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023-07-10 21:13蒋卫军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创策划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明确、培养方向不够清晰等问题,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构建“双线并举、双融共促、五位一体、多元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提出将民族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融入课程和作品、构建专业群“通识+平台+核心+拓展”的立体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三创”基因与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探寻“多元并进”的方法途径等策略,提高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特色 文化创意 策划专业(群)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128-04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守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国家文化自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期文化产业是我国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主要增长点之一,这为文创策划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改革课程体系以适应文创产业发展、加快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俨然成为高职院校文创策划学科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目前,全球各地对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明确定义,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划分了根据现代工业标准设计生产的进行文化生产服务的系列活动。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文创产业的定位也大致以文化艺术为重要基础。我国已经把文创产业定位为国家文化支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文化创意行业是源自个人创意,并通过创意设计、研发、运用、转化的产业,涉及新闻出版发行、企业文化创意、项目管理与策划等。文创创意产品也属于文化精神产品,与诸多领域产业相互融合,市场前景巨大。发展文创产品有助于增加文化资源储备,深层次提升文化精神。

一、高职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方向不够清晰

新时代文化产业领域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第一类是文化创意人才,需要不断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为作品不断注入新的创意;第二类是文化创意管理人才,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协调团队协作,使团队发挥最大作用;第三类是创意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人才,需要依靠专业才能、素养、经验,落实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创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案。目前,国内外文化创意与策划创新人才在专业技能上有一定的特色和经验,主要欠缺在跨学科平台上开展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的能力。纵观国内,一方面虽然文化产业具有跨学科特征,但由于目前的高等教育都是分科教育,这使得文化产业这个学科的定位不够清晰。比如,在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课程中,开设的创意设计、文创策划两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而文化创意设计活动实际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创作过程,需要多学科领域课程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在国内是新兴产业,就业岗位还不够明晰,从而致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文创学科人才培养方向也不够清晰。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来看,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的教学模块划分还不够精细,也未能反映文化创意与策划学科的特色。

(二)课程缺乏特色,文创作品竞争力弱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但许多文创产品被不断模仿和复制,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只见数量、不见销量”的情况比较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和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而特色与创新才是设计产业不断发展、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源动力。文化创意是涵盖所有设计层面的全新创作方式,包含的文化与情感丰富多彩,而非某种设计表现形式。目前,不少学校以及部分企业仍然一味地将文化创意产品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如鼠标垫、水杯、钥匙扣等许多较小的产品设计中。而这种文化创意产物在当今设计产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难以让大众直接看到,甚至已经湮没于整个时代的洪流之中。此类现象之所以突出,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院校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课程内容缺乏特色。比如,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基本以文创设计技法为内容展开,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嵌入,尤其是缺乏地方特色优秀文化的嵌入,导致出来的文创设计作品缺乏地方特色与创意,竞争力较弱。特色与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所追求的目标,同样也是最大的难题。

(三)文创复合型人才欠缺,“双师型”师资比例不高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总量超3.6万家,国内文化创意行业面临着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缺乏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近年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立了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专门学科,也设置了与美学、艺术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课程,但因为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文化、艺术、设计、融媒体、市场营销等学科交叉性弱。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很难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跨越式发展。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强调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项目的嵌入,学生的复合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根据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总数为38.5万人,占高校教师总数的14.5%。不同学科领域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也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科学科“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而人文社科学科“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低。

二、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双线并举、双融共促、五位一体、多元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经贸职业技術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立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老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面向东盟,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组建了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为核心,包括广告艺术设计、融媒体技术与运营、文化创意与策划、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构成的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的核心在于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养分,通过创新设计,用文化创意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

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以立德树人为任务,以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特色文化复兴为文化线,形成文化育人。学院与校企合作企业协同共建广西首家“华服小当家”民族服饰文化产学研创中心,定期开展职普融通民族服饰文化创客公开课与发展研讨会,在素质教育领域打造“教育+文化+职业体验”创新项目,传承与创新传统服饰文化。该研创中心先后在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南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开展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课程实践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课堂,以文育人。

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以服务和振兴当地产业经济为发展线,做深产教融合,实行双线并举。2021年以来,学院联合玉林市福绵区人民政府、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当地企业等,政校企深度融合,打造政校企“就业发展联盟”项目,创建了自治区级“福绵裁缝”劳务品牌,成立了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玉林市校企合作人才就业和培训基地、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通过发挥政校企各自优势,实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之间协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及探索政校企“产、学、研”相融合的创新模式,助推当地纺织服装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

