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解构:格局、致因与通路

2023-07-13 09:40云玲秋鸣吴楼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校园足球

云玲 秋鸣 吴楼

摘 要:以2015—2021年全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分布格局及其致因与通路,为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1)分布格局方面,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呈集聚性,具有“东密西疏”“南多北少”“中间多两端少”的特征,且各地带人口数量分布与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分布特征一致。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4个明显的高密度集聚区,在川渝、湘中、闽东南、黔北等地区形成7个次级密度核心圈以及其他地域的多个小密度核心圈;东部地带的特色学校数量、专项资金投入、场地设施数量等条件优于中部地带及西部地带。(2)致因要素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带在地形地貌、区位条件、政策倾向方面与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的一致性,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色学校数量明显多于偏远落后地区,整体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现象。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省特色学校数量与GDP呈显著正相关(r=0.444,P<0.01),政府的经费投入与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及足球场地设施之间呈高度相关(r体=0.873**,P<0.01;r足=0.864**,P<0.01),在教育经费分配上也差距悬殊(G=0.962 517>0.6)。为实现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从量的发展向高质量均衡发展格局的转变,应从尊重自然与盘活资源、宏观调控与对口帮扶、多方投入与专项拨款、充实三维文化与底蕴、优化流程与科学管理5方面持续深耕,进而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解构;格局特征;致因要素

中图分类号:G807;G8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3)03-0108-11

Spatial Pattern,Causes and Path of National Youth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YUN Ling 1, QIU Ming1,WU Lou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Football Colleg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chool of P.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from 2015 to 2021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causes and pathways of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patial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tudy suggests: (1)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schools are cluster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parse in the east and west", "more in the south and less in the north", "more in the middle and less at both end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CM(46*2]different regi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schools. In the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re are four obvious high-density clusters, seven secondary density core circles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central Hunan, southeast Fujian and northern Guizhou, and several small density core circles in other regions. Th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pecial fund investment, the number of site facilities and other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zone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zones.(2) In terms of the factors,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differences and consistency in terms of topography, location conditions, policy orient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in the remote and backward areas, a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presents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in each provi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DP (r=0.444, P<0.01), and the government's investment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nd football facilities (r= 0.873, P<0.01; r =0.864, P<0.01), there was also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funds (G=0.962517>0.6). 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we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our efforts in five aspects: respecting nature and invigorating resources, macro-control and matching assistance, multi-input and special allocation, enriching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and deposits, optimizing process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connotation of campus football.

Key words: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patial deconstruction;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causal factors

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项内容,是为顺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实现教育目标而产生的,其本质上是教育,是学校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全面教育的一种客观需求[1]。自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启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以下简称“校园足球”)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的政策,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均积极响应国家的部署和要求,逐步构建了“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五位一体”的立体推进格局[2]。2015年7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3]:至2025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5万所。截至2021年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下简称“特色学校”)达到32 769所,试点县(区)241个,改革试验区49个,距离2025年目标还差17 231所。但在目标承诺面前,仍需对校园足球发展前景及未来的目标导向进行重新审视和理性思考。

在国家的重视下,学术界开始关注校园足球的分布及发展情况。截至2022年8月1日以“校园足球分布特征”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以发文量为研究点的校园足球分布特征分析,关朝阳以2010—2019年CNKI核心期刊中校园足球主题文章为研究对象,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校园足球开展状况、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校园足球文化、校园足球改革4个方面[4]。二是以各省域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洪泽洋(2021年)的研究表明[5],江西省各地区足球特色学校分布结构失衡,人口数量与学校数量不协调;刘鸿滨指出[6],山东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呈现东西发展、区域城市发展、城乡分布、中小学学校类型的构成不均衡等问题。三是运用GIS软件对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幼儿园分布、城市足球场地空间、中国足球俱乐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周强[7]、刘海元[8]、杨献南[9]、张碧昊等[10]等指出了我国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的规划布局缺少长期稳定性、区域类型布局不均衡不系统等问题。

综上发现,相关研究重心是对整个分布特征进行探索,一方面缺乏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其特征背后因素的系统分析,另一方面缺少可操作性、可实践的优化路径。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软件,结合各省市GDP、政府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2015—2021年“特色学校”分布格局特征背后的潜在原因,旨为寻找我国校园足球从“增量发展”到“高质发展”实现转变的关键点和布局优化路径,从而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概况

