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莱昂

2023-07-04 17:51徐皓峰
睿士 2023年6期
关键词:玛蒂莱昂

徐皓峰

1993年,我作为个美术中专生,考上电影学院。次年,被称为是电影史上难以超越的黄金年,佳作率吓人,中方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的森林》《大话西游》,西方有《红》《烈日灼人》《天生杀人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本篇要讲的《杀手莱昂》也在其中。

我们一代,学电影之初,逢当大批名片现世,明显吉兆,预示着前途光明万丈。谁想,熬到中年,才干上青葱时学的专业。

做电影,免不了常想退行,有时是冲动,有时是思考。曾有五六年完全放弃看电影,恨恨不已,觉得浪费生命,不能改变一点自身现实。

电影和生活对接,是快四十岁,才悟到。

幸好有此一悟,方不至于中年悲凉。

现实无解时,需要神话。1994年,是我们一代的神话,大学二年级是被电影之神祝福的,受了祝福的人,没理由放弃,得对得起这一年。

学电影之初,急需解决的是镜头构思能力,没在第一年快速完成这个脑筋急转弯,大学生涯就苦了,之后三年如坐针毡。

其实是层窗户纸,捅破了,音乐美术戏剧任你汲取,没捅破,则通读名著、熟悉名曲、遍览美术馆、天天跑中戏,也是八杆子打不着,干着急,帮不上学电影。

电影中的美术音乐文学,是镜头化的美术音乐文学。

捅破窗户纸,传统做法是导演带着你剪片子。许同均导演,年轻时给香港大导李翰祥当副导演,工作性质是组织拍摄现场,许导有心人,一定要拖延到后期看李翰祥剪片子。

一日,他脸上神色变了,李翰祥看出来,感慨,给你学会了。

许同均导演上世纪80年代代表作《珍珍的发屋》,有一场街头打架的戏。那年代导演普遍受法国纪实美学影响,要求真,但按生活标准拍,太难达到,一味强求,两天拍不成,还越拍越假。许导讲创作心得,说:“我不受那个骗。”

电影的真实,是镜头中的真实。他设计出镜头,开机后一小时拍完。看素材是很假,演员怕伤到对方,不敢打。许导丰富的副导演经验,知道演员一定会出现这状况,一个镜头里的真实状态不过几秒,虚假是回避不了的。

镜头组接后,获得真实。

许导今春往生,回想读研期间,他在楼道遇上我,说周四他的课,你别旷课啊,讲大场面拍法,那是他真东西。

见我去听了,又叫我去他家,给讲了两次。当年我是一点当导演的希望都没有,发表了篇小说《处男葛不垒》,许导看过,说烤串女追出租车一段,是镜头写法,你当不上导演,我也会跟别人说,你是我们培养的。

终于当上导演,拍上了大场面。《师父》中有个八百人街景,我说用的是您的招,一天拍完,都说快。许导回应,你这么说,我很高兴,你不讲,我也看出來了,是我的。

镜头构思能力,为内外行的分水岭,哪怕你人品高尚、艺术修养深厚、善于哲思、深入研究了社会,不会构思镜头,只好算您是外行。

我作证,镜头构思,并不难。愿年轻人早过关,电影便还有更好玩的。

镜头1-5

《杀手莱昂》开头的五个镜头,是统一的向前的纵深运动,鸟瞰城市,大街、中街、小街到进入咖啡馆,场景越来越小。

这是从英国文学借鉴的技法,叫狄更斯镜头。狄更斯写小说开头,便这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在讲故事。”

狄更斯的讲述口吻,是作家和读者的默契,读者知道作者要讲的是自己生活里遇不上的奇闻轶事。

这五个外景镜头,都是司空见惯的画面,平平无奇,但组合后,形成空间层次,造成了听传奇故事的效果。

镜头6-7

进入咖啡馆“庙里有位老和尚在讲故事”阶段,讲暗杀任务,从一杯牛奶开始,瞳孔、墨镜、烟头等共19个大特写,其中主角莱昂10个大特写,整个段落,竟然没看清楚莱昂形象。

大特写表现细节,一般用于揭示形象。此处反用,以大特写来隐蔽形象。

因看不清莱昂,观众因而对他无条件好奇。

莱昂10个大特写,不是为了让观众了解他,是让观众因无法了解而着急。

镜头8

之后莱昂暗杀黑帮大佬的枪战场面,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方式。如这个镜头,莱昂从楼梯下窜出,一闪即逝,速度过快,观众知道是他,却看不清他。

