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

2023-07-10 05:54莫海燕姜敏潘华莹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

莫海燕 姜敏 潘华莹

【摘要】本文论述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立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调研情况,分析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提出以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机制、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平台研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课程、以乡村振兴学院为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品牌等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校地协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037-05

2019年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在扎实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大使命和责任。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推动民族工作发展的物质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民族工作发展的精神支撑,两者皆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交院)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调研,从完善落实机制、协同课程开发、共创项目品牌三个维度,探索乡村振兴进程中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

一、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师生的思想共识,切实为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前,巩固和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对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学院是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整合人才、技术等资源,大力培养新时代“三农”人才的重要平台,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加强交流、交往、交融,是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是落实建设示范区工作部署的责任担当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交院作为首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和广西“双高计划”院校,理应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做出迅速反应、贡献智慧力量,以期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履职尽责。

二、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研分析

基于交院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帮扶县东兰县结对帮扶的实践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校地协同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课题组采取问卷方式开展专题调研,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受访者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要形式的知晓度、参与度,以及乡村振兴学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调研对象包括本校师生、帮扶县乡村干部群众(含驻村干部队员)等,通过网络平台发放问卷2 600份,回收问卷2 585份,有效问卷2 585份。调查对象中,高校师生2 092人,占比80.9%;帮扶县乡村干部群众493人,占比19.1%。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获得认同

91.4%的高校师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民族团结、增进“五个认同”、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89.3%的高校师生和84.1%的乡村干部群众认为高校应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中,认同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在大力培育新时代“三农”人才的同时,起到铸牢高校师生和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有待夯实

在“您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上,有72.6%的高校师生和59.6%的乡村干部群众选择“基本了解”选项,还有10.2%的高校师生和5.7%的乡村干部群众选择“不够了解”选项,只有17.2%的高校师生和34.7%的乡村干部群众选择“非常了解”选项。这一数据表明大部分的高校师生和乡村干部群众基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情况,非常熟悉和不太了解的占少数。此外,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师生和乡村干部群众了解民族政策的途径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手机资讯,通过讲座、报告等专题培训方式了解的相对较少。可见,高校师生和当地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还需要加强,对民族工作的规律性、特殊性、复杂性等系統性认知有待提升,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日常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有待激发。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地协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60.3%的高校师生表示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这表明学校在调动师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的积极性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关于“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您希望高校为帮扶县提供哪些帮助(多选)”这一问题的调查,帮扶县希望在教育(82.4%)、技术(78.7%)、基层党建(78.2%)、资金(76.7%)、人才培养(69.9%)和文化建设(67.8%)方面得到高校进一步的帮助,这表明校地战略合作有广阔的空间。为更好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内涵实力,校地在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面的联动、联培、联创、联建等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乡村振兴学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71.5%的乡村干部群众对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统筹校地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新时代“三农”人才培养培训、促进就业创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表示认同。73.1%的高校师生认为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开展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育培训非常重要。目前,交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形式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东兰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要以壮族“三月三”、瑶族“祝著节”等当地民族节庆活动为主。可见,以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校地双方在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方面应进一步大胆探索。

三、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一)以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机制

1.组织联动,强化党的领导

推动建立“学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与“县委—乡委—村党支部”对接三级联动机制,共同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目标,推动校地基层党组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持久的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纳入校地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和基层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形成各级党组织会议定期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校地基于合作共赢需求,共同制订乡村振兴学院共建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乡村振兴学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形成“党建引领、组织聚力、全员参与、有机联动”的工作大格局。

2.体系联建,健全培训体系

校地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培训平台的优势,以拔群干部学院为基础,健全多类型、分层次培训体系,推动各乡镇、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实践所、村级党校等现有场所,建立乡村振兴学院乡(镇)分院、乡村振兴培训站,进而充分利用产业基地、红色名村、乡村旅游点等设置乡村振兴教学示范基地或乡村振兴教学实践点,实现县、乡、村三级教学网点全覆盖,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乡村振兴学院培训核心课程内容中。如依托东兰烈士陵园、壮乡英雄文化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中共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资源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常态化组织校地双方党员干部、师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3.示范联创,提升治理效能

以示范创建为牵引,校地协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创建全区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东兰县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乡创建工作相结合。以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为纽带,组织校地双方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定期互访,交流研讨示范创建的新经验、新做法。由学校国家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与五星级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以坚强的支部堡垒推进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坚持选派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和乡村振兴学院培训讲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二)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平台研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课程

1.开设“石榴花红”理论培训课程,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依照政治立场坚定、政策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过硬的基本要求,遴选由高校思政课教师、拔群干部学院讲师、校地相关职能部门党政干部组成的理论宣讲团队,通过知识讲座、实地考察、现场教学、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面向乡村振兴学院学员常态化开设“石榴花红”理论培训课程。通过对“党的民族政策”“党的民族理论”“各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案例”等模块理论知识的深刻解读,配套编印民族团结进步应知应会宣传手册,依托“东兰微远”微信公众号、“交院青年”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帮助学员从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现实实践三个维度,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现实针对性和未来指向性,引导学员牢固树立“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共识深入人心,进一步擦亮乡村振兴学院培训课程的政治底色,彰显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的服务特色。

