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趣共生:玩出故事中的“理”

2023-07-10 08:58汤瑾余容菲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故事类野牛木瓜

汤瑾 余容菲

教材中的故事类文本往往有着完整、曲折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深刻的道理,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在故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发地推动阅读的进程,一步步深入文本,进而体悟文本内涵。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儿童视角,设计课堂教学时有“巧思”,组织课堂教学时有“深意”,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实践、体验。笔者在教学一年级《咕咚》一课时,有效地落实了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的低段语文教学的思趣共生,让学生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品悟出故事中的“理”。

一、以趣味揭题为契机,埋下“理”的种子

课题的揭示,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影视剧中的“序幕”,虽仅占课堂的几分钟,却有着重大作用。在故事类课文教学时,应以揭题为契机,既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引发学生思考、感悟文本中的“理”埋下伏笔。

【片段1】

师:同学们,竖起耳朵,我们来听几种声音。(播放音频)

生:我感觉是水滴声。

师:让你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春天的小雨。

師:我们再来听。(播放音频)这是——

生:电话铃声,让我想到了有人捎来了好消息。

师:我们再来用心听。(播放音频)

生:好像有什么东西掉进水里了,“咕咚”一声。

师:看,老师来写——咕咚。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生:它们都属于右边一个熟字加上口字旁。

师:真会学习,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咕咚)

“听声辨析”是不少教师在执教《咕咚》时都会采用的揭题方法,它能在上课伊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尽情地投入课堂。在“听声辨析”的基础上,笔者又深入了一步,采用听声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听声后分享自己联想到的内容。这不仅联结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连接了后面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文中的小兔子之所以一边跑一边叫,就是因为它听声音产生了联想,没有经过实地验证,便将自己的联想告诉了其他人,这就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二、融趣味识字为一体,培育“理”的禾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故事类课文教学中的识字,应紧扣课文,服务阅读,促进课文理解,为“理”的把握奠定认识基础。

【片段2】

师:(出示关于“熟”字的图片)这个朋友你认识吗?

生:熟。

师:你怎么认识它的?

生:因为“熟”字旁边的图片上有一个黄黄的木瓜熟了。

师:借助图片识字也是不错的方法。你呢?

生:我发现这个字下面有四点,“热”也有四点,我感觉它表示熟了的意思。

师:仔细看,这是怎么回事?(播放木瓜掉落动画)

生:木瓜熟了。

师:再来看看这个字。有人迫不及待地叫出来了,你来说。

生:吓。

师:谁来演演受到惊吓时的表现?

(生表演)

师:她吓得——

生:“啊”的一声大叫。

师:还可以说——

生:吓得拔腿就跑。

生:吓得瑟瑟发抖。

生:吓得猛地一跳,往后退了两步。

师:书上说的是——

生: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生表演)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用丰富多样且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熟”是这一课的重点生字,其意思与之前理解的“食物熟”的意思不一样。随后,又通过播放木瓜掉下来的视频,让学生轻松理解了“熟”在文中的意思,并形成概念——植物的果实熟了,会掉下来,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教学“吓”字时,笔者设计了情境体验环节,请学生来演“受到惊吓”时的表现。有的学生发出“啊”的一声大叫,有的学生拔腿就跑,有的学生吓得猛地一跳,往后退了两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体验,在轻松愉悦的体验氛围中认识了“吓”,理解了“吓”,切身体会到小动物们被吓到的反应。

学生在识记“熟”“吓”字时,为文中“理”的把握奠定了认识基础,木瓜成熟,掉进湖里发出“咕咚”声是自然现象。但小动物们却被这声音吓得拔腿就跑,听别人的话不加思考,实在是可叹可笑。此处,为后面的学习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三、以趣味探究为载体,绽放“理”的花朵

笔者以关键问题“咕咚是什么”引领学生开启文本的探究之旅。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动物们的“相同”行为,在朗读中探究野牛的“不同”行为,在思辨中探究动物们的“笑”行为,在情境中回顾动物们的行为。整个探究过程层层递进,学生经历了感知道理、感悟道理、内化道理和输出道理的过程,思维不断走向深处。

1.在比较中探究“相同”行为,感知“理”

【片段3】

师:我们来读这三句话。(出示)

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

师:这三句话中都出现了哪个词语?

