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非遗美育的高校校本课程优化研究

2023-07-12 12:31闵少薇李汉祺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优化建议校本课程

闵少薇 李汉祺

【摘 要】非遗美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培养目标及手段各不相同。非遗美育主要以项目培养为主,高校美育课程主要以教材开发为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广西非遗美育特色及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提出基于非遗美育的高校校本课程优化的建议,以提高培养目标和手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非遗美育;校本课程;校课研究;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10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广西各高校中开展校本课程也有很长的历史和实践。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据调查了解广西高校在“非遗”美育课程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这些校本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学校中开设非遗美育课程并不能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不够、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等情况出现。同时,在校本课程中有相当部分是以课程开发为主,内容没有拓展至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这样就导致非遗美育课程在学校不能真正发挥应有意义。

一、当前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高校美育课程是根据高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出的应用性课程。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坚持立足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充分挖掘高校自身的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美育课程,使学校美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当前高校美育课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以通识课程为主体的美育知识体系不健全;二是教材的选择不够系统全面,大部分高校美育教材都是简单的美术教学教材;三是校本课程开发不足,高校美育与通识课程融合不足。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以通识课程为主体的美育知识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美育课程设置仍然以美术类课程为主,这就导致大多数美育课程都是以美术教学为主导,而其他门类的课程并没有很好地整合到美育课程中去,使得学生很难从这些美育课程中获取更多的审美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美术学科知识并不了解,对美术专业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了解,无法体会到美术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对美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另外,现在许多高校美育课程都开设有美育通识课程或美术专业选修课。这些通识课程除了是一门艺术知识类课程外还包含很多人文和艺术底蕴类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美育课程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但当前大多数高校美育课程仍然以美术专业教育为主导内容,未能形成一套完整高效且符合学生需求的以美育通识课程为主体的美育知识体系。

(二)教材选择不够系统全面

当前高校美育教材的选择大多还停留在美术教材的范畴上,还没有结合美育教学实际,挖掘美育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将美育教材与普通教材进行有效衔接,这也导致美育课程的教材资源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美育教材的选择类型单一,缺乏对普通艺术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对美术史的系统研究;美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将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实践知识交叉融合,容易造成单纯的审美技能和审美体验与创作之间的脱节;美育教材的选择缺乏通用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教学活动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遗美育教材的选择大多还是停留在对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美术课程进行理论讲授、创作指导和案例教学方面,虽然以传统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为背景介绍相应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与美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但是内容过于单一、知识体系不完整、形式过于单一、过于侧重于传统艺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可见目前高校美育教材的选择仍以单一为主,美育理论知识较为单一。

(三)美育与通识课程融合不足

高校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部分高校美育课程的授课教师缺乏美育的理论知识,对美育课程教学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从美育课程中汲取足够的美育知识,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现有的各种美育资源,未能将美育课程与通识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无法实现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共同发展。高校美育课程与通识课程缺少有机融合,美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度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体系培养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大学生对审美知识与美育知识的需求,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精神品质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广西高校对非遗美育课程的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不断增强,很多学校都在开展非遗美育课程的相关课程设置。为了让学生们对非遗美育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少学校还将非遗美育课程列入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中来进行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非遗美育课程设置中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一些高校将非遗美育课程纳入了校园课程建设计划中进行设计与实施,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非遗美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教学、非遗知识体系、非遗理论研究、非遗产品设计、非遗传承等内容。

(一)專业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对于非遗美育专业教学内容,学生们也都有一定需求。例如,一些高校在开设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培养课程时,并没有将非遗美育课程内容纳入其中。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等原因所造成的非遗知识缺失是导致学生不理解、不会使用非遗项目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而非遗美育课程内容大多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解、传授,对于学生们理解非遗知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非遗教学内容中存在一些内容抽象背后都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培训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部分非遗美育学科的知识主要以文字、图片等信息材料为主,而对于非遗技艺却很少涉及。这些情况也导致非遗美育在学生毕业后很难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就业能力。因此不少高校在开设非遗美育课程时仍存在上述问题:这种情况既导致学校对非遗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使得不少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非遗知识而导致非遗知识的淡薄以及对非遗传承人文化传承不力等问题出现。

(二)非遗知识体系有待完善

非遗知识体系是对非遗活态传承、保持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认知要素。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非遗工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首先,学生在掌握非遗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还会对一些非遗项目有不同理解。在对一些非遗项目进行讲解时,学生会觉得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对一些已经被人们熟知的非遗项目,学生也会感到自己了解得还不够多。其次,部分非遗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壮族同胞对一种传统乐器——山兰鼓的熟悉程度不够;壮族青年对壮族同胞在婚丧嫁娶中用到的各种乐器也不熟悉等等。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很多高校都有专门开设关于壮家民歌、壮族舞蹈等一系列非遗课。