学院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以创新创业、思政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为贯穿线,双融共促;以育训一体、德技一体、赛教一体、产学一体、研创一体(“五位一体”)为出发点;以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制、职普融通、岗课赛证等多元并进为方法途径,联合优秀院校、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构建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形成“双线并举、双融共促、五位一体、多元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下页图1)。学院专业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入对接,将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融入课程教学中,重构专业群“通识+平台+核心+拓展”的立体化创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并通过现代学徒、工作室制将文化创意作品进行产品转化,导入相关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企业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开展企业师傅联合培养,联合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三、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将民族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融入课程和作品

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符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融入作品,用民族文化来滋养设计作品,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在不断的挖掘中更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在设计文创作品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并展示出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用文化产品传播中国精神。例如,学院文创专业群教师在讲授材料与文创设计这门课程时,让学生从壮锦、花山岩画、铜鼓等具有广西民族元素的素材中提取核心设计元素,使学生通过广西区域文化选题的学习了解广西各地文化及区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制作流程,完成区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操作以及文创产品的效果图绘制,掌握文创产品设计、制作技能,具备市场分析判断能力等,为打造广西民族特色品牌贡献智慧。

(二)构建专业群“通识+平台+核心+拓展”的立体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专业群“通识+平台+核心+拓展”的立体化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实现“通识必修、平台共享、核心分立、顶层互选”。校企联合研讨应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岗位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专业群“通识+平台+模块+拓展”的模块立体化课程群链。例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文化创意策划专业群用艺术概论、“一带一路”贸易文化作为文化通识课,并将非遗文化导入课程;以造型基础、构成与图案、材料与文创设计、创意思维等为专业群平台共享基础课程,重在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地方特色优秀文化元素提取;根据各专业技能的个性发展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期项目”为载体;分立服装系列专业课、广告系列专业课、产品设计系列专业课、数字媒体系列专业核心技能课,采用企业真实项目带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播各环节贯穿其中,形成产业、行业、企业与专业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生态;根据专业群跨专业技能需要设置电商系列课程、营销系列课程、新媒体系列课程、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等拓展互选课程,建立多个专业方向相互渗透、彼此联系、共享开放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使之能适应群内不同专业互选的需求,以满足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三)将“三创”基因与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是艺术性与技术性融合程度比较高的专业,文化创意的关键在于“创”,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将“三创”和思政基因元素渗透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当中,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等。例如,学院在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将课程思政融入育人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植入思政元素为核心,并在新时代背景、“三教”改革、师生新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融入“创意—创新—创造”的“三创”基因,重新定位文创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明晰文创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主要内容,从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个维度出发,充分考虑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的关联性,制订科学、系统、可实践、有时代气息的文创专业(群)课程思政方案;结合文创专业群的“三创”特点,深挖创意思维与表现、图形创意、色彩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三创”思维,并在作品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如在产品创意设计课程中,以项目式教学方法为主,以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为素材来源,挖掘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及经典项目案例等,任务和案例都具有鲜明的广西地方特色,如米食文化、广西米粉、花山岩画、广西有礼、铜鼓文化等,再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广西的涉农品牌做文创设计与宣传推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探索出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全课程育人的新路径(如下页图2)。

(四)探寻“多元并进”的方法途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使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学生能从大量的实践训练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此,学院推行将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制、职普融通、产业学院、岗课赛证等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政府、企业、行业、技能大师与学院在培养国内文创产业人才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提高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品质。学院与知名优秀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和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以工作室制教学为平台,通过学院与市场的对接,促使课程项目作品向产品和商品转化,实现项目作品的一级孵化。近年来,学院成立了自治区级吴丁丁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技艺苗绣工作室、非遗技艺蜡染工作室等,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引入文创真实项目开发,将专业标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提升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另外,学院积极开展普职融通,打通职业教育的跨层次合作,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阶梯建设,如学院深入开展“衣路工坊”华服创客公开课活动,将华服创客课程融入中小学,在素质教育领域打造“教育+文化+职业体验”创新项目,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很好地普及了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深入推进岗课赛证、书证融通,推行“1+X”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双重认证,打通人才培养与技能认定环节,促使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行业标准。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培养与之相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广西创新发展九张名片工作方案等顶层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文化创意与策划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联合广西、国内、东盟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积极融入各级各方主导的项目活动中,构建专业群“双线并举、双融共促、五位一体、多元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群“通识+平台+核心+拓展”的立体化创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并紧密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项目,使之形成具有可推广、可复制、可引领的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益迅速,文创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与之对应的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的复合型人才相对欠缺。高职院校应重新梳理文创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专业群课程设置,并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深入融合,结合当地产业,将实际文创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以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品牌,构建适合院校自身发展的文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洋.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工作,2021(1).

[2]孙静松.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

[3]肖优.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地方高校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0(7).

[4]付瑞红,霍云龙.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学研究,2015(6).

注:本文系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基于地方文化复兴的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I20210803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卫军(1985— ),广西桂林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群”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艺术设计。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文创策划学院
陶溪川文创街区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初等教育学院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本期策划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