生:都有“跟着”。

师:猜一猜“跟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个跟着一个。

师:是的。我们再读,会发现“跟着”指——

生:一个人做什么,其他人也做什么。

生:有“跟随”的意思。

师:对,跟着还有跟随、跟从的意思。我们一起读——

(生读)

比较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形式,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提取信息,了解了小兔和其他小动物听到“咕咚”声的表现后,教师通过提问“这三句话中都出现了哪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聚焦小动物们的相同行为“跟着”,并借助关键问题“猜一猜‘跟着是什么意思”促进学生对“跟着”的深入理解。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跟着”在这里还有“跟从、跟随”的意思。小动物们的这种“你跑我也跟着跑,你做我也跟着做”的行为就叫作“跟从”。通过对“跟着”的层层剖析,学生此时心中已经产生了疑问:大家为什么都跟着别人跑?这样做对吗?通过比较探究来引发学生思考,“遇事要用眼观察,用脑思考”这一道理已悄然浮出水面。

2.在朗读中探究“不同”行为,感悟“理”

【片段4】

师:就这样,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说:“快跑啊,咕咚来了,太可怕了!”这个时候,谁来啦?

生:野牛。

师:野牛非常冷静,他问了什么?

生: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师:哪句话特别引人注意。

生:你看见了?

师:谁能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生:(读)你看见了?

师:你读出了反问的语气。谁再来读?

生:(读)你看见了?

师:你的朗读让我也一下子清醒了。

师:一起再读——

生:(齐)你看见了?

师:你看见了?不问不知道,一问点醒了大伙。

朗读是故事类课文教学主要的教学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短短几分钟的朗读,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在故事中,面对大家的跟风行为,野牛是怎么做的?在学生的多次朗读中,在教师不断深入的朗读评价中,“你读出了反问的语气”“你的朗读让我也一下子清醒了”等,学生自然而然发现了野牛与其他小动物的不同行为,野牛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朗读探究中,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的模仿,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此时,他们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感悟:遇事应像野牛一样冷静思考,敢于质疑。

3.在思辨中探究“笑”行为,内化“理”

【片段5】

师:你说得又清楚又完整。“咕

咚”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啊。于是,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

生:笑了。

师:这是怎样的笑?

生:开心的笑。因为他们知道“咕咚”是什么了。

生:他们在想:不是怪兽就好了。

师:一种庆幸的笑。

生:感觉他们可能在笑自己,都没搞清楚状况就跟着跑。

师:小白兔可能会笑着说——

生:原来不是怪物啊,真是虚惊一场。

师:小猴子可能会一边挠头一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生:我太傻了!都没看到“咕咚”怎么就跟着跑起来了呢?

师:这是一种自我解嘲的笑。

师:老牛可能会笑着说——

生:下次大家遇到事情要动脑思考哦!

师:这是一种恍然大悟的笑。

学生的认知过程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推理、判断等思辨活动,探究动物们的“笑”这一行为。在交流反馈中,学生基于课文内容并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展开了推理、判断。在对“笑”的品读中,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恍然大悟的笑,这是一种自我解嘲的笑。这一设计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到分析、评价等层次,从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样的思辨探究中,“遇事要用眼观察,用脑思考”这一道理已然在学生的脑海中升腾。

4.在情境中回顾全部行为,表达“理”

【片段6】

师: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好多小动物都知道了,于是,森林王国的大王老虎决定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有请这次事件的三位主人公,小兔、小猴和那位睿智的野牛。亲爱的朋友们,开始提问了。

生:小兔,你为什么没有看清楚就喊起来了?

生:我听到了“咕咚”的声音就以为是可怕的东西。现在我知道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都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师:最后请三位当事人用一句话做个总结。

生:别人说什么不一定都是真的。

生:要先了解清楚到底是什么情况再做决定。

生: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师:原来,经历一件傻得有趣的事,也會让我们收获成长。最后有请老虎大王出来和大家说句话,来,一起读——

生:用眼睛去观察,动脑筋去思考。

师:同学们,遇到事情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动脑筋去思考吧。下课!

在课的尾声,笔者又创设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输出”道理的平台。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化身一个个小记者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提问,而扮演主人公的同学又对本次事件进行了总结。不论是提问还是总结,学生都在滔滔不绝中回顾了整个故事,对内化的道理进行了有效的表达。

纵观整节课,通过巧妙的铺垫与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积累运用,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自主地一步步走向文中蕴含的“理”。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钱塘区崇德实验学校/杭州高级中学启成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故事类野牛木瓜
同叫“木瓜”,功效不同
美洲野牛当宠物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木瓜老奶奶的云
木瓜老奶奶的云
一起去看“欧洲野牛”
《多维阅读》
歇后语知多少
植物帮之木瓜
两头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