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应对,需与时代共进

2023-07-10 06:06田凤
教育家 2023年27期
关键词:谣言舆情公众

田凤

众媒时代,互联网推动了信息的广泛公开和快速传播,也为社会事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但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兼具匿名性、非理性等特征的互联网生态同样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消息和虚假新闻,使网络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教育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内容,作为应对教育舆情的第一线,学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在面对汹涌的网络舆情时常面临被动局面。当下,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发生正呼唤着教育舆情应对机制的迭代更新,如何直击管控中的“盲点”,纾解治理中的“痛点”,打通运行中的“堵点”,标本兼治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维护教育和教师的尊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建立教育舆情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由于政策发布前风险评估不足等原因,群体性教育事件更容易引爆网络舆情。在发布涉及学生及家长切身利益的教育新闻前,学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建立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流程、模式及预案,同时借助现代信息甄别技术,搭建可辨別信息真伪的网络舆论共治体系,将虚假信息扼杀在萌芽之中。

第一时间回应,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谣言在借助各种传播渠道大肆扩散前,往往要经历一段潜伏期。教育舆情事件发生后,学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第一时间介入、组织力量调查,并在第一时间落实主体责任、公布事态情况,表明舆论主体的姿态,满足公众对舆情的需求。这样的做法既可以做到关键时刻不失声、重大问题不缺位,又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最大限度防止谣言散布。同时,学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时也要注意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

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政务公开、信息发布的“命根子”。信息公开透明的程度越高,公众获得的信息就越充分,社会上的谣言就越少。相关教育舆情事件发生后,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不应采取硬性措施封锁消息,采用捂、盖、压等手段应对舆情,而是要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综合考量舆情的走势、处置进程、社会效果等因素,及时确定合适的公开内容、口径和措辞。

主动设置议程,回应社会关切。学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若要避免陷入“误定性”“乱道歉”“随意承诺”等受制于舆情的误区,还应进一步强化“设置议程”意识,努力构建稳定的公共议题,如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新闻发布会等渠道与网民持续对话,凝聚共识,获取信任,化危为机,真正做到“领着舆情走”。

猜你喜欢
谣言舆情公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
舆情
舆情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