本研究以教育部2015—2021年公布的“特色学校”(港、澳、台除外)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东部地带(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带(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带(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1]进行空间分布格局的统计分析。

1.2 研究數据

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统计年鉴、教育部及各省区市体育局的官网,统计和收集各省区市2015—2021年的GDP、各项经费投入情况以及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不包括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名单)并运用Python在高德地图上获取学校的地理坐标。其中,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据涉及文件包含教育部体艺厅涵〔2015〕5号、〔2016〕1号、〔2017〕7号、〔2018〕11号、〔2019〕34号、〔2020〕20号、〔2021〕35号通知中分别认定了8 627所、47 55所、6 837所、3 916所、2 933所、3 663所、2 038所学校,共计32 769所“特色学校”,本研究参与空间分析的学校共32 754所(注:由于15所学校的点坐标数据无法获取故未参与后续特征分析,其中东部地带2所、西部地带5所、中部地带8所)。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及相关资料,以了解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进程、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研究方法、政策文件、遴选流程及研究桎梏等情况。

1.3.2 空间自相关

本研究的全局自相关采用莫兰指数(Moran)表示,公式为(1),该指数可对“特色学校”的整体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差异进行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中,Xi和Xj表示i和j空间单元内“特色学校”的数量,n为全国区域整体空间内的单元数量,Wij空间权重矩阵,[AKX-]表示各省市“特色学校”的指数均值,S2表示各省市“特色学校”指数的均方差。通过ArcGIS10.6软件对“特色学校”空间坐标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索其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分析之间的关系及形成地理相应特征的影响因素。

1.3.3 核密度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各省区市“特色学校”的分布情况,通过ArcGIS10.6系统的Spatial Analyst工具进行密度分析(Density Analysis)生成“特色学校”分布资源的核密度分布格局并进行可视化表达。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x)表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x处的密度函数估计值;n为“特色学校”数量;xi表示点i的坐标位置;h表示宽带;k为权函数,用来估计数据点的数量和利用程度。

2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格局特征

2.1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分布类型

空间自相关能够衡量点要素的属性值及其相邻要素间的依赖性和相关性,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12]。从宏观角度来看,2015—2021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为点状要素并在地理空间维度上表现为相互邻近(见图1)。

以2015—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32 754所“特色学校”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见图2),发现其全局Moran指数为0.098 431>0,P值0.000<0.05,Z得分5.29,表示随机产生此类聚类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Moran指数在5%水平上显著,全国“特色学校”的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且局部自相关的显著区域包括H-H(高高)、H-L(高低)、L-H(低高)、L-L(低低)4种类型。

根据Moran指数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报表(见图3)得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空间上呈集聚型分布,各省区市“特色学校”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大。这种强度关联有利于各地带间、省区市间和县区间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纵横和点线面的空间关联格局,进而充分发挥优质特色学校对外的延伸辐射效应,为周边其他学校提供稳定的教育资源,促进国内“特色学校”的协同发展。

2.2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核密度特征

对比图1和图2,在点局域密集的情况下可利用核密度分析发现区域聚集范围及具体集聚点。核密度分析發现(见图4):2015—2021年的全国“特色学校”的空间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4个高密度核心圈,在以川渝、湘中、闽东南、黔北等地区形成7个次级密度核心圈,辐射范围包括辽宁、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福建等省域,并在云南、内蒙古、吉林、甘肃、陕西、新疆等领域形成多个小密度核心圈。总体上全国“特色学校”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东密西疏”“南多北少”“中间多两端少”的特征,反映出了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总体布局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失衡性问题。

2.3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数量特征

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及《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特色学校”数量和参与足球活动的学生数量均出现爆发式增长。在2014年教育部主责校园足球后,校园足球的目标与功能有了新的定位,新校园足球的发展被细分为“增量”阶段(2014—2017年)和“提质”阶段[13],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也随之出现明显变化。

从时间进行横向总量比较,2015年是审批通过“特色学校”数量最多的一年,占总量的26.3%。在2015—2017年的“增量”阶段,2017年提前完成了2万所“特色学校”的遴选与认定,并提出在2025年创建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目标,2017年后整体数量开始锐减且保持稳定,但由此表明校园足球的发展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通过对各省区市总量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四川省位于前列,海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落后,东部地带占总比38.6%、中部地带30.5%、西部地带30.9%。

