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探析

2023-07-04 04:57赵雅璇
高教学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红色资源思政教育

摘  要:“社会大课堂”为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空间的延伸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诸多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新抓手,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关键场域。而红色资源是丰富“社会大课堂”内容的源头活水,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必要元素,将红色资源融入“社会大课堂”是办好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高校以红色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要遵循坚持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培育时代新人任务相统一、总体目标和分层推进相统一的教育原则,通过内容优化建设好“大课堂”,通过队伍联动组建好“大师资”,通过渠道创新搭建好“大平臺”,全面构建“社会大课堂”育人格局,提升思政教育育人能级。

关键词:大思政课;社会大课堂;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60-05

Abstract: "Field learning "provides new ideas and new starting points for the enric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e extension of teaching spac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which is the key field to carry out the Macro Ideological Education. Red resources are the source of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field learning" and the necessary element of cultivating "good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field learning" is the due meaning of the Macro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construct "field learning " with red resour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of adhering to the unity of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new people in the era, and the unity of overall goal and hierarchical promotion. They should build "big classroom" well through content optimization, "big teachers" well through team linkage, and "big platform" well through channel innovation. We will build a "large field learning" system to rais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Macro ideological education; field learning; red resources; practic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项目“供需视域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为育人资源,打造新媒体宣讲新模式”(2022SZ31,主持人为赵雅璇);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数智赋能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众滴灌研究”(22JDSZ3031)

作者简介:赵雅璇(1995-),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倡导思政课要走出教室,走向国情、社情一线,这为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引领。“社会大课堂”能够为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空间的扩展延伸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抓手,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关键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对思政教育的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关注“大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供给,推进教学资源的提质增效。作为崭新的课程形态,“社会大课堂”打开了思政教育的新视域,如何在社会场域中利用丰富资源构建好“社会大课堂”,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问。聚焦红色资源在构建“社会大课堂”中的育人能级和实践途径,探讨高校如何通过融汇红色资源彰显“社会大课堂”的深厚底蕴和实践品格。

一  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相关理据

(一)  建设好“社会大课堂”的价值意蕴

大思政课由“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构成,“社会大课堂”是将“思政小课堂”拓展至社会领域的思政课堂形态,是对应且独立于“思政小课堂”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课堂主体上,相较于“思政小课堂”由教师主导,“社会大课堂”倡导校内外多元主体联合育人的“大师资”理念;课堂特质上,“社会大课堂”较“思政小课堂”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浓厚的现实关怀;在课堂目标上,相比于“思政小课堂”侧重在学理性探究中完善学生的理论认知,“社会大课堂”牵引学生完成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化,促使实现“社会政治化”。“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导向下有机联动,其中“社会大课堂”更是突破了“思政小课堂”因场所限制以致视域窄化,课程分立以致条块分割,教材固定以致容量不足,理论灌输以致枯燥无味,远离社会以致不接地气等内容短板和方法困境[2],真正把政治宣传寓于社会生活的理论讲解,把价值引导融于现实实践的知识剖析,构建“社会大课堂”是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二)  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育人能级

1  红色资源是丰富“社会大课堂”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红色资源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在物质层面,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和文博馆藏等,为“社会大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场所和史料,是达到沉浸式教育效果的阵地依托。在精神层面,红色资源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色资源源自党的不懈奋斗史、精神传承史以及自我革命史,其中党史故事、红色地标更是增强思政教学现实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重要资源,在红色场域开展“社会大课堂”能够以现实场景的冲击力自觉激发出学生对所见所闻的深度思考,这种身心高度沉浸的教育场景有效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拓展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显著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可以说红色资源不仅能为“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内核,也为“社会大课堂”指明了实践路径。因此,以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提升了思政教育为学生解疑释惑的实际效用,极大提高“思政魅力指数”。

