪,以健康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不良情绪,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重新投入集体活动。

(二)经常与家长深入交流,家园共育

有的幼儿在幼儿园做出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对在家中形成的压抑或消极情绪的宣泄,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深入交流,通过家园互动,帮助幼儿早日摆脱困境,快乐地在幼儿园里学习与生活。

案例二中的米米小朋友近几个月出现的反常行为,正是因为家庭的不良关系而导致的性格突变。作为米米的教师,应与其父母保持密切、深入的联系,帮助他们分析孩子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影响,引导家长以良好的心态处理并平衡好工作、生活和教育,倾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幼儿园与家庭要保持一致,对是非好坏形成共同的标准,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为幼儿营造良好氛围,随机教育

《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鹤琴先生也说过:“孩子需要学什么,教师应给予孩子所需的。”

当幼儿出现破坏性行为时,很多时候也是给教师一种隐形信号,指明其需求之所在。有时候,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尝试。如果幼儿的行为是创意型的,教师该做的不是责备与处罚,而是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充满表扬与鼓励的良好氛围。教师要把握教育时机,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采取及时教育、渗透教育,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转变为良性的探索发现行为,让他们在自信与快乐中健康成长。

教师要给予幼儿自由想象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再伸出援助之手,给予适当的帮助。无论幼儿的探索结果如何,教师都应认真倾听幼儿的探索发现,让幼儿在肯定与赞扬的氛围中培养探索精神,获得知识和经验。例如,教师要鼓励乐乐的大胆探索行为,也有必要跟他分析行为的不当之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多采取正面的强化举措,使幼儿养成正确、正面的行为。

三、精准施策有温度—给予幼儿特别的爱

“生活即教育”,常常出现有意破坏行为的这类幼儿,其实他们的内心相较于其他幼儿来说更加敏感、脆弱。作为教师,在学习、游戏、生活中应给予这类幼儿更多的关注,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与幼儿同频共振

成尚荣先生多次强调这样一个重要观点:儿童研究应成为教师的“第一专业”。对于班级里的那些“熊孩子”,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与埋怨,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关注这类孩子的需求,研究他们平日里观察、思考和学习的行为模式。当教师沉下身子,将自己变成一个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伙伴,倾听他们的故事、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的同频共振不仅能为幼儿带来心灵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更有利于教师找到适合这类幼儿的帮助方式。

平时,教师可用手机记录幼儿的活动,然后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深入研究他们的对话,捕捉可以和他们交流、分享的内容,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体悟他们的情绪与感受,像好朋友一样帮助他们调整状态,让他们获得有益的成长经验。教师还可以创设安全轻松的氛围,利用小组活动、区域游戏等与幼儿建立亲密平等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赢得幼儿的尊敬和信任。

(二)对幼儿严慈相济

教师必须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并和他们共同商讨出规范的行为要求。针对“熊孩子”们破坏的东西,教师要和全体幼儿共同制订班级公约,凡是能恢复原状的,要求幼儿将其加以恢复或修补;如果不能恢复,也要想其他办法来补救。例如案例三中爱探索的乐乐,探索修理闹钟的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根据班级公约,乐乐要将闹钟带回家修理,但是他没有修好。于是,他和家长商量之后,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了一个新的闹钟。乐乐在探索、试错、补救的实践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不管因为什么,破坏东西是一种不良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信任和喜欢。

结语

《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要从幼儿的心灵深处出发,用自己的专业与情怀在幼儿心灵深处耕耘,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徐立芬.家园合作 共育新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郑雪.幼儿心理教育手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孙春荣,温艳玲.家园误解及其消除[J].文教资料,2009(07):155-156.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