镜头9

或是这样,观众看到的枪战,只是墙上的弹孔,莱昂的神勇在墙外,视觉场面被屏蔽。

在京剧,此技巧为“叫板”,戏台以鼓师的位置为准,演员走过鼓师,才算正式登场亮相,之前在鼓师身后所唱的,不算亮相,是戏的前奏。

登场前先来几句唱,先声夺人,再出场,更有气势。

戏台没多大,京剧观众眼里有他,但装看不见,是京剧的假定性。

镜头10

当所有黑帮手下被除,莱昂用刀子逼住大佬,终于亮相,全片已过去7分10秒。

导演要跟观众做“躲猫猫”的游戏,因为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太强,作家用五页纸的描述,电影画面一秒钟就达到了,容易做到,便廉价了,靠形象魅力完成的电影,世上太多,所以导演们的兴趣,从研究看,变为研究不看——观众看不到,却看得津津有味。

如此,方能显出个人水平。

镜头11

这是亏空后的补偿,导演吕克贝松隐藏莱昂形象7分钟后,让莱昂亮相了1分55秒。

期间,他和大佬之间对话五个来回,都是水词——多余信息、不提供剧情变化的台词。

水词,在剧本上不好,在镜头里有用,用来延长视觉时间。大导演都善用水词。现场没拍,后期还会加。

此处,观众意识不到是水词,不会失去耐心,埋怨他俩说话没质量,因为观众要看莱昂。

终于看到了,给看,就千恩万谢了,任何理由都可以。

镜头12

莱昂和大佬对话期间,穿插了一个妓女,她是枪战开始前大佬召的。在尸横遍地、满墙弹孔的环境里,假装正常,说自己完成了工作,该下班了。

她假模假式地走了,对观众,是幽默,对于导演,是借着她又多拍了莱昂几秒。

让你一次看个够——是导演的镜头构思。

镜头13

看了近两分钟莱昂的脸后,在下一场剧情开始前的过渡段落,拍他坐地铁,导演再次遮蔽,给的是背影。

此背影,令人感慨,这就是电影和文学的不同,文学树立人物,要靠性格、细节,电影则是视觉缺失,我们对莱昂的性格、细节都不了解,一片空白,却完全认可他,心随他走了。

镜头14

莱昂在超市买东西,没有任何剧情,也没有任何特色,但观众就愿意看。

不是情节的逻辑,是视觉的逻辑。

镜头15

莱昂走出超市大门的一刻,第一次展现他全身的形象,终于得览全豹,观众兴奋之极,肯定要追着看他,不管他做什么。

但,女主还没亮相,下面得拍女主。在剧本上,看完一人,再看一人,很顺畅。拍起来,导演会犯难,因为要虎口拔牙,强迫观众去看他们不想看的人。

莱昂的亮相,用了十分钟。女主二十秒亮相,就要把观众注意力掰过来,觉得她比莱昂更重要——学导演的基本素质,想不出办法,就考不上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电影学校口试,还是这类题“一张纸怎么飞出窗口,让观众觉得是一张写了重大信息的纸”“一间房里有各种家具,如何令沙发显得可疑,似乎藏了秘密。”

学电影之初,要绞尽脑汁地练“更重要”。

看吕克贝松怎么答题。

分析二 呂克贝松的基本功

镜头1

女主玛蒂达出场,也是遮蔽形象的招儿,只有局部,看不到全人,却视觉强烈。几层楼梯的大纵深空间,色彩炫目的花纹长筒袜——不给看重要信息,却给构图、空间、色彩,越不给看,越要刺激观众眼睛,遮蔽不是简单平淡。

镜头2

镜头从花袜向上摇,冲人脸而去。却违逆观众心理,冲着脸去的,不给看脸,让玛蒂达的脸被楼道栏杆挡住。

镜头3

给了大特写,却还是只有玛蒂达的半张脸。大特写的正招是清晰展示,变招是“越凑近,越看不到”。

观众对大特写,已形成观影习惯,一见这种镜头,便期待了解更多信息,你作为导演,用变招给观众添堵,观众恨你,但可能因此而爱上你的电影。

镜头4

女主玛蒂达十二岁,她跟莱昂的爱情在现实社会是不成立的,但在电影中,在视觉上成立,便一切成立,观众会认可。

外衣从肩膀滑落,是欧美电影描写成年女子风情的惯用伎俩,对观众而言,是符号一般的识别标记。此举一出,便没有年龄问题了,女孩成了女人。

镜头5

此构图,为电影独有,美术、图片摄影忌讳,上美术、图片摄影课,你交的作业是这种构图,会被老师骂为“臭”。

女孩头顶作为画面前景,没有造型和色彩,还焦点不实,虚乎乎一片。对于静态画面的美术和图片摄影,是无意义的视觉累赘。而作为活动影像的电影,这种“别扭”,令观众的注意力还在女孩身上,虽然视觉中心和清晰焦点都是莱昂。