在人口分布特征上,华东及华北地区人口最为密集,其次是华中及华南地区,再次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最为稀疏,其中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由南至北逐步减少[14]。在人口数量特征上与全国“特色学校”的分布特征一致,东部地带人数比中部多且密集。结合表1可知,东部、中部、西部地带之间的面积差异较大,其中西部地带的面积远远大于东部地带与中部地带的面积之和,然而3个地带的“特色学校”总数差距较小,毫无地理面积优势的东部地带在“特色学校”数量上最多,分别高于中部、西部地带2 669所及2 512所。东部地带和中部地带由于面积小、学校多、人口多等因素,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学校”呈现出密集的特征,且主要积聚于东部地带,其次为中部地带。

3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格局特征的致因辨识与优化通路

3.1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格局特征的致因辨识

全国“特色学校”形成“东密西疏”“南多北少”“两端少中间多”分布格局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一方面,在外部因素上学术界曾提出“环境决定论”,表明环境是围绕在事物周围并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及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交通等)和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学中表示体育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社会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与社会教育活动,它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且二者具有同步的发展节奏。对于学校体育中的校园足球而言,它的发展也必然离不开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条件(地理、人口、文化等),并受其发展进程的制约和影响。此外,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并提出了新时代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更高要求。这些理论对于把握校园足球的时代发展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在内部影响因素中存在校园足球发展方式的差异、资源供给与配置不公平、不合理等客观问题以及“特色学校”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创造性及能动性发挥不足等主观问题[15]。因此,本研究将分别从地理环境、政策背景、经济水平、足球文化、实践管理5个方面对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布影响进行阐述。

3.1.1 地理环境:形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布特征的先天因素

地理环境与社会中体育的发展进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联性,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见表2),我国东部地区的体育场地数量及占地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占比过半,这与其所处地域的先天地理优势密不可分。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经济实力、工业化进程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这些先天因素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保障,也同时导致东部地区学校分布尤其密集。中部地区属于过渡型的经济带,位于东西部之间,在自然基础条件上比西部地区好,但又不及东部沿海地带。根据表1及表2数据可知,中西部地区2015—2021年“特色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及面积在总体数量分配上相近,但西部地区地势较高、区位偏远、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尽管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和科技发展等都逊色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致使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特色学校”发展建设在自然条件方面受到一定的阻碍。

由此可见,地形地貌不仅是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重要条件,更是体育及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条件。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遴选文件中强调,“场地设施完备、器械配备达标、满足教学需求是申请的基本条件”。足球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要求场地建设地势平坦、面积够大、周围空旷,如建设天然草足球场还会对土壤的酸碱度、湿度、气温等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足球场地12.65万个,其中五人制足球场5.68万个,七人制足球场4.06万个,小型球场占总足球场地的76.99%。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拥有足球场33 868片,校均足球场地为1.1片[16]。蔡向阳对11个省区市(吉林省、天津市、江苏省、广东省、海南省、湖南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四川省)的“特色学校”足球场地调研,统计共11 368个足球场,校均0.967个,其中东部地区十一人制人足球场地最多,平均每个学校0.43块,多于中西部地区的0.38块,东部地区室内足球场地也显著多于中西部地区[17],表明地理条件因素对学校足球场地建设量、类型、格局均有影响。

3.1.2 政策背景:影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导向的决定因素

2015年1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五部门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之后出台相关政策,将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逐渐精细化,具体如表3所示。

研究发现,2009—2013年发文趋势平缓且每年只颁布一项政策,从2014年起校园足球政策文件逐年递增,2017年起发文量超20份,呈井喷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部门的变更。2009—2014年中期,校园足球管理主要是以体育部门为主导,教育部门为辅[13]。结合政策文件发布情况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趋势可以发现二者紧密联系,地域的分布特征也证明了资源配置完全依靠行政化的方式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造成有些地方产能过剩、效率过低等问题,甚至有些地方产能严重不足,发展受阻[18]。

