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类词的隐喻与转喻分析

2023-07-10 21:11陈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转喻隐喻

陈虹

内容摘要:隐喻与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重要工具。人体器官“目”的功能作用是“目”类词进行隐喻与转喻的重要基础。文章从隐喻和转喻概念出发,对“目”类词进行认知分析,从而对“目”类词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目”类词 隐喻 转喻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最初源自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在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主要是被看做一种修辞方法,是Lakoff等人突破了传统的修辞观,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事物和概念的主要机制。束定芳(2000)指出:“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某一种类的事物看待另一种类事物的认知现象。”

转喻在传统汉语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转喻的本质,其本质就像隐喻一样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它们都是属于概念的,且都是由始源概念向目标概念的单向映射。区别在于转喻的始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模型,它们通过相近的认知关系与真实存在的实体连接起来,形成实体认知。

认知语言学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与其概念化的方法结合起来,寻求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汉语中有许多带有“目”的成语和词语,它们从不同的视觉方式将视觉器官“目”与各种现实认知相联系,表达了视觉器官与认知器官的重要性。本文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目”类词的隐喻与转喻的本质。文章中的所有语料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一.“目”的基本内涵

目,《说文解字》:“人眼也,象形。”字形像眼睛的形状,突出了瞳子形象。目的古字形像人的眼睛,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本义指眼睛,引申表示看,用作动词。

“目”在《现代汉语大辞典(第6版)》中,总共有九个释义:一、眼睛。二、网眼;孔。三、看。四、大项中再分的小项。五、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目以下为科。六、目录。七、名称。八、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九、姓。

二.“目”类词的隐喻分析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利用隐喻的标语、句子和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隐喻,可以说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系统就是具有隐喻性的。隐喻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某些相似的特征联系到一起,从而达到重新看待和理解目标域的目的。

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这种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是基于人体的日常经验和知识。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对隐喻做了具体的分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一)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这一隐喻概念并不是用一个事物概念来使另一个事物概念成立,而是在同一个事物概念内部中,借助它所具有的上下、内外、前后、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相互建构出来的。

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实际顺序可以得知,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是先于认知时间、过程等这种看起来较为抽象的范畴,所以人们在表达许多抽象范畴时会选择空间隐喻来帮助理解和表达。我们的语言中有许多隐喻借助空间概念,人们将上下、前后、深浅等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概念上,从而具有了用方位距离词语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表示视觉的詞语都能够利用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抽象义。

如:目前、目下

(1)这种具有一定感觉机能和认识机能的机器人,目前正在试制阶段。

(2)目下较忙,过几天再来看你。

通常我们认为空间上距离近的事物往往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少,所以它们在时间上也比较靠近,如“目前”“目下”都是表示在眼睛附近,并且可以快速看到。因此,汉语中通常用来表示空间距离比较近的“目前”“目下”等词语就可以表示时间上的“当前、此刻”的意思。

(二)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指借助客观物质世界所取得的已有经验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把握抽象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赵艳芳(2001)指出:“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丛林、田野、地区,甚至是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也看做一个容器。”

如:目中无人、目无尊长、目无法纪、目空一切、不堪入目、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3)才有那么一点成就,他竟然就目中无人起来。

(4)妄自尊大,目无尊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5)这些叛徒目无法纪,草菅人命,真是令人痛恨!

(6)一旦手中有权就摆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架势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7)这些不堪入目的淫秽书籍,早就应该取缔了。

(8)商店里的珠宝首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9)车窗外飞掠的景物令他目不暇接。

上述例子中的“目”类成语,全部是将人体器官“目”看做一个容器实体,如“目中无人”“目无尊长”“目无法纪”“目空一切”等成语都是将眼睛看做一个能用来放东西的容器,指不把人、法纪、任何东西放在眼里。这些成语利用眼睛可以看见事物的视觉概念,来隐喻人“傲慢自大、狂妄无礼”的一种性格特点。“不堪入目”同样也是把眼睛当做一个容器实体,隐喻了粗俗、丑恶事物,它是用视觉器官的功能作用来帮助人们理解那些“肮脏、丑陋”的抽象事物概念。

