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四点:部编版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的价值缕析与实施路径

2023-07-10 16:25徐莉
考试周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散文教学教学策略

徐莉

摘 要:散文,常常以其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的特征,成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文学载体。散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对美的解读、品悟、鉴赏和表达。尽管散文的题材、写法、结构等不拘一格,但是其教学的中心是不变的——坚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散文的画面美、品悟散文的语言美、体会散文的情感美、揣摩散文的表达美,才是散文教学的应有样态。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1-0063-04

散文,同诗歌、小说、记叙文、议论文一样,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散文有着显著的文体特征,这些特征既是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它独特文学价值的体现。通常来说,散文具有以下三种文体特征:其一,形散神聚,题材、写法,或结构较为自由,不拘一格,但是中心是集中的;其二,意境深远,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可以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由浅入深,逐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其三,散文的语言往往是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的。

在散文的教学中,这些文体特征,往往是文体重点,但是却恰恰是这些特征,往往给散文的教学,带来许多现实问题。

一、 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的突出问题

(一)散文课堂枯燥无味

对小学生而言,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散文,趣味远远不及记叙文、童话、小说类文体。所以,客观因素已经决定了散文的教学难度高,对学生兴趣的调动不如其他几类文体。而教学中,教师又很容易陷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的误区,过度纠缠于对散文散与神的关系梳理。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会显得枯燥无味,更加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纠缠于分析而忽略了朗读

对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有关散文的写作技巧,除此之外,至于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及写作理论等,是一般小学生难以把握的。是需要他们通过长期的学习积累,形成独特的语言感觉后自然领会的。而散文除了文本架构、中心思想之外,更重要的是优美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过度的分析理解而导致朗读感悟的时间不足、空间不够等情况。

(三)情景相分离

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所以,在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情感目标是最难落实的。这一问题在散文教学中尤其突出。因为散文的意境深远,作者的情感表达往往是隐藏在文字的深处,需要联系生活、联系作者的具体处境等因素综合理解。所以,散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担心学生不懂,而将散文的情与景刻意地分离开来。这样的教学就导致了散文教学徒有其形,不具其神。

(四)审美感知不足

同样,受学生阅历、教師教学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没有时间对某一篇散文进行深入探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了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鉴赏这一过程。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谈感受,学生的回答是很难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教师的点评与总结的语言即使能够达到这一高度,但是,对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而言,是很难听得懂的。以上都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感知不足。

二、 原因分析

在日常的教学中,散文教学很容易出现以上现象,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不够

这是造成散文教学枯燥无味的主要原因。教师自己没能够充分理解文本以及散文的形与神的统一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也就只能够通过文本,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件事物、去观看一处景物,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用程式化、贴标签式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的。

(二)教师对散文教学的学情分析不够深入

在对每一类文本进行教学前,学情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是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功课的。首先,散文文体的特征决定这一类文本的理解难度较高,意境深远。具体到某一篇文本这一难度有深有浅,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文本与学生进行客观分析。而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生活阅历是不同的,要将文本意境与学生阅历、理解力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两者间的信息对称点,为学生理解、感悟搭建桥梁,才是学情分析的主要任务。

(三)教师没有充分全面领会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要求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的“双线组元”的编排模式。一个单元内的课文,有两条共同的教学线索,一条是人文主题,一条是语文要素。从散文的教学来看,散文的“神”对标的是单元教学的人文主题;散文的“形”则对标单元的语文要素。这就意味着,在这种编排下的散文教学,教材已经帮助教师提炼出了散文的“神”,并且对文本的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语文要素的教学落实。如果教师并没有从单元整体对散文的教学进行文本解读,那么具体的教学必定会出现偏差。

(四)教师对散文审美的教学意图把握不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文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具体的教学中,这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语言文字既是审美的对象,也是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具体到散文教学中,虽然四项素养都需要在课堂上落实,但是,对散文这一文本而言,培养的目标要侧重于审美创造的落实上。然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可能会出现审美感知不足的问题,同时,“创造”一环很难落实。所以,散文的教学,要以审美创造为目标,创造基于审美感知,审美感知促进审美创造,这才是散文教学的理想状态。

三、 散文教学的价值缕析——以审美创造为指向

以审美创造为指向的散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鉴赏画面美,激发想象力

在很多场合下,散文又被称为“美文”,其中的一美,就是画面美。小学阶段所选取的散文,多以写景状物类文本为主。如,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等。这一类文本,文段优美,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良好素材。

(二)品悟语言美,提升表达力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文字美。散文的语言往往是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和诗情画意。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语文要素的落实出发,引导学生品读散文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三)体味情感美,提升人格魅力