此外,政策对体育公共资源设施以及足球场地资源的分配也有影响。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配置水平不仅仅是保障公共体育资源均衡的基础及国家对各地区体育发展的定位导向,更是各级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体育场地设施)的分析发现,2015—2021年间我国的公共体育资源的整体综合水平虽有所提升但省市间差距仍较大。以2021年各省的体育场地统计数据为例,东部地区体育资源配置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4),中西部地区的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偏低,区域政策经济资源供给不均。

政治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与经济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探索政策与体育公共设施资源及足球设施资源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以2021年各省体育场地统计数据结果中体育场地数量及足球场地数量作为体育运动及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将其与国家对各省的教育投入经费作为政策发展导向进行双向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以政策为导向的教育经费与体育资源配置(体育场地资源、足球场地资源)之间密切相关(r体=0.873**,P<0.01;r足=0.846**,P<0.01),尤其是经济优先发展省份的体育及足球设施资源优于欠发达地区。同时,通过计算我国各省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G=Sa/(Sa+Sb)=1-2Sb=2Sa)得出,G=0.962 517>0.6,表明我国各省在教育经费分配上也差距悬殊。综合上述,体育设施资源、教育经费投入等分配差距悬殊现象及其他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及校园足球发展格局差异的问题背后与我国各省区市先天的地域差异、体育发展水平和规模、地区和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等因素有关,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路径选择及战略决策必须要走阶梯发展、地域推进、关联帮扶的道路,让一部分地域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磁力理论认为,“城市就是一个磁场,通过向外放射出强烈的磁力吸引周围的人、财、物,中心城市在不断发挥聚集功能的同时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及区域的发展”,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扩散式城市发展理论基础上逐步推进,这也是校园足球由“不均衡”过渡到“全面均衡”的必经过程。

3.1.3 经济水平:决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推进效果的根本因素

本研究将2015—2021年各省区市“特色学校”数量与其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GDP)、教育经费投入(2015—2020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省区市的“特色学校”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相关系数为r=0.444(P<0.01),与教育经费间的相关系数r=0.448(P<0.01)。结果显示,“特色学校”数量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存在显著相关,说明经济水平越高、教育资金投入越高的地区越能促进“特色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区域经济实力越雄厚,用于教育和足球教育的经费资源、基础配套设施、师资力量等的财政投入越多,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此外,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及体育资金投入会吸引高水平的体育机构、体育专业人才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有利于东部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高效推进。

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5—2021年的分地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教育支出),从总体上可以发现从2014年起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的教育预算相差不大且增长速度平缓,东部地带各地区的教育支出总和以绝对的优势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带且增长速度较快。按照东、中、西部地带统计,东部地带2020教育支出16 328.63亿元,相較于2014年增长支出6 284.16亿元,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2020年的教育支出高于2014年教育支出3 000亿元左右。如图5所示,东、中、西部地带的文化体育与传媒的财政预算支出在逐年增加,东部地带的财政预算支出同教育支出一样远高于中部地带及西部地带,一方面可看出国家对于文化体育及传媒领域逐渐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对东、中、西部地带的重视程度存在差距。此外,我国“特色学校”数量自东部沿海向中西地带城市群形成递减的“东密西疏”时空分布特征与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经济发达的城市能够带动校园足球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3.1.4 足球文化:影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内部驱动的潜在因素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9]。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多民族交融国家,地域民俗文化迥然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民族文化和人口特征也各有差异,这也是各地形成不同足球文化的根本原因。我國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各地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彰显出与地域文化结合的鲜明痕迹,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文化风格特点[20]与个性化色彩。以新疆为例,西北伊犁在马术、射箭项目上具有优势,东部哈密地区擅长身体对抗性较强的足球项目。辽宁省属于东部地带,是满、回、朝鲜、蒙古、锡伯等43个民族交融地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交融的演进发展下,辽宁省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较高、运动天赋较强,这利于对抗性、力量性、速度性主导类体育项目及竞技人才集聚,尤其是足球、篮球项目[21]。可见,地缘环境因素、民族历史文化因素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影响较大。

此外,有研究表明[22],不同地区教师对校园足球文化结构的总体认知及足球核心价值维度的认知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地域的体育教师在校园足球文化上的差异从文化要素来看是会受学校历史、学校/地域足球风气、价值取向、校园足球文化活动与物质文化建设等影响,同样这些构成校园足球文化的要素也会造成东中西部地带在足球文化上存在差异。