2  红色资源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必要元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新时代好青年”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阶段性推进,对“培养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的守正创新。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是“社会大课堂”的核心教育目标群体。承载着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源,发生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预演,还铸就出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3],留存着历时性的红色文化记忆,具有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价值。同时,如今的革命老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引领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将红色资源有机植入“社会大课堂”,大学生能够置身全景式红色场域而感悟革命先辈理想信念之坚定,建党立国创业之艰难,从而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将个人的青春奋斗熔铸于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之中。因而,围绕“新时代好青年”的核心能力目录,引导大学生塑造理想信念,涵养担当意识,磨砺艰苦奋斗精神更需要基于红色资源来构建“社会大课堂”。

二  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原则遵循

(一)  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培育时代新人任务相统一

随着数智时代快速演进,大学生对于理论学习、时事政治认知、热点舆论立场等有着比以往更为立体和豐富的需求,进而思政教育逐渐由传统的“供给主导”向“围绕需求的供给”过渡,由单一传授知识为核心向以“知识-价值-能力”的综合发展为核心过渡。“社会大课堂”同样需要关注教育生态新变化。深入挖掘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需求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针对学校类型、学生所学专业和信息接收偏好等群体差异,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在不同的教学主题、模式和情景下,选取调配适当的教学素材,坚持把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作为衡量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思政课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开展“社会大课堂”根本任务同样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代表国家意志对教育的任务要求,构建“社会大课堂”更加需要提炼优质教育资源把握育人方向,用红色基因打好立德树人的底色,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同,为主导价值服务。总之,只有将学生的“急难愁盼”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感知教育的温度和深度。

(二)  总体目标与分层推进相统一

放眼当前红色资源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如何将红色资源有主题、分阶段地应用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策略尚不明晰。“社会大课堂”立足大时代,承载大使命,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素材的选取环节上尤其关注育人导向,选取能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典型素材,选取真正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厚植情怀的鲜活素材。同时,还要注意分层次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在前期筹备阶段,高校要依据总体育人目标统筹规划,充分调动能为教学所用的多元红色资源,分阶段分主题设计“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现场的样态。在中期实操阶段,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塑造和沉浸式体验等实践教学方式,在师生有效交互中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在后期总结阶段,要指导学生及时固化实践成果,通过复盘“社会大课堂”全过程的学习收获,促进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生动转化,以此联结“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

在各育人环节要注意功能互补、内容匹配和资源互助。功能互补强调研究各类红色育人要素的关联性,论证各育人要素是否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相辅相成,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推进理论资源、实践资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等要素的整合融通。内容匹配是强调将不同资源要素匹配到合适的内容模块和体系层次中,完成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等教育目标的逐层递进。资源互助着眼实现“社会大课堂”资源保障的最优化,强调用好“大课堂”的内容优势、“大师资”的人才资源优势、“大平台”的载体优势。

三  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理路

“社会大课堂”侧重实践体验,以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强调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精神典型的诞生地,让抽象的知识道理具象化为鲜活的场景、人物和故事。如何集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全领域的红色资源,因地、因时、因材施教是构建“社会大课堂”需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通过建设好“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切实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精神养分,让大学生求真知的基础上,实现真信、真行。

(一)  建设大课堂:内容优化,用生动叙事代替片面灌输

构建“社会大课堂”,高校要从专注于课堂教学的“小课堂观”转化为知情意行共融的“大课堂观”。寻找红色资源与实践育人的对接点,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规范化、精细化与个性化的具体编排,将自然、无序、复杂且碎片化的社会环境、资源转换为教育环境、资源要素。

1  造仪式,重现历史情境

高校要开发承载红色精神的实体,组织情境化的仪式活动。仪式活动是架起过去和现在,把个人与历史进程联结起来的重要育人工具。在走访红色文博场馆、红色旧址时适时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诵读诗词书信”“演绎情景话剧”等与红色场域相匹配的仪式活动,在看得见的历史场景中复原历史事件,促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自觉情感共振。例如,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处师生朗诵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词句中引导学生感悟“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2  讲故事,诉说红色记忆