散文的创作,往往是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的,往往抒发了作者的丰富情感。所以,散文教学应该富有情感,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背后一步一步去发现、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培养高尚情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四)领会表达美,提升创作力

散文,形散。题材、写法、结构较为自由,不拘一格,看上去仿佛漫不经心,实际上,不论是语言组织,还是结构,散文的创作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的,也就是散文的“神聚”。这种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高年级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创作,提升学生的语文创作力。

四、 审美四点:部编版小学散文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整体着眼,文本解读——找准审美教学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的优点在于,同文体或同主题的课文,往往集中在一起,在同一个单元里出现。这种“双线组元”的编排模式,给我们解读文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对我们解读文本时要照顾单元整体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本单元包含《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都是散文,《花的学校》有些散文诗的韵味。三篇课文都与“学校”有关。而这正是本单元的导语,也是人文主题所说的“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则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在单元人文主题的语文要素的引领下,整个单元的课文阅读、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都围绕着“新鲜感”来设计。

当我们整体把握了单元的教学要求后,再回过头来对《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进行文本解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审美教学的重点内容。

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第一段中“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一句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描绘出早上同学们进校园时的欢快景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刻画了校园里生机勃勃的场面。这样的表达是富有新鲜感的。

同样的表达还出现在课文的第三段:“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让语言的表达富有新鲜感。

以上两处,是全文最具新鲜感的表达。这两处文字同时具备语言美、画面美,在教学中,设计恰当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情感美,这正是本课培养学生审美力的教学点。

在教学的恰当时机,组织学生依照课文的表达仿写自己的学校,就可以实现从读到写的内化迁移,由客观的审美,迁移到了主观的创造。培养了鉴赏力,提升了表达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二)纵向联系,学情分析——找准教学切入点

在整体把握文本进行解读之后,教师需要结合着文本解读进行学情分析。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深入”解读文本、“浅出”教学设计的基本条件。

分析学情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还应该带着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应该纵向地分析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要点之间的关联度,整体把握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历程。

同样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往往不受规则限制。所以,他们的语言往往是充满童趣,富有诗意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方式在逐渐发生变化,逐渐地会发现自己“这样想或许不合适”,这说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增强,童真的想象正在消失。而散文教学应该力求保住甚至拉回这份曾经的童真。

所以,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散文更多的是以散文诗的形式出现的,字里行间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从三年级开始,散文中的想象力,更多地应该称为“联想力”。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有对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蝴蝶停下的想象;有对猴子、松鼠行为原因的想象等。这些想象,正是对学生诗意想象力的培养点。继续向纵深分析,至四年级的课文《观潮》《走月亮》《繁星》,每一篇都有着奇特的想象,每一处想象,都是在恰当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天马行空的创造。这样的文字,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母版,更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的素材。

在分析学情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和生活环境等客观因素,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来考虑学生的语文发展,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设计。

(三)小处着手,教学设计——找准语言训练点

对文本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选取恰當的语言训练点,我们需要从小处着手。

比如,在对《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解读过程中,可以发现文中富有美感的语句很多,描绘出美的意境的语段很多。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有一个遴选、取舍的过程。如“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一句的品读与仿写,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语言表达的新鲜感,而不应该是排比的句式训练;而《花的学校》一文中,新鲜感却恰恰体现在充满联想的排比句式上: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课后习题涉及的正是这样的句式模仿。

在对一篇文本的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点很多,语文素养的培养点也很多,可是这些培养点和训练点的教学,很难在一节课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小处着手,遵循“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找准合适的语言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力。

(四)横向延伸,拓展作业——找准审美培养点

不同的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不同的。所以,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觉得课本上的那篇散文很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审美创造的培养点出发,设计课后的拓展延伸作业,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为例,全文为表现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的壮观,从侧面进行烘托,从正面进行描写,记叙了作者观潮的经过。虽然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是十分生动的,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对课文的描写充满兴趣。所以,课后,我们可以拓展名家的相关文章,如丰子恺《钱江看潮记》,诙谐有趣;金庸《书剑恩仇录》中听潮的片段;《水浒传》中,鲁智深六和寺听潮片段等。这些片段虽文体不同,但是同样能够表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这些拓展阅读,虽然不能够实现课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与鉴赏训练的要求,但是,却可以广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散文教学,审美为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散文教学,要坚持以上四点原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在文本解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和课外拓展方面做好做实。

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刻探究语言文字的内涵,理解文本的真正的创造艺术,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有机整合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之中,以切实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昕.永远的“萤火虫”——李吉林老师《萤火虫》散文教学赏析[J].江苏教育,2020(57):39-43.

[2]宋亚利.基于审美视角的散文教学方法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21(35):55-56.

[3]周涛,董旭午.教好散文的三个要点[J].江苏教育,2021(88):30-32.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散文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