3.1.5 实践管理: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宣告着校园足球进入新时代,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在“增量”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加强质管、监管力度,提高遴选要求,增加复核的形式,对不合格、不达标的特色学校进行摘牌处理。从遴选的角度来看,影响全国“特色学校”分布格局的因素主要涉及两个内容,一是“特色学校”的遴选流程,二是“特色学校”遴选标准以及入选后的复核标准。目前,全国“特色学校”在遴选审核过程中出现了部分问题:(1)各区域、各学段学校的总体配比不均衡,城乡区域总体分布格局不协调;(2)申报材料不真实、不规范、不科学,各地申报的内在格式和内容千差万别;(3)对申报学校的实践考察不够重视,仅书面材料不足以证明该学校符合标准,缺乏全面性、多维性及公平公正性。据相关报道,整个遴选过程不需要相关部门对申报单位实地考察和资格评估,使得部分学校产生了虚报材料的动机和行动[23],以致部分不符合标准的学校也能进入综合认定阶段。一大批不符合标准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后,“特色学校”的总数量增加、密度变大,导致部分地域形成核心密集区[24]。

坚持提高质量、抓标准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方向[25]。在“抓标准”上,我国2014年出台《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2018年出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指标体系》遴选的准入标准。尽管2018年的标准相较于2014年更加详细,增加了指标占比系数,但仍然存在内容不明确、材料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出现扎堆、配比不均衡等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地域、等级学校的保障条件相差较大,创建的统一标准无法满足各地学校的差异化发展;(2)检测标准设置的指标不够具体和明确,无法对申报的学校进行精准判断,如“近年”“场地设施、器械配备达到国家标准”等字眼,并未明确对具体的时间及标准进行限定和解释;(3)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的标准与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兼容,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协同办理工作。在“提质量”上,2017年颁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指标体系》的文件中提出要从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后备人才培养5个维度进行复核,但复核标准内容与创建申报特色学校的标准并无明显差异,实质上并未对已通过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提出更高要求,也就无法将那些后续“稳步不前”甚至水平倒退的“挂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移除,那么政府、教育局、体育局等部门拨款的专项资金就无法落实到亟需资金发展校园足球教育教学和竞赛工作的“特色学校”上,也就更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3.2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格局特征的优化通路

3.2.1 尊重自然与盘活资源,因地制宜规划足球场地及学校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形地势差异。因此,在发展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时首先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理念和技术解决因先天条件差异造成各省域之间特色学校数量和足球场地分布不均衡问题。在学校数量的地理分布上,运用空间分析中的最邻近指数结构分析法,以定量的科学计算方式优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空间分布距离,从而使得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分布更加均衡。在学校足球场地的地理分布上,突破因学校偏远、山地多、土地少等兴建足球场地的瓶颈,统筹考虑所属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分布、自然环境特点、现实条件和区域功能定位,盘活现有资源存量,因地制宜地利用城边散地、山地、房屋楼顶、公园绿地等空间资源,改造或建设新的足球场地,确保在满足需求的同时科学规划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空间布局。此外,还可与邻近发达城市建立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资源,共享体育场地资源和周边地理环境。

3.2.2 宏观调控与对口帮扶,缩短地域资源配置及发展差距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为了解决我国各省市体育(足球)发展水平和规模、地区和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保障东、中、西部地区的体育(足球)资源配置及经费投入公平,促进全国各省公共体育(足球)资源分配均衡及全面发展的政治手段及方式。

(1)应首先明晰政府、社会、学校在体育(足球)资源供给中的责任,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省份明显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非均衡现象,在符合相关规定的范围内给予相对落后地区公共体育、学校体育(校园足球)、竞技体育发展的政策扶持,如土地优惠、政策倾斜、减费减税、中西部扩投、专项资金补助、拉动社会力量等方式,激发欠发达省份公共体育(足球)资源的供给活力,在确保与其他省区市综合投入相当的前提下增加公共体育、学校体育(校园足球)设施资源的投入,稳步缩短公共体育(足球)设施资源差距,从而促进各省区市公共体育资源及投入的协同发展。

