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庄严彻法界 梵音流布遍大千

2023-07-13 02:52宋文敬
东方收藏 2023年5期

摘要:佛教造像在约两汉之际随佛教传入中国,随后很快就被吸收、融合于本土传统雕塑艺术之中,历经2000多年发展,形成具有汉文化特征的艺术风格,并在我国发展为汉藏两大系统。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承袭宋元,在雕塑风格、技术方法和铸造工艺等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早期佛教;造像汉化;明清佛造像;汉藏两系

一、佛教造像在古代中国的发展概况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汉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楚王刘英在徐州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浮屠祠,并组织信众进行首次佛事活动以祭祀浮屠,最早佛像可能于此时传入。永平十三年(70),汉明帝大兴“楚狱”,随楚王南迁的数千流放信徒将佛法传播到江淮地区。《后汉书》载,汉桓帝“设华盖以祠佛图、老子”。东汉末年,丹阳人筰融在彭城、下邳、广陵间大起浮屠祠,“以铜为人(佛像),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周回,可容三千余人,悉得读佛经”,此为我国寺庙内塑造佛像之始。据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考证,目前所见佛像最早实证见于汉式铜镜。另外,在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一文中,提及早期佛像有四川麻濠汉代崖墓佛像、四川柿子湾汉墓佛造像、彭山崖墓内陶座上雕刻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乘象投胎”画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造像等。上述一般被视为早期中国佛教艺术的表现,它们可能只是反映了汉代艺术中对于佛教因素的借用。佛教造像进入中土时,为方便传播或信徒为了某些目的需求,佛教造像呈现三种样式:早期佛教艺术、世俗艺术、汉化佛教艺术。大约在公元2至3世纪,随着佛教僧侣陆续来中土传法,先后形成洛阳和建业两个佛教中心,中国佛教造像由此滥觞。

佛教造像艺术在我国发展主要有汉藏两大系统,在此分别进行简要叙述:

1.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其在表现手法上借鉴印度犍陀罗、笈多等艺术风格,同时融合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趣,形成了鲜明的汉文化特色。与藏传佛像的丰富多变不同,汉传佛像在讲求写实主义的同时,追求内在的统一和完整,其形态、服饰等均有一定仪轨,标准化较强,形象汉化,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汉传佛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出汉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取向。

2.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其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藏传佛教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吸收了印度、西藏、蒙古和中原内地的多种地域和民族的信仰内容和神祇,这些又为藏传佛教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源泉。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藏传佛造像神系较多,主要有祖师、佛(密宗、显宗)、菩萨、佛母、罗汉、护法、财宝天王等。这些造像各有自己的宗教履历、宗教功用和象征其身份和宗教功用的艺术形象,彼此间既有联系又有一定差异,形成完整的藏传佛教造像系统。

二、淮安市博物馆馆藏的明清时期佛教造像

淮安市博物馆现收藏有10余尊(幅)佛教造像,它们身份各异、形态多变、艺术手法多样,所用材质也不尽相同,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貌。现从中撷取部分精品进行鉴赏。

明代鎏金弥勒佛(图1),通高38厘米,铜质,鎏金,一般文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弥勒佛的形象变化多样。布袋和尚是弥勒佛本土化的形象,其原型为五代时期后梁高僧,名契此,又号长汀子。布袋和尚待人宽容大度,乐观豁达,助人为乐,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身体肥胖腹大,随处安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闹市乞讨,将别人所送之物统统装进布袋中。他曾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布袋和尚勤奋好学、智慧超群,擅作偈语,常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哲理。因其具有各种神通且能应验,故被人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北宋元符元年(1098),宋哲宗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将弥勒佛塑像置于寺内,至此,天下寺院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此尊弥勒佛曲腿盘坐一薄毯上,长圆形头,面部丰满圆润,张口含笑,双眉长线形;鼻梁高挺,双耳垂肩;身披宽袍大袖,袒胸露乳,身形饱满,大腹便便;右膝曲起,左腿横置,双脚裸露;右手搭在膝盖上,手捻一串佛珠;左手攥着布袋,袋中装满东西,袋子口部有部分物什露出;袈裟随身体自然起伏,衣褶自然流畅,有“曹衣出水”之韵味。弥勒佛因其慈眉善目,以及慈悲为怀、乐观豁达的心态,被民间视为吉祥如意、祛除人间烦恼的象征。同时,弥勒佛手中布袋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也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财神。

明代十一面观音(图2),高14.5、宽6.5厘米,铜质,三级文物,其为藏传佛教造像。6至7世纪左右,密教流行,十一面观音作为观音的一种形象开始出现,现天津蓟县独乐寺、河南洛阳龙门、山西大同华严寺等处均供其像。