(三)非遗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中国文化传统有着独特内涵和魅力,也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而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非遗类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因此,开展非遗理论研究是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一些高校都成立了从事非遗理论研究部门或实验室,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非遗理论研究。由于非遗理论研究过于分散无系统,也不具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这使得非遗理论研究在高校里开展得不多。另外,还存在部分非遗传承人利用自身的知识从事非遗类活动的现象。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非遗理论研究与宣传及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等工作。

四、基于广西非遗美育教学特色所优化措施建议

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目前,广西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且学校设置了一系列具有本地区特色以及校本课程。在非遗美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基于本地区非遗美育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充分发挥非遗美育的育人功能,将美育课程体系中,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实施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在教学手段的开发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与专业优势,积极与高校合作研发适合高校美育课程的教材。同时高校应针对不同课程开设不同内容的非遗美育校本课程,并积极引入地方非遗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与利用,实现校本课程资源共享与联合开发,有效地提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水平,促进广西非遗美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一)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到课程的目的与价值诉求

广西高校的非遗美育校本课程设计与优化工作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非遗课程的美育价值,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明确非遗美育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并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一课程目标既是课程目标与价值诉求,也是教师为学生制定课程方案时的重要出发点。因此,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方案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课程目的与价值诉求。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一些问题,并将其总结出来与学生分享来达到课程目标。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思考与讨论。其次,要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重要性的认知体验。教学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影响并形成相应观念和认知。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多媒体能够直观再现非遗传承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对非遗传承所造成破坏,从而使得非遗美育校本课程教学效果得以提升。此外,多媒体视频教学具有操作简便迅速且学生容易接受等优点。教师可以利用“录屏”技术录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教学以便于调动学生情绪与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互动时教师需要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内容讲解以及现场表演等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度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三)加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建设

当前,各类非遗美育社团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通过问卷和实地考察,笔者发现有很多非遗音乐与舞蹈相关课程学习需要老师将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这对于一般教师而言,由于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对于非遗文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因而,在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避免“一刀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为了更好地满足非遗文化传承工作需要,当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开发相应配套课程。例如: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的开设了《民族传统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欣赏》等非遗课程。为了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且全面优质的非遗音乐与舞蹈相关课程。目前广西高校已经开发出了许多优秀非遗音乐校本课程资源。例如:广西民族学院编制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史》《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等四门非遗音乐与舞蹈类课程。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广西非遗美育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丰富的非遗音乐与舞蹈相关学科知识融入到课程中来进行讲解和教学活动中,切实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与艺术技艺的兴趣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非遗文化认知与理解。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切实提升学生掌握非遗相关知识的效率

对于高校而言,非遗美育校本课程优化过程中需要重视其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的优势,从授课环节入手,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非遗相关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技巧,引导学生学习非遗美育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对自身学科有清晰直观的认识。其次,非遗美育校本课程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需要借助非遗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能够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对于教师而言,只有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自身所掌握各种非遗知识所学到的知识。最后,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与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深度学习了解知识;网络课堂可以通过与网络技术融合来实现两者间沟通与交流;录播视频可以更加直观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另外,由于高校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等原因,能够确保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将非遗美育校本课程内容融入其中从而提升学生对非遗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应当要提高授课质量的要求。“将所有精力放在教学之中而不是只会一味吸收书本知识”,让学生对非遗知识心存敬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及手机终端等设备在人们生活中普及,高校通过多媒体形式对课件资源进行制作、上传与分享等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通过网络实现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网络资源开展直播、录播课、远程互动、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采用以点带面或者是互动式教学方法来实现非遗美育学生教学目标;结合网络资源提供多样化指导模式来促进学生对非遗美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五、结语

广西非遗美育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其中,“校本课程”是当前非遗美育课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将非遗非遗传承人、美术艺术专业教师和高校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校本课程”与“艺术类专业课程”相结合,可以提高非遗美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对于高校来说,优化美育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当前,高校美育校本课程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优化美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全面的高校美育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該充分发挥非遗美育优势,建立健全美育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非遗美育能够有效实施;同时在加强教学研究和探索创新的同时,积极进行推广应用,有效促进广西非遗美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志伟.以舞蹈为核心的民族美育课程建设研究——以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课程为个案[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7.

[2]杨茜.非遗文化在沧州小学美育课程中的校本化实施[J].文化产业,2019(5).

[3]阮海云.“非遗”校本课程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20(33).

[4]王艳霞.基于核心素质下的美育类校本课程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9(26).

[5]曹超.地方非遗美育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2).

[6]杨莉莉,王兰平.基于校本课程“麻编绒绣”的美育实践研究[J].宁夏教育,2021(9).

★通讯作者:李汉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非遗元素与地方高校美育价值融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4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闵少薇(1990—),女,满族,广东珠海人,博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讯作者:李汉祺(1994—),男,汉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优化建议校本课程
关于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我国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意义
浅谈金华EMS网运能力优化建议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核电厂电气贯穿件密封性监测方法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