“社会大课堂”是讲活、讲深、讲透道理的重要场域,红色资源能够将道理具象化,红色故事就是红色资源中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勇前行的丰富史实,在红色场域把道理讲活、讲深、讲透的关键一招就是讲好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要将“理论”转换为“故事”,把教材所承载的知识变成可言说的、便于接受的叙事话语,帮助大学生具体而灵动的理解。将“单向”转换为“交互”,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沉浸体验的教学氛围中自觉赓续红色血脉。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教师向学生讲述红色革命老区的昨天和今天。回头看,讲好昨天的故事。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结合旅游专业背景,依托“陕西延安-宁夏固原-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群展开“社会大课堂”实践,提炼出“一走二讲三体验”的红色育人模式。“一走”以营造情感共鸣为先导,从黄洋界到八角楼,从杨家岭到凤凰山,从将台堡到六盘山,教师带领学生瞻仰红色地标,学生在共情共鸣的感官体验中建构起思想认同。“二讲”以理论认知为主体,教师在真实的历史现场组织参与性思政学习。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效仿干部学习小组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学生对理论修养。“三体验”环节即让学生通过“穿红军装-做红军餐-走红军路-唱红军歌”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与红色历史同频共振。向前看,说好今天的故事。红色资源大多深深根植于广袤的农村大地,开展“社会大课堂”还要放眼红色老区的今天,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基于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等育人形式,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育人项目。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在充分了解到红色博物馆面临布展形式陈旧等发展困境后,组织学生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探索如何让传统博物馆在数智技术赋能下焕发新光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體悟党创新理论的实践魅力,树立“无奋斗不青春”“无实干不兴邦”的社会认知,推进书本学习和实践体验的“融圈破壁”。

(二)  建好大师资:队伍联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社会大课堂”是集知识讲授与价值引导、言传与身教于一体的新型课程形态,对教育者的构成及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在“以人民为师”的大师资概念下,高校要根据特定的教育场景和教学主题,系统挖掘校内校外各类群体、各类岗位的育人元素。

1  加大内外“双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强调师资构成多元化。“社会大课堂”的逻辑起点就是要在社会现实中讲思政课,除了校内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参与其中,必然还要求引入校外多元师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红色场域中的“大师资”涵盖了老红军或红军后代、党史文博工作人员、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一线的乡镇干部和群众老表等,其能以自身经历、能力和学识正面引领大学生成长。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特邀中共隐蔽战线烈士刘光典之子刘玉平先生(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专家)在革命老区为大学生上一堂思政课,追忆父辈为祖国统一事业两度潜入台湾,挖地穴隐蔽四年,烈士后代以强劲的主流思想引导学生涵养爱国情怀。在宁夏固原时,实践团队围绕“聚焦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深度访谈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村书记妥成福和禾美扶贫车间回民女工马燕,通过与一线典型人物对话,学生得以一览在曾经的红色战场上朝着新时代奋进的人物群像。另一方面,强调教学方式交互化。“社会大课堂”多以小规模团队形式开展,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情感互动,通过倾听、对话、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教师工作内容突破了以往一对多的小课堂教学,出现了类似规划红色研学路线、设计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指导演绎情景剧等多样形式,教师也能与学生个人产生更多地交集,“社会大课堂”促使教师从强势的课堂支配者转变为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交流者,在广泛深入的交互中师生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2  组建学生宣讲团开展自我教育

“大师资”体系的构建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能发挥“自己人”“身边人”效应,推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红色教育作品。理论宣讲团是“社会大课堂”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红色宣讲团”效仿“新民学会”“觉悟社”等青年进步社团,旨在凝聚学生思政骨干发挥朋辈示范领用,打造一支青年理论研习和宣讲的成长共同体。宣讲团要以完整的遴选和培养学生理论骨干的机制作为支撑。在宣讲模式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讲红色革史”“谈红色实践所感”等主题,自主甄选有深度、有共鸣的宣讲内容构成宣讲清单,针对大学生信息接收偏好以10分钟微宣讲的形式极简输出教育内容。在人员构成上,以具有实践亲历经验的团队原班人马作为思政骨干,同时吸纳具有新媒体操作能力、史学积淀的特长生,其中教师负责宣讲项目统筹,宣讲业务培训、资料查阅、文稿撰写和展示构思等具体环节均由宣讲团主导完成,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坚持。在宣讲场域上,不仅可以深入“思政小课堂”实现实践成果的有效转化,通过“学社衔接”依托社区服务开展红色宣讲,还可以通过和中小学开展联合实践教学,大学生引领中小学生共同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上海理工大学“百人讲百年”大学生党史宣讲团,特聘了专家学者做指导,开发党史宣讲主题微课,学生既能在成果展示中升华思想,又发挥了朋辈示范作用而扩大教育辐射面[4]。