2.设置“同语同心”主题推普课程,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根基

语言相通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语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石,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中的专业优势,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平台,把普及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校地协同创建东兰县乡村主播培训中心,设置“普通话+红色文化+电商营销”特色培训课程,通过“人人会说普通话”“拔群故事我来讲”“东兰风物我展示”三大板块培训,共同培养“同讲普通话、共叙华夏情、齐奏时代音”的乡村主播。开展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担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参与“汉字会说话”动画短片创作的师生团队奔赴定点帮扶村,向当地群众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掀起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热潮,使各族群众广泛交流、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3.拓展“五色未来”强技致富课程,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根基

立足学校专业和科研优势,主动对接“红色老区”“绿色生态”“金色铜鼓”“银色长寿”“黑色物产”五色东兰振兴发展规划,面向不同领域学员需求,推出培训“自选套餐”和“定制套餐”,有目标、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乡村人才技能技术培训。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平台,共建乡村振兴人才技能培训基地、乡村致富能手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坊等载体,共同拓展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在农产品种植养殖、非遗工坊商标注册、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乡村民宿设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铜鼓文化和铜鼓演奏技艺培训、壮族服饰制作和手工刺绣等方面开展“送培强技”帮扶活动,共同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三农”人才,畅通“产业链”“人才链”“增收链”“致富链”,打造“五色东兰”品牌。

(三)以乡村振兴学院为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品牌

1.共创地质生态品牌,促进乡村风貌内涵化发展

结合东兰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及“文化兴村”“一村一品”创建工作,校地共同深度挖掘三弄瑶族乡的民族文化、红色遗迹、地热矿泉水、地质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打造“东兰县三弄·全洞岩溶地质文化村”,围绕“地质+红色旅游”“地质+生态康养”“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等主题进行规划设计,融入东兰县“生态立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产业富县”发展战略,创新提供“地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形成了富有成效、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模式。

2.共创文旅融合品牌,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根据东兰县“红色甜源”田园综合体建设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建筑规划专业优势,为当地提供城镇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民宿设计、生态景观设计、环境改善以及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因地制宜推进产村一体、多业融合,助力打造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田园旅游等融合发展载体,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有效提高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使乡村风貌焕然一新,提升生态农业旅游竞争力。

3.共创东兰文纪品牌,促进文化产品品牌化发展

结合东兰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承需求,对东兰红色文化、骆越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地质文化等元素进行再挖掘、再凝练、再拓展,依托高校设计类专业技术支持,开拓“东兰文纪”文创设计思路,拓展“东兰文纪”文创产品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协助东兰打造“康寿牌”“富硒牌”等乡村振兴品牌。

4.共创志智双育品牌,促进教育帮扶精准化发展

交院通过校地协同连续四年共组织100多名定点帮扶村的家庭经济困难在读学生开展“志智双育,筑梦奋进”暑期夏令营品牌活动,以多样式、全方位、深体验的活动形式,全面拓展东兰学子视野,帮助乡村学子树立信念、激发梦想,并让他们作为励志宣讲员,带动影响近千名乡村学生,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励志求学、筑梦前行。在校大学生依托“三下乡”开展志智双育系列帮扶活动,累计创建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10个、自治区级重点团队20个。

四、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担当,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通过基层党组织联建,强化党委担当培育主体责任,把好方向、管好大局、做好决策,确保落实。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凝心聚力,心系群众,攻坚克难,促进发展。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确保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

(二)坚持因地制宜是关键

坚持通盘谋划、统筹兼顾,结合高校优势、专业特色、区域特色和本土资源,有的放矢地制定服务东兰乡村振兴策略,找准校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求点,找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这一切入点,突破“以我为主”或者“以区域为主”的单线思维局限,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振兴学院的协同机制,因材施教开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的特色课程,因势利导打造文化兴村、文旅融合、文创产品、教育帮扶等项目品牌,形成了能扎根、可借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模式。

(三)坚持双向共育是目标

以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乡村振兴学院既服务于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培训,又服务于高校各族师生成长成才双向育人功能的目标导向,找准地方所需与高校所能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学院服务区域“三农”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作用,将乡村振兴学院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研究新智库和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为学员思想品质、文化素质、技术技能提升提供“一站式”“导师制”“终身制”培养培训服务,为高校师生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提供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场,为高校师生全面深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创新理论,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创造良好条件。

(四)坚持文化传承是根基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东兰县是全国少数民族将军之乡,是著名的右江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故事、红色遗址的思政教育价值,是铸牢壮乡儿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重要途径。同时,东兰县还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族技艺、民族舞蹈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引入乡村振兴学院培训课堂,有助于各族青年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丰富多元文化认知,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张明进,李玉雄.民族地区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基于广西木寨村的个案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2).

[3]罗明誉.新时代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案例、经验及未来:基于浙江省27所乡村振兴学院(校)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

[4]廖远兵.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基于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调研[J].山西农经,2020(16).

注:本文系广西党的建设研究会2022年度重点课题“党建引领下‘校地协同,三联聚力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36,主持人:莫海燕)、广西高校2022年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以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GXTZ042,主持人:莫海燕)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莫海燕(1971— ),研究生,副教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姜敏(1977— ),教育硕士,正高级讲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

潘华莹(1984— ),研究生,讲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统战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