镜头6

画面的左半,被莱昂的黑色风衣遮挡,宽银幕变成了正方银幕,宽银幕中不是视觉中心的玛蒂达,肚皮在正方银幕里成了中心,此技巧名为“画面内重新构图”。

肚皮显眼,增加肉感,也是导演让玛蒂达“女孩变女人”的一招。

镜头7

又是一个臭骂构图,玛蒂达的前景虚影占据了一半画面。两个臭骂构图,解决了“观众要看莱昂,无心看女主”的难题,一把将观众注意力掰了过来。

美术史上的臭骂构图,用在电影上都是宝。目前还没有一部《构图错误大全》的书,如有,赶紧买。

镜头8

这是反一号的脚,反一号出场方式,也是不见全人的遮蔽处理,但遮蔽得简单——局部代替整体,导演处理上,明显不如对男主女主般用心。

镜头9

过于简单,就是个后脑勺,也算遮蔽了。分析吕克贝松的导演心理,他对这位演员没太大兴趣。

镜头10

反一号背对观众,后背过于平凡,观众对看他的正脸,兴趣不大。

反一号的手下和女孩的父亲出场了,电影的规律是,主要角色出场都看不全,这种全虚全影、不加修饰就站出来的,一定是配角。

镜头11

吕克贝松让两个配角说了一分钟水词,中间穿插女孩镜头,用拖延时间的方法,企图让观众着急,对反一号的亮相产生期待。

视觉设计不足,观众很难对他有期待,只是不耐烦。

镜头12

反一号终于转过脸来,构图、光线、造型都平平,等了一分钟,等来这么张脸,可想观众的沮丧。

但加里-奥尔德曼是位经验丰富的演员,常年跑龙套,令他强大,知道导演不会给自己用心设计镜头,要有对策。

出来混,全靠演技,没有镜头支持,也要抢戏。

镜头13

这是下一场“清晨的屠杀”,女主出去买早点,反一号带队到来,杀尽了女主的家人。

导演还在用遮蔽技巧,只是粗枝大叶,用门帘挡脸。塑料珠子的门帘,简单光效,十分廉价的效果,不禁对奥尔德曼产生同情。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是句名言。奥尔德曼太励志了,不给我设计镜头,我就猛演。

他穿过门帘,用了格外夸张的手势。他在表演学校的老师同学,看到这一幕,会落泪。

一个自强不息的大写的人。

鏡头15-16

看过了奥尔德曼的悲惨处境,再看看女主的待遇。女主走出超市的镜头,以慢镜、配乐、运动弧线,将庸常生活画面隆重化。

此镜头一出,观众会觉得接下来的将是场大戏。

镜头17

女主上楼,从敞开的家门,看到家人尸体,凶手们都在,她只能继续前行。走廊尽头是莱昂住所,她的唯一生路,是能进莱昂的门,骗得凶手以为她是别人家的,方能活命。

电影是“空间即命运”——空间迫使男女主二人命运交织,走在了一起。

如何表达命运感?吕克贝松的构思很具体:将不长的走廊,拍得漫长。

技巧之一,分层——将有限距离切分出很多层,就显得长了。此画面中,走廊口设立了一道门,为分层。

镜头18

多条深棕色门框的竖线,也是在分层。让有限距离在视觉上复杂化。

镜头19

这条走廊,完全假造,是在摄影棚里搭的。墙上横线是导演设计,在广角镜头下,等于透视线。

透视线强化纵深感,令距离拉长。导演的构思率真可爱,用上小学美术课内容,直接拍透视线。

画面左侧的凶手,只有肩膀,脑袋被卡出画面外。又是个臭骂构图,作为美术和图片摄影,将让观者别扭,老师会骂:“什么画面?掉脑袋啦!”