(2)政府应立足于宏观层面,通过资源配置及监管政策引导、制定调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健全法律体系及评价体系,发挥政府在体育(校园足球)均衡发展过程中宏观调控与治理的决定性作用,有效调整东部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过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过缓的区域性非均衡现象,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足球资源配置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格局的均衡分配与全面發展。针对优势领先的东部地区,应继续保持原有的政策支持并引导该地区与周边城市形成联动,根据周边足球发展环境及现实需求发挥其联动帮扶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国体育事业及足球事业的共同发展。在实践案例中,2019年12月广州市教育局先后在贵州省毕节市、黔南州都匀市开展校园足球帮扶培训班,帮助西部偏远地区解决教师、教练员培训难等问题。2022年10月上海崇明等8家爱心机构给予云南“临沧云县足球青苗公益项目”大力支持,不仅捐助足球场和器材设施,还助力培训当地的校园足球教练员,为东西部的足球帮扶合作建立纽带。这些公益项目在各省市教育局及体育局的主导下,协同社会足球组织机构为中国足球、社会足球、校园足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和表率,也为解决东西部地区校园足球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思路,即政府相关部门可从以下三点进行政策引导:1)提出对口帮扶理念,各级教育体育部门搭建东、中、西部地区帮扶合作框架,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专项对口帮扶+公益帮扶的模式;2)“帮”“扶”省区市教育及体育部门立足全局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协同各省区市教育体育部门及各级学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帮扶规划,确定帮扶内容、目标、重点及相关细则并成文发布,确保对口帮扶工作落实;3)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强调各省区市教育体育部门充分利用发达城市资源及其校园足球发展成果经验,引入优质师资、共享场地资源、借鉴发展模式、吸纳社会力量,开展专项师资培训以提升基层体育教师、足球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均衡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互学互鉴、互帮互助,向东部核心发达城市看齐。

3.2.3 多方投入与专项拨款,解决资金不均衡及不充分问题

2021年11月,财政部下发《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支持体育事业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将合计预算12.299亿元的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体育事业专项资金用于我国体育事业的资金。但具体到各省区市的资金不等且难以弥补欠发达地区足球发展的资金缺口。因此,建议各省区市(尤其是体育/足球发展资金欠缺地域)吸纳多方资金,合力解决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步调不一致”问题。(1)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校园足球事业发展的专项财政支持的倾斜力度,积极发挥财政的激励作用,建立辅助基金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额外的专项帮扶,以弥补部分落后地区的财政不足问题,助力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协同发展。(2)地方政府可以在考虑自身经济条件下有针对性给予项目应急资金支援,确保欠发达地区学校(尤其是发展弱势学校)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中断、不拖后。(3)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校园足球,引导地方企业、机构、社团、个人、社会群体自发成立体育项目专项发展公益金,将公益金用于填补本地学校体育项目(足球)发展基金,支持建设和维护体育活动场地与设施、体育(足球)赛事开展、培养后备人才等工作,群策群力解决我国落后地区和困难学校体育事业(足球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规模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推动群众体育(足球)、学校体育(校园足球)和竞技体育(足球)的协调发展。

3.2.4 充实三维文化与底蕴,推动城市足球文化建设及教育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城市足球文化是该地域在长期的足球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独特的、具有代表特征的思想、观念、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汇聚而成的足球文化便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与城市政治、经济并列的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组成了城市文化。由此,将足球文化划分为足球物质文化、足球制度文化、足球精神文化3个维度,逐一采取措施,解决国内各省市足球文化差异及不均衡问题。(1)夯实足球物质文化根基。相关部门系统规划省市足球场地、设施,完善现代化足球运动项目的配套设施,推行物化的足球视频影像制品、杂志、书籍、装备等,发展城市足球文化产业,突出地方特色,塑造城市足球文化形象,奠定城市足球文化底蕴。(2)规范足球制度文化。足球制度文化从政策规划、方案文件及管理入手,构建和完善竞技足球(职业足球)、校园足球、社会足球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行业规则、竞赛章程、项目规则及条例等,加强足球运动组织机构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落实各项制度与规划,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足球制度文化,以确保省区市、地方、校园的文化建设顺利实施。(3)塑造足球精神文化。一方面可以利用世界杯、奥运会、亚洲杯等国际大型赛事弘扬足球精神、倡导团队精神、传播足球文化,提升群众的足球文化意识,推动城市足球文化建设。如,通过人物传记形式记录和弘扬本土足球运动员(足球爱好者、足球小将等)的体育精神,通过邀请职业足球运动员、足球明星、足球专家开展足球文化交流活动等。另一方面打造独特的足球文化品牌,抓住自身角色的定位,设立城市足球文化节或组织举办社会足球及校际足球交流赛等活动,让群众身体力行地领悟足球运动中的精神文化,形成独有的城市品牌文化。此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地开展多渠道、全方位、全过程的足球文化教育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