(三)隐喻功能作用

1.隐喻注意力

如:引人注目、璀璨夺目、光彩夺目、目不转睛

(9)皇冠引人注目,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0)一颗颗礼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璀璨夺目的花朵。

(11)霎时,在阳光下出现了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

(12)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老师做实验。

人们在关注某事物时一般都会注目观看,自然而然“目”就可以用来喻指对事物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了。“引人注目”中的“注目”指目光都集中在一点上;“目不转睛”是说眼睛不眨,眼珠一点也不动;“注目”“夺目”都是利用眼睛可以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功能特征,接触到外部事物就能够被吸引,来映射抽象的内在心智——专注力、注意力,把平常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具象概念。

2.隐喻心智能力

如:耳聪目明、鼠目寸光、目光如豆、目光短浅、目光如炬、目光远大

(13)这个人耳聪目明,什么也瞒不住他。

(14)只有鼠目寸光的人才会看不见教育的重要性。

(15)他目光如豆,难有大的作为。

(16)目光短浅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

(17)当年茅盾那目光如炬的品评,后来都被历史证明是有远见卓识的。

(18)正因为这样,他在个人进退上才能够善于自处,目光远大,顾全大局,能进能退。

眼睛作为人体重要的感知器官之一,我们都是通过眼睛来观察各种事物所存在的特点,如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大小,所以在汉语中“目”自然而然地就可以用来隐喻人的某种心智能力。如这里的“目明”指的是眼光敏锐,是一种能够判断是非的洞察力;“鼠目寸光”“目光如豆”“目光短浅”都指的是缺乏远见的眼光,视域狭窄,资质愚钝;“目光如炬”“目光远大”都指的是人具有高明的见识,高远的处世观,视域宽广,资质聪慧。眼睛越明亮,就意味着心智能力越强,目光延伸得越远,视野就越广。这里的“目”已不再指人的生理视力,它已经由人的生理视力概念通过映射成为人的一种心智能力概念。

3.隐喻人的某种状态

如:赏心悦目、目断魂销、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19)绿色是底色,衬托着四时娇艳的花,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20)虽然一切都是自己甘愿,但真的得知这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终是免不了瞬间战栗,目断魂销。

(21)林学武瞠目结舌,惘然呆立着。

(22)匪徒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刚才那张牙舞爪的神气已无影无踪。

“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人处于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之中;“目断魂销”,尽眼力之所及也看不见,指人因离别而十分伤心,处于悲伤的状态之中。这两个成语都是以眼睛所感知到的事物来隐喻人的内心感觉。“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则是以眼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来隐喻人所处的一种窘迫、茫然的状态。

4.隐喻人际关系

如:反目成仇

(23)没想到这两个好朋友竟然反目成仇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抽象的,描写人际关系时必须借用具体的事物来帮助理解,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是太脆弱了。”这一句就是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喻成一个易碎品,即“关系是易碎品”;“两个战友在出生入死的战斗中结下了情同手足的友谊。”这一句是用具体实在的人体器官“手足”来隐喻俩人深厚的友谊关系。

反目,翻眼相看,指翻脸就成了仇人。两个眼睛互不正看,以人体的视觉器官“目”不正眼看外部事物的方式来隐喻人际关系的破裂。

5.隐喻学识

如:目不识丁、目不知书

(24)满收哥性情憨直,目不识丁却十分崇拜读书人。

(25)李大爷虽然目不知书,却能口占作诗,颇有点才气。

眼睛具有感知外部事物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外部世界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不仅有与教育有关的书本上的知识,也有与人的阅历和生存环境有关的经验知识。因此,由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所组成有的词,就常常隐喻为学识。如“目不识丁”指人连一个简单的字也不认识,“目不知书”指不会读书写文章。通过眼睛具有观察事物的功能特征,映射到“看见”的目标域,从而使这些词具有了学识的隐喻功能。