吕克贝松不想要他的脸,因为表情会让观众分心,破坏空间感。美术老师会说:“可以不要脸,你别卡脖子呀,从半个肩膀的位置切出,看起来会舒服些。”

想象中,吕克贝松将回答:“老师,我就是想让观众别扭。别扭,等于刺激。”老师大怒:“你不配学美术,去考电影学院吧。”

吕克贝松:“考了。”

镜头20

导演为达到臭骂构图,仔细规定女主站位,在她脚下打了地标,上世纪80年代由粉笔画,看一些影坛回忆录,过气明星又能拍上片,片场见到白粉笔,会落泪。

白粉笔上世纪90年代被淘汰,副导演剪下片大力胶,往地上一贴。大力胶背面不是黑色便是红色,显眼。现今是塑料摆件,大力胶也被淘汰。

剧情是女主走到莱昂门前,莱昂不开门,急哭了女主,再不开门,身后的凶手起疑,她就要被杀了。

演员很不容易,哭成这样,还要注意脚下坐标。可明显看出女演员满眼泪水,视线严重模糊的情况下,努力瞄了一眼才站好位。

镜头21

这就是导演画地标,让女主刻意形成的画面。又一个臭骂构图,臭在后景的凶手站女主肩上,紧挨女主的脸。

是美术课上的错误范例,名为“轮廓线干扰”。图片摄影课上一样,你交的作业,将人物身后的亭子,拍得像帽子一样叠在人头顶上,肯定要挨骂。

但它是吕克贝松的追求,别扭的画面,令纵深处的凶手对前景女主形成威胁。

镜头22

莱昂终于开门,室内的光照在女主脸上,似天启之光。获救的效果明显,大多数观众受不了,觉得导演把莱昂当救世主来拍,刻意了。

观众不知导演一直刻意。观众能察觉出“光变了”,却察觉不出构图上动了手脚。

构图是秘密武器,它对观众影响至深,而观众察觉不到。构图上尽管做作,观众都觉得真实。

镜头23

莱昂终于开门,却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好莱坞叫“交待镜头”,交待地点变化——门里门外、此街彼街,不玩空间、造型,只交代变更信息。

交待镜头,跟之前一众玩空间和造型的镜头匹配不上,令整场“空间即命运”的戏泄气。

好莱坞电影的交代镜头多,欧洲电影人以此为据,说好莱坞电影不是艺术。一部电影里充斥着地图和说明书,视觉凌乱,怎能算艺术?

