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携手,积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23-07-06 09:18朱谈乐
幸福 2023年5期
关键词:幼小家园幼儿园

朱谈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合作伙伴,教师要认识到家长在幼儿教育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幼儿园教育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良好的幼儿园教育可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而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重点工作之一,也需要家长的协力配合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家园携手合作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密切联系家长,

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

马卡连柯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引导家长改变传统落后的育儿观念,积极借鉴新的育儿理念,从而让自己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经常提醒孩子。因为小学生要学会更加的独立,才能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不再像幼儿园那样事事都依赖父母和老师,而是能做的事情要尽量自己去完成,要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与家长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纠正生活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作息习惯、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等。家长要及时地与幼儿园交流沟通,向教师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与育人方法。家长可以与教师一起开展育人工作,不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在学习方面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不断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才能让他们在解决困难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提高幼儿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正确地对待失败,才能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作为家长,要协助教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改掉在生活中的不良言行。比如家长可以让他们自己洗漱、自己睡觉、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当他们在这些小事情方面做得很棒时,家长也可以给与他们适当的奖励。这样,孩子们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家园互相配合,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幼儿的行为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家园合作的模式来进一步促进幼儿各种意识的形成。比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亲子任务,让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學活动中去。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幼儿交代清楚应该做什么事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要鼓励幼儿尽量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幼儿的自理生活能力。在留任务时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家长幼儿在哪些方面需要按时地完成,并比较是否取得进步。若有进步就应该及时地给与肯定与表扬,并建立“幼儿完成任务统计表”。把幼儿的点滴进步通过表格形式记录,及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教学内容,督促幼儿按时完成等。同时,引导家长们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多询问、多表扬等,以督促孩子独立完成任务。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从而树立独立完成任务的信息。刚开始时需要家长们及时地询问、提醒与督促,一旦习惯养成了,幼儿就有了良好的习惯意识,每天晚上知道自己应该做哪些事,并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具。如自己洗脚自己倒水,并按时入睡;每天早晨起床后自己起床、叠被、盥洗,然后背上书包按时到园。实践证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并让家长与老师省心、省事、省力。

三、培养时间意识,

帮助幼儿养成作息习惯

通常情况下幼儿的作息时间是家长掌握的,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即将面临毕业进入小学学习生涯,幼儿园和小学作息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幼儿园上午入园时间较迟,一般是在7:40到8:20之间;但是,在小学往往规定学生一定要按时到校,并且时间通常在7:30前;另外,幼儿园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是大班一次活动是在25到3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到了小学基本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是在45分钟;幼儿园每天中午都有安排午睡时间,目的是保证幼儿得到充分的休息。但是,到了小学阶段中午通常是没有安排午睡时间的,即使有也只是短暂的午休。所以,正是因为上面的种种差异,会让幼儿在刚刚进入小学学习时,一时之间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为此,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幼儿在作息时间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让大班的幼儿在进入小学学习的时候,可以得到良好的适应,教师可以慢慢让幼儿养成不午睡的习惯,比如,幼儿园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养成按时入园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培养幼儿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可以结合小学的作息时间进行培养,以便让大班的幼儿在将来进入小学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不适应情况,从而能够不因为作息时间而影响学习。

四、家园形成合力,

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自理能力是从幼儿时期逐步形成的,并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除了要自主学习,还需要在生活上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这就需要在幼儿园阶段开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合作,形成一股合力,切实帮助幼儿逐步提高自理能力,让幼儿尽快适应今后的小学生活。例如,在大班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把握起床时间、上厕所时间、喝水时间等。同时,要求幼儿在听到上课铃声后能够及时走到自己的座位,帮助幼儿养成到小学后听到铃声回教室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幼儿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地引导与强化,进而促使幼儿形成自理能力。孩子在大班阶段,可以让他们在入园、回家时自己背着书包,渗透小学生意识,感受自己将进入小学阶段。同时,教师与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整理书包,查看各种文具用品等是否带齐,不断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要求孩子回家后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口头给家长复述老师布置的任务,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与学习用品等。如午休后收拾碗筷、叠被子等,让孩子养成自理习惯,并不断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这样,才能让幼儿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五、家园共同引导,