三.“目”类词的转喻分析

转喻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认知机制,Lakoff和Turner指出: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功能,它是将客观世界中的一种事物用来指代另一种事物。源概念和目标概念是通过接近关系链接起来的认知对等。

(一)部分轉喻整体

如:眉清目秀、金刚怒目、慈眉善目、面目可憎

(26)她留有高高的发髻,眉清目秀,是当地女性形象。

(27)这个寺庙塑有金刚怒目的佛教人物。

(28)这位老人脸上总是挂着笑,看起来慈眉善目的。

(29)那个“面目可憎”的家伙,叫做吉二郎。

“眉清目秀”形容人的容貌清秀不俗气,它是以“眉目”这个小部分各自具有的样子来指称人的整体相貌。“金刚怒目”以武士具有的“怒目”这一突出特征来转喻武士整个凶猛的相貌。“慈眉善目”同样也是以整体中的部分突出特征“眉”和“目”来突出整体的容貌特征。“面目可憎”中以部分的五官来突出一个人的整体神态令人厌恶。人体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不同部分一起组织起来构成的一个整体,人们倾向于用能突出整体特征的某个部分来指代这个整体,这样也是经济原则的认知体现。

(二)典故转喻精神

如:目不窥园

(30)为了能尽快完成科研课题,近三个月以来,他目不窥园,废寝忘食地钻研着。

“目不窥园”是指眼睛从不关注外部事物。这一成语出自《董仲舒传》,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以“目不窥园”这一典故中董仲舒三年不看花园景色一眼,来转喻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的精神。

(三)转喻功能作用

1.转喻视力

如:极目远眺、游目骋怀、骋目远眺

(31)我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海上日出的景象。

(32)站在泰山之顶,游目骋怀,秀丽的景色一览无遗。

(33)清风拂绿,稻花飘香,恬淡袭人,骋目远眺,但见碧波千顷,起伏沉浮,稻花纷扬有如白浪翻飞,幽幽暗香随风飘浮。

“极目”指尽眼力之所及;“游目”指放眼向四周看;“骋目”指放眼四望。这里“目”是眼睛观察外部事物的方式指代视力。“目”的本义指眼睛,当把源域的眼睛概念映射到目标域中时,就会激活人们对于眼睛的认知经验,即它是人的视觉器官,能够观察外部世界,以此来转喻视力。

2.转喻感受

如:触目惊心、目不忍睹、目不忍视、耳目一新

(34)路上那触目惊心的情景,使他更加伤心地哭起来。

(35)吾人日中粗茶淡饭,暂可度活,但邻里的生活,目不忍睹。

(36)这些环境,初看上去有的似乎离奇、荒诞,但给人们的感觉并不生疏,而是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

人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必须借助感知器官予以表达。“目”是人体的感知器官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表达抽象的内在感受。“触目惊心”指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目不忍睹”、“目不忍視”都是指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令人感到很新鲜。这些“目”字成语都是借助眼睛所感知到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以感知到的具体外界事物情况转喻人们抽象的内在感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目”类词的隐喻主要以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隐喻功能作用为主,转喻主要是以部分转喻整体、典故转喻精神、和隐喻功能作用为主。“目”类词的隐喻与转喻都是以眼睛具有感知事物的功能特性进行映射的,是以身体经验为理据的。人类在形成隐转喻意义以及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通常是以外在经验来理解内在经验,常常以一个比较具体的外在经验或具象的现实物体来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外在经验。

参考文献

[1]崔林,宫金玲.英语中包含“眼”和“耳”的习语中的隐喻和转喻[J].世纪桥,2012,(17):103-105.

[2]郭雅丽.含手字成语的语义认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2):77-78.

[3]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吴婧.论认知视角下汉语成语的语义关联机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5):66-71.

[7]王茂,项成东.汉语“眼、目”的转喻与隐喻[J].外国语言文学,2010,27(03):153-158+216.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0]周健,陈萍.“眼”的隐喻说略[J].修辞学习,2005,(02):66-67.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转喻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