分析三 刺杀克林顿和错乱形象

镜头1

1994年,克林顿正当政,媒体宣传他生活方式健康,总在保镖陪同下跑步。

吕克贝松幽默,找了位特型演员,让其成了莱昂教玛蒂达暗杀的练习靶。莱昂说杀手技术,要由远而近地学,最先学狙击枪,最后学匕首。狙击枪最底端,匕首最高级。

胡说八道,全世界特工训练,都没有这样的理论,近身格斗是最初学的,入学后天天练,课间操一般。没什么用,轮到用近身格斗,你已离死不远。枪械使用才重要。

远的容易,近的难——吕克贝松的台词写法,是将专业技术心灵化。讲的是技术问题,其实是莱昂的心理问题,与人接近,对他格外困难。

瞄准克林顿时,莱昂对玛蒂达的教诲是:“设想你和他在一起跑,试着感觉他的下一个动作。”——同呼吸共命运,已经不是说暗杀了,在说爱情。

镜头2

谈“与敌人呼吸一致”的台词时,吕克贝松给的画面,是男主女主贴紧的脸,因为要凑着一起看瞄准镜。

莱昂嘱咐玛蒂达要和克林顿融为一体,画面是莱昂已和玛蒂达融为一体。

杀人的行为构成恋人形象。

错乱形象,为这场戏的镜头构思。

镜头3

玛蒂达开枪,代用的粉末子弹射中克林顿,引发众保镖掏枪应急。莱昂发现惹事了,和玛蒂达分开。

分开的一刻,观众遗憾,刚才的合体多么可贵。

剧本上是暗杀,镜头上是建立两人亲密关系。吕克贝松在授课,可以抛开剧情,镜头另行构思。

写的是这个,拍的是那个——是导演的特权。

镜头4

这是之后戏中,又一次“错乱形象”的运用。男主女主终于有了一次成功的暗杀。女孩成了凶手,还怎么配有爱情?导演让他俩杀的是毒贩。

电影中的毒贩,承担起全球的道德底线。

两人去餐厅庆祝,女主要亲男主。吕克贝松在公共场合拍床戏,完全无视桌椅,让女主像从床上爬过去般,爬向男主。

这个镜头的拍法,是撤下桌椅,现场搭了张长条台子,供女主爬行。

镜头5

这是餐厅全景,可清楚看到,有桌面阻隔,女主爬不过去,虽然旁边有环形沙发,但女主显然爬的不是它,角度和高度都不对,完成不了上一个镜头中的动作。

镜头构思,可以不遵循现实,但要遵循人物心态,这样观众不会觉得穿帮,只会被感动。

女主喝酒后,情绪失控,长时间大笑。令人感慨,虽然用的是好莱坞资金,毕竟还是法国导演。

法国是经过大革命、五月风暴的国度,知识分子爱底层,顶级女星像劳动妇女般止不住地大笑,不是粗鲁,是率真。没在电影里这么笑过,明星生涯有缺憾。

吕克贝松真爱这小女孩,给了她顶级待遇。

1995年的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美国顶级表演艺术家梅尔-斯特里普表演了法式大笑,角色是农妇,符合身份,没错吧?不料被嫌弃“怎么这样”,破坏了原著意境。

法国人做是率真,美国人做是粗鲁。大众电影,是跟大众固有观念做斗争的游戏,大部分情况,斗不过。

能斗过的,是导演找到高招,必是惊世骇俗之作。

镜头6

拍过餐厅的虚拟之床,吕克贝松想惊世骇俗,真拍未成年少女和大叔的床戏。回到住所,让女主穿上粉色花裙。

大众普遍认为粉色属于儿童,代表轻松快乐,常见外墙刷成粉色的幼儿园。粉色在欧洲代表情色,吕克贝松应是此想。

镜头7

一个人的身体轮廓线框住另一个人,表达“一物降一物”的控制关系,作为绘画构图,不成立,因为用意太直白,不耐看。却是电影法宝,广泛用于爱情片和恐怖片。

女主身体的大面积粉色和两臂形成的圈套,都对莱昂形成视觉压力。

莱昂的表情,也是影片投资方的表情,心情差到极点,想的是:吕克贝松,你在玩火,这样肯定不能过审,后果严重,我赔钱,你被赶出北美。

北美没有官方电影审查,一旦有民间团体抗议,州政府会受理,禁止影片发行。

欧洲被誉为当代大师的巴尔蒂斯,早年画作常以少女裸体为题材,来北美展览,便因有团体抵制而撤展。北美博物馆买下印象派大师雷诺阿作品,也有团体常年堵门口抗議,也因画少女裸体,批评情色味重,格调太低。

想象中,投资方愁得要投湖自尽——就是影片开头的那片湖,很方便。吕克贝松赶来相劝:“不会有任何损失,我能掰过来。”投资方甩泪痛斥:“你都拍成那样了,怎么掰过来?”仍往湖走。

吕克贝松大吼:“你没学过电影,所以不懂。相信我,我大学一年级有堂课叫形象设计。”

镜头8

出于惊世骇俗之心,吕克贝松还是拍了二人同床,但去掉女主身上的鲜艳色彩,改为灰色调。女主之前粉色花裙造成的成人化形象消失了,孩子般躺在莱昂身边。

镜头9

估计吕克贝松是为拍这个镜头,才编出全片故事。故事写成,女孩不是要实验成人感情,是帮助莱昂。莱昂因为杀手习惯,为遭偷袭时能快速反应,夜里都是缩在沙发里打盹,七年没平躺在床上。

躺床上的意义,与性无关,是人性复苏,重新做人。

不敢让人物内衣上有彩色,在剧情的掩蔽下,吕克贝松冒险往床上加彩,让被子为红色,以表达美好。

估计审核团体被“重新做人”感动,失去了警惕。

镜头10

次日,起床。女孩皱皱巴巴、窝窝囊囊的内衣,是点睛之笔,不具备任何性感因素。投资方放弃投湖自尽,赞叹导演挽救了电影。

“形象设计”课所讲,以形象揭示剧情、人物心理的真相,为初级手法,以形象隐蔽真相,为高级手法,形象和情节不一致,讲的故事就好玩了。形象,是用于造假的。

《杀手莱昂》表面上是男生救女生,实则是女生救男生,心灵枯竭的男子被少女点化。

巴尔蒂斯的油画便如此,法国出过圣女贞德,他们该出一位这样的画家,该有一部这样的电影。

猜你喜欢
玛蒂莱昂
[德国]莱昂内尔·法宁格作品5幅
高高的木箱
The Hundred Dresses (V) 一百条裙子(五)
The Hundred Dresses (VI) 一百条裙子(六)
发明家莱昂纳尔
“梵高”
所有的孤独都有一把钥匙
困难就是我来到这里的原因
佩琪和玛蒂埃到波金斯山找到旺达了吗?
德芙巧克力背后的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