3.2.5 优化流程与科学管理,促进示范学校帮扶及协同发展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管理是校园足球发展格局的关键。基于当前状况:(1)建议教育局及体育局等相关行政部门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均衡发力,考虑各省市地理、政策、经济、文化等因素,依据各省区市校园足球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针对性管理,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以及调控薄弱区域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总体数量及各学段的学校布局规模;(2)结合相关空间分析方法、大数据系统,优化原有的评选制度、遴选流程、考察形式,构建现代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考核机制及发展的动态分布信息平台,全面掌握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进展状况,为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3)在城市对口帮扶计划下,鼓励形成“帮”市为辅、“扶”市为主的帮扶小组,共同协商管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东部地区校园足球发达省区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周边扩散模式,形成东部带动中部、中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联动帮扶格局,促进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校园足球从2015年至2022年经历8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在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及均衡发展上仍存在问题。本研究借助Arc GIS,SPSS 等分析工具对2015—2021年全国32 769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特色学校”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因素、区位条件、人口数量、政策导向、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导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呈集聚型分布且具有“东密西疏”“南多西少”“中间多两端少”的不均衡特征。与此同时,从地理环境、政策背景、经济水平、足球文化、实践管理5个方面对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分布致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优化通路,以期为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葛新,曹磊.论我国校园足球育人本质的偏离与回归[J].体育文化导刊,2020 (7):105-110.

[2] 尤传豹,高亮.校园足球[J].体育学研究,2020,34(4):2.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EB/OL].(2015-08-11)[2022-02-18].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508/t20150811_199309.html.

[4] 关朝阳,韩奇峰.基于CNKI核心期刊(2010—2019年)的校园足球研究可视化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5):37-40.

[5] 洪泽洋,周明星.江西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布特征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3):64-65.

[6] 刘鸿滨.山东省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7] 周强,郭祖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布特征研究[J].江西科学,2016,34(4):555-560.

[8] 刘海元,冯爱民.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9,26(2):6-15.

[9] 杨献南,吴丽芳,李笋南.我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管理的基本问题与应对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5):40-48.

[10] 张碧昊,李卫东,胡洋,等.我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建设:现状审思与未来路径——基于全国55个县(区)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22,42(2):39-50.

[11]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61-262.

[12] 马历,龙花楼,张英男,等. 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地理学报,2018,73(12):2364-2377.

[13] 部义峰,来鲁振.我国校园足球政策的三维协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3):92-100.

[14] 李月.我国人口分布区域差异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1,12(2):42-44.

[15] 李卫东,刘艳明,李溯,等.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审视及优化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5):19-23.

[16] 王登峰.改革与融合: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成效与未来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7):1-7,18.

[17] 蔡向阳.全国校园足球发展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

[18] 袁田.新周期下我国校园足球发展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0):82-87.

[19] [JP4]新华网.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2018-03-13)[2022-02-18].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20] 曹大偉,曹连众.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本然要求、实然困境和应然举措[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1):118-124.

[21] 张泽君,程晖,张建华.我国优秀运动员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Arc-GIS视角[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1,37(4):79-84.

[22] 宋娜梅,梁潇,林用彬,等.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及认知差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2):30-37.

[23] 王沥慷.教育部将随机复查“校园足球特色校”以防学校造假[N].中国青年报,2016-05-30(8).

[24] 刘振卿,杨献南,慕勇清,等.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遴选的经验、问题与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4):9-13.

[25] 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18,38(4):3-7,21.

收稿日期:2022-11-27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编号:21TYYB07);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编号:2021KCSZKC32)。

作者简介:云 玲(1998- ),女,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足球教学与训练。

通讯作者:秋 鸣(1960- ),男,吉林延边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校园足球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新时期山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英国青少年速度与灵敏训练方法介绍与启示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沈阳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