(三)  搭建大平台:渠道创新,发挥平台育人潜力

“社会大课堂”由于时空、规模和资金等多方面限制,教育辐射力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必须要统筹好学校、社会和网络等多场域育人功能,搭建能够承接实践、转化成果、宣传成效的大资源平台,为“社会大课堂”的开展提供场域支持和平台支撑,实现“一支队伍参加实践,更多同学接受教育”。

1  搭建校内校外红色育人平台

一是打造校内红色文化浸润全场景。以挖掘校本红色资源为基础,营造红色文化全场景是思想浸润的重要条件。高校要创造性地把红色资源融入学校实际工作,比如围绕楼宇景观等外显性校内红色文化要深挖其中的红色资源,搭建好校内宣传革命人物、历史事件的窗口,又如组织具有仪式感和参与感的主题活动,尤其要结合校史打造集体受精神洗礼的育人场景,北京大学以“中国红色思想的发源圣地”红楼,创作广播剧《北大红楼》,再现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的革命者群像,以老北大人激励新一代北大人厚植家国情怀。二是融汇校外红色实践育人平台。让大学生在社会大熔炉、实践大课堂中受教育,完善校地、校企、校院共建实践育人平台是题中之意。高校要和社会通力协作,联动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和机构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为“三下乡”、扶贫支教、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等提供广阔平台,发挥好红色资源在“社会大课堂”中的政治导向性和思想引领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各学院专业特色,实施“一院一品”院镇对接计划,围绕社会调研、产业实习和乡镇政府见习等主题建立起22个“红色筑梦”社会实践基地,15个学院分别对接15所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引导学生长见识、增才干。

2  构建线上线下传播“微”矩阵

数智时代思政教育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抢占网络宣传阵地,探索“社会大课堂”的“微”传播机制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扩大影响力的重要路向。由于实践规模有限,“社会大课堂”的辐射面往往无法覆盖到每一名学生,由此可以活用先进传播技术来扩大教育空间,如团队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同步录制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学校教学平台供全校学生线上接受教育,实现“社会大课堂”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虚拟与现实等多时空切换联动。同时针对“社会大课堂”在宣传环节发力绵软,教育影响力不大的情况,一是整合教育媒体资源。联动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校园网和学院官网等官方媒体,赢得更多受众,充分彰显校园媒体融合优势,尤其要调动思政队伍力量,打造特色自媒体。二是创新教育载体形式。采用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和H5等新媒体技术将红色旧址、红色文物和革命故事等红色资源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视觉元素并建构教育资源数据库,用青年惯用的语言和方式将红色基因有效生动地嵌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潜移默化中抢占大学生“精神高地”,构建好“社会大课堂”的传播“微”矩阵。

四  结束语

“社会大课堂”搭建了一个让学生自觉共鸣共情的教育空间,是对传统思政教学的反思与超越,也是将思政课融入社会场域的趋势和考量。以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建设,在“大课堂”建设层面,通过 “造仪式”和“讲故事”双管齐下,让学生在沉浸体验式教学氛围中赓续红色基因;在“大师资”建设层面,扩充校内校外红色“双师”力量,指导学生自主成立红色宣讲团,“他育”“自育”共同发力培根铸魂;在“大平台”建设层面,创新渠道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域支持和平台支撑,活用新媒体技术以青年话语和方式助推红色基因嵌入大学生的学習生活,扩大教育辐覆盖面。以“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为轴,全面构建“社会大课堂”育人格局,提升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2] 吴增礼,李亚芹.习近平“社会大课堂”实践论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5):14-22.

[3] 刘一博,张登彬.善用“大思政课”讲道理南开大学十年苏区实践的探索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06-111.

[4] 葛畅,矫雨航.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协同体系的构建——以同济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14(6):52-57.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红色资源思政教育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