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激活区域师资的“一池春水”

2023-07-10 19:45吴爽
教育家 2023年27期
关键词:李志工作量考核

吴爽

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尤其需要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以区管校聘和教师工作量改革为杠杆,撬动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日前,琅琊区委教体工委书记、区教体局局长李志就“如何加强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关问题分享了实践经验。

以改革“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教育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些年,琅琊区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其中“区管校聘”改革成效显著,具体如何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以确保教师“分得出、留得住、干得好”?

李志:区管校聘是改革的“破冰”之策,只有打破壁垒,才能激活全区师资活力。我们将富余的初、高中教师,跨学段、跨城乡,连人带编交流到小学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我们俯下身子,做到三个“到位”:一是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到位——必须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改革是经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区委书记明确要求,区纪委监委全程跟进,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改革阻力小,推进实施顺畅;二是协调沟通到位——有了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多次与组织部、编办、人社等区直部门沟通,联合下文,同时和学校充分交流,让大家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形成改革的浓厚氛围;三是尊重关心到位——对被安排跨校交流的教师,在学校选择、工作安排、事业发展上都给予尊重,充分的尊重和关心换来的是教师倾情的投入和担当,有一名从中学分流到小学的教师,从不敢进小学课堂到荣获全区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再到主动承担市级课堂教学展示课任务,只用短短一年时间,真正做到了分得出、留得住、干得好。

《教育家》: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教书育人的主业上、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这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琅琊区还同步实施了教师工作量改革,这项改革的初衷何在?又是如何“改”的、成效如何?

李志:实施教师工作量改革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创新举措。为何要改革?一是学校有需要。有些教师生了小病不带课,当了干部也不带课,不同学科课时不均衡,部门教师间“你看我舒服,我看你清闲”,一到开学校长就头疼,课分不下去,班主任没人当,教师不满意,校长有苦衷。二是发展不平衡,校际工作量不一,苦乐不均。要化解这些顽疾,唯有实施区管校聘改革,挤出编制富余学校的水分,引导教师出去交流,给每一位教师压实工作责任。三是教育生态需优化。这也是最核心的,就是树立尊重课堂、尊重教学、尊重劳动的正确导向,激发教师工作活力,让“无事生非”变成“有事要做”。

“改”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怎么改。我们“六”措并举,开创新局面。一是明确工作量。我们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我区教育实际划定了工作量的合理区间,控制上限,守住底线,给学校自由裁量权,具体每个学科教师工作量由学校自主决定。二是干部做表率。要求学校书记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带头上课,克服行政化倾向。三是尊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量按学校平均课时量乘0.5系数计算职务工作量,并在绩效工资中体现,重现了争当班主任的喜人局面。四是严格兼职量。非教学工作量,从严控制,从实核算,精简非教学岗位,充实一线教学。五是管理规范化。所有教师工作量都在公示后录入全区管理系统,保证所有教师的工作量都在阳光下。六是考核动真格。没有考核就沒有结果。教师的工作量如果低于学段最低课时标准,在职称评审、岗位晋档、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教育家》:这两项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哪些显著变化?

李志:区管校聘和教师工作量改革顺利实施,让教师资源配置更加科学,解决了校际、教师间工作量不平衡,干多干少、干与不干的公平问题,提升了工作效率,优化了教育生态。琅琊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原先90名教师中有20人出去交流,其中10人从初中部调整到小学部任教,小学部又辞退8名临聘教师,成功瘦身后,所有教师工作量饱满,原本矛盾重重的学校变得和谐了很多。

从“管理”到“治理”,优化学校治理体系

《教育家》:相比教师工作量考核,师德师风的评价考核较为隐性,且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评价难题:评价标准太笼统、评价方式难操作、评价结果的反馈难落实。琅琊区推出的“师德云考核”举措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李志:2019年底,安徽省下文要求开展师德考核,我区率先实施、创新开展,富有特色和成效。考核是件好事,上面有精神,基层有需要,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内容怎么定?途径是什么?结果怎么用?

2020年初,经过团队集体攻坚,我们创新设计出“互联网+师德考核”小程序。首推“云”测评,突出全覆盖、多维度、大数据,利用手机小程序发放给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无记名云端测评,简便真实易操作,保证了师德考核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试点成功后,推动全区实施。对考核分数较低的教师,要求学校党组织进行“咬耳扯袖”谈话,直至调离教学岗位。推行“云”测评的目的是触动教师、警醒教师,引导教师规范从教行为,提升师德修养,优化教育环境,勉励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

几年来,全区师德师风满意度逐年提升。2022年度全区2353名教师接受考核,34583名学生、16787名家长参与测评,满意度分别达90%、96%。

《教育家》: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等,琅琊区是如何做好师能建设的?

李志:琅琊区通过打造“三三”工程,建构常态化人才培养机制。精心设计实施“三名”“三阶”工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程”每两年评选一次,成型的教坛新星、成才的骨干教师、成名的学科带头人“三阶工程”每年评选一次。为了避免人情干预,确保评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我们全部采取异地聘请专家的模式,评选出能力强、令人信服的名优教师,为教师搭建健康的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持续推进“三三”工程,我区高层次教育人才领跑滁州,先后培养省特级教师11人,省教坛新星15人,省学科带头人19人,正高级教师9人。2022年滁州市48人参加安徽省教坛新星评选,我区12人上榜,占全市四分之一。

当前我们正积极争取设立琅琊区教育人才奖励办法,参照江浙沪的待遇,提高奖励标准,给“学在琅琊”的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星等优秀教育人才搭建平台,孵化新的教育人才,让他们留在琅琊、教在琅琊、爱在琅琊。

《教育家》: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学校治理体系,从“管理”到“治理”有利于构建教师发展新生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琅琊区在优化配置教育管理团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志: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干部,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2020年在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的支持下,经区委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同意,我们出台了《琅琊区中小学 幼儿园管理岗位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涵盖干部的任职条件、岗位职数、选拔程序、退出机制等方面内容,加大干部调配力度,选优配强各层级教育干部,进一步凝聚了团队力量,增强了全区认同,优化了区域教育政治生态,为琅琊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干部队伍的培养管理,核心是选好校长,校长既要具备教育教学经验和能力,又要能够科学指导教育教学,还要具备团队的管理能力。倘若干部队伍常年“不动”,会导致学校发展没有活力和创新,我们致力让干部队伍“流动起来”,努力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公正公平的干部选拔任用环境,琅琊区通过对干部队伍进行全面深入调研,近几年先后对350多名干部进行提拔、交流、轮岗。

琅琊区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逾矩,不越位,书记与校长协调配合,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猜你喜欢
李志工作量考核
Characterizing entanglement in non-Hermitian chaotic systems via out-of-time ordered correlators
应用地表覆盖数据估算LiDAR内业工作量的方法研究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一个兼顾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模型及其应用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讨钱
左手边的风景
讨 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