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在面临升学阶段时很多幼儿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尤其是刚刚要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时,他们多数都会产生一些情绪,例如害怕、恐惧、担忧、无措等,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属于正常的。教师和家长只要双方合理配合,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并对这些情绪加以疏导。那么,在幼儿园方面,教师可以对那些即将上小学的大班幼儿开展小学相关的课程,帮助他们对小学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小学是怎样上学的、小学的同学们是怎样结交新朋友的、小学会增加那些有趣的课程等,甚至可以根据某一所小学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讲解,比如某市的一个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都去了某一个小学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来具体讲解一下这个小学的情况,帮助他们消除对新环境带来的恐惧,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而在家长方面而言,要做的则是要多开解和鼓励幼儿,要告诉幼儿上小学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事情,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小学中努力学习、结交朋友等。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作用,加强家园之间的合作,充分做好衔接工作,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六、通过家园携手,

努力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贾德的经验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认知经验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所以,教师为了让幼儿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采用积极有趣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多点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为了使幼儿对小学的生活更加憧憬和向往,教师可以适当向幼儿讲述一下小学的学习生活,以此来萌发幼儿对上小学的向往之情。幼儿园组织大班孩子走进了小学。小学的新环境会让幼儿感到无比的新奇,如学校的操场比幼儿园大得多,教室中课桌也不同于幼儿园的课桌等,这些都让孩子感到好奇。孩子们怀着好奇和期盼的心情参观了小学的教室、食堂、音乐教室、实验室等校园环境,看到了学校里宽敞明亮的教室,听到了哥哥姐姐琅琅的读书声。孩子们还和哥哥姐姐一起上了一节生动的语文课、音乐课,看哥哥姐姐们认真听讲、积极举手、专心学习的样子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还开展了家长幼儿共绘心中的学校,让幼儿和家长一起绘画心中小学的蓝图,站在成人和孩子不同的角度上来看待小学,让家长在自己孩子的带领下关注小学,走进小学,从而给予孩子最直接的入小学的情感教育,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热爱小学的情感,也创造了家长和幼儿培养情感的机会。

七、利用信息平台,

发挥家长幼小衔接作用

幼儿园举办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虽然可以增进家园合作,但是这些活动毕竟都只是一次为时不长的活动,受时间所限,大家交流也很难深入。为此,如果教师想要真正深入、持续地影响家长的观念和指导其实践,需要日常和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让家长懂得如何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所以,幼儿园有必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联系家长。例如,在家园联系窗中开辟一个幼小衔接专栏,并通过先进的社交软件与家长沟通。如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一个家长微信群或者QQ群等,能给家长同步传递有关幼小衔接方面的资讯。这样,教师可以定期在公众号中发布幼儿教育专家的文章,家长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科学教育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发表相关的文章供家长们阅读。在大班开展有关活动时,把活动内容及时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工作。家长们及时了解活动内容与方式,了解这样的获得有什么教育意义,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这样的交流方式,能够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办学理念产生认同感,进而愿意与幼儿园一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因为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既了解家长的教育见解,又丰富教师的育儿经验。在每个班级的交流群中,教师把自己的育儿经验传递给家长,促进家长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八、优化共育平台,

共同担负教育幼儿任务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开始,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儿进入小学学习与生活起到铺垫作用。作为幼儿园,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共育平台,暢通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家园之间的联系,如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或者以报告会、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讨论辨析会、幼儿园教育开放活动、亲子同乐活动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给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等,从教育政策与教学理念等方面实行衔接,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对幼儿进行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教育,如养成时间观念、规则意识等,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其次,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共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家长一道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幼儿集体意识,让幼儿学会交往,形成良好的个性,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家园共同设计任务,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让幼儿养成社会责任感。从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出发,让他们在进入小学后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进入大班后就经常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要求他们回家完成。这样,才能让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并形成合力,从而让幼小衔接工作落实到实处。

综上所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将社会、幼儿园与家庭三方携手一致,从而达成幼小衔接教育目的。这样,才能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为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天泉湖镇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小家园幼儿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