此尊观音像为站姿,头部微低,面容祥和平静,双手合十。从肩部分别伸出三只胳膊,手形不一,但左右相對应。华服贴身,衣纹流畅,璎珞满身。头部共有五层,下面三层分别塑三个面,上边一、二层各塑一只正面像。最上边饰一宝珠。此尊造像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明代绞釉陶弥勒佛(图3),高14、足长18、宽13厘米,陶质,三级文物。在北宋初期,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布袋弥勒佛是大肚弥勒的鼻祖,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汉传佛教寺院的标配佛像,也是外来佛教造像不断汉化和世俗化的代表之一。

此尊弥勒佛为陶胎,肉身裸露部位饰白釉,身披袈裟,上饰白、褐色相间绞釉。人物呈正面盘曲腿正面坐姿,头部肥圆,眉开眼笑,圆头鼻高挺,咧嘴大笑,两耳肥硕搭在肩上;袒胸露腹,大肚滚圆;左腿直曲,右腿盘腿横置,赤脚;左手垂搭左膝盖上,右边一装满物的布袋,右手攥着系袋子的绳子。整体造型丰满圆润、憨态可掬,体现出弥勒佛发展至明清时期愈加世俗化的艺术风格。

清代半圆座文殊菩萨像(图4),通高16.7、底半径4.5厘米,铜质,一般文物。此尊为藏传文殊菩萨像,站姿,立于半圆形正反覆莲瓣纹座上。身体呈“S”形,头部左倾,右前视,面带微笑,双手摆出说法印;头戴尖形华冠,两耳垂部位各坠一圆形饰物;身躯未着丝缕,璎珞上下缠绕。身体两侧各饰一株曲茎莲花。文殊菩萨又称妙吉祥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在佛教中,文殊菩萨被视为三世古佛、七佛之母,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在一佛二胁侍造像中,其居释迦佛的左侧,与释迦佛、普贤菩萨并称为“华严三圣”。

清代文殊菩萨像(图5),宽27、高40厘米,铜质,三级文物。文殊菩萨形象多变,常见的为五髻菩萨,五髻代表五种智慧。

此尊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足心朝天,座下正前方有一回首仰望小狮子;身体端直,头顶梳五髻;正面像,头微前颔,面露微笑,慈眉善目;身体右侧饰一宝剑,左手持一莲花,花上横置一本佛经;身着贴身纱衣,上下披挂璎珞;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显示为说法印。整尊造像造型严谨写实、比例适宜,较好地体现出文殊菩萨端严、宁静、祥和的形象特征。

清代白瓷观音像(图6),高17.8、底宽6.8厘米,白釉瓷质,三级文物。此尊观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头戴观音兜,面相丰满,头形似鹅蛋,微颔首,神态慈祥庄严;双手结禅定印于腹前,手心捧一圆宝珠;天衣覆于莲花宝座上。

近现代潘天寿《佛寿无量》(图7),纵80、横35厘米,纸本,二级文物。无量寿佛又称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智慧,寿命无限,是净土宗主佛之一,与释迦、药师并称为三尊。此图所绘形象前顶部秃顶,环绕浓发,深目高鼻,浓髯卷曲,大耳垂肩。身披袈裟,盘腿端坐蒲团上,右边放一匣经书,彰显着渊博学识。此图脱胎于贯休《罗汉图》,造型古拙,笔简意赅,形象呼之欲出。此畫是潘天寿于1945年端午节创作好之后赠送给徐伯璞的。

三、总结

中国的佛教造像是中印文化交流互鉴的艺术结晶。在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意向指导下塑造出来的佛、菩萨形象,以观音、弥勒为代表,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宗教的永恒魅力。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家的追求,是中国佛教造像不同于其他国家与地区佛教造像的根本原因。佛教造像在中国2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工匠和艺术家的吸收、消化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式佛教造像风格,使其更易在中国社会传播和发展。形态各异的佛教造像,其功能主要是作为佛教徒进行供奉和礼拜,因此,佛教造像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淮安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些明清时期佛教造像,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映了我国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出佛教信徒和创造者对佛国世界无限美好的想象和虔诚寄托,它们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彰显出佛造像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李亮亮.穿越时空的青铜光芒——青州市博物馆青铜佛教塑像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05):23-27.

[2]王剑著,北郊、淮安市博物馆编.释道金像:北堂藏中原造像集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3]王家鹏.藏传佛教金铜佛像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4]金申.金申讲古代佛像[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

[5]何志国.汉晋佛像综合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宋文敬(198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本科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文物研究、展览策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