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效应的初中班级管理探析

2023-07-14 08:28姚蓝
甘肃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班级管理策略

姚蓝

【摘要】心理效应是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基于心理效应优化初中班级管理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也能显著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教育效果。本文主要采用学情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乔治定律、晕轮效应、破窗效应、门槛效应、期望效应、给糖效应、霍桑效应等,论述心理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教育启示。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班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9—0059—04

班级管理是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基于心理效应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为此,班主任应当根据实际学情和班级管理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和心理特点,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合理渗透心理效应,激发学生自律意识和进取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笔者通过探析基于心理效应的初中班级管理策略,为广大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基于心理效应实施初中班级管理的意义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也就是说,教育要关注学生心灵,指向教育的根本——育人[1]。当前,班主任需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正确利用心理效应,因材施教,这对初中班级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个性差异比较明显,教师根据心理效应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合理方案实施班级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内容、提出的要求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水平特征,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如对待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的学生,班主任可基于霍桑效应,给学生提供宣泄负面情绪的出口,及时开导、鼓励学生,或是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文化活动,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学生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质效。初中班级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自觉遵守班级管理制度。基于心理效应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可以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如针对学生违反班级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可以基于破窗效应,刚柔有度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学生有深刻认识,促使良好班风的形成和班级管理质效的提升。

3.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班主任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班主任可以基于晕轮效应,正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不以分数论高低,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于心理效应实施初中班级管理的策略

1.基于乔治定律,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由美国管理学家小克劳德·乔治提出的乔治定律指出,有效进行适当的意見交流,对一个组织的气氛和生产能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提示我们,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也离不开有效沟通[1],实际上,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师生沟通的过程。所以,班主任需要注意沟通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比如学生甲的学习能力始终较强,但在上网课期间提交的课堂笔记不符合要求,此时班主任如果武断地下结论、直接批评学生,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学生叛逆。因此,为实现有效沟通,班主任应先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诚挚交流,构建师生之间信任、和谐的关系,促进学生乐学奋进。由此可见,沟通是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通过有效而积极的沟通,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基于乔治定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提高沟通的艺术性、有效性、积极性,可以更好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基于晕轮效应,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晕轮效应也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等,主要指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把晕轮效应代入初中班级管理,可以理解为班主任只看到学生的某一特质,然后从个别推及整体,认为学生都是如此,如认为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不行,较少重视这类学生。这样的晕轮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反映出教育不公平,容易消磨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2]。为此,班主任应该摒弃以点带面的主观偏见和绝对化倾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不用单一的成绩标准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客观接受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消除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

例如学生乙成绩不佳,任课教师都认为这名学生学习不刻苦,不思进取,以有色眼镜看待这名学生。但班主任长时间悉心观察乙的日常表现,发现其在美术、工艺制作等方面有很好的天赋,便给乙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乙带着自己的美工作品参与学校艺术品展览,让乙负责带领其他同学装饰班级艺术墙、设计黑板报等,并组织学优生帮扶乙学习。乙在教师的关注下,获得自信,逐步在各方面力争上游,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由此可知,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成绩方面,还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多渠道客观地认识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

3.基于破窗效应,刚柔并济处理学生的问题。破窗效应主要是指环境中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那么就可能诱使其他人效仿,甚至产生变本加厉的情况。结合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出现错误行为或不良表现,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制止,类似情况会越来越多,如1至2名学生上课小声说话,如果教师没有制止,那么就会有更多学生交头接耳影响课堂秩序。可以说,破窗效应会使班级管理陷入秩序混乱、纪律松散的局面。反之,若教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会逐步减少犯同类错误。

例如班内某生的桌椅下经常出现垃圾,该生很少自主打扫卫生,导致周围部分学生的卫生管理意识也受到影响,破窗效应初步显现。对此,班主任可以走到该生座位旁,主动把纸片和垃圾拾起、扔进垃圾桶,以身作则地带动学生共同进步,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了解到整洁的班级卫生环境靠大家共同维护。由此可以看出,结合破窗效应,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班级里的“第一次”,及时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表现,刚柔并济地处理和纠正问题,从细节抓起,引导学生明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3]。

4.基于门槛效应,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中,门槛效应启示班主任需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进步,在向学生设置目标要求时,若提出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实现难度较大的要求,学生第一反应便是畏难、抵触;若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低难度的目标要求逐步提升,学生在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从而逐步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持续提升。

例如某学生地理学科学习是弱项,且学生心思敏感,对此,班主任可以在考试后,及时与该生沟通,一起分析失分点和具体错因,细谈后续的地理学习方法,与该生共同制訂每周的地理学习计划及目标,学生完成每周目标后,班主任及时给予鼓励。此后,该生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较好,考出了理想的成绩,性格也开朗了许多。由此可知,利用门槛效应开展班级管理,班主任应综合考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实际发展水平,帮学生确定适宜的目标,再将目标拆解为一个个难度递增的小目标,在学生达到初级目标后,教师给予认可和表扬,再跟进提出高一级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坚持不懈地超越自我[4]。可以说,班主任利用门槛效应有效引导学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基于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外界对某人的看法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在初中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关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班主任给予学生关怀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如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鼓励的拍肩,都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例如某生学习成绩中等,较喜欢编程,编程能力较强,但近期该生学习态度略显消极。对此,班主任可以及时找该生谈心,可以向该生请教编程方面的知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愿意分享心中的困惑,即由于自己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编程学习,对学校课程学习过于放松,成绩下滑。当班主任了解到这一真实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保持谦虚品质,在学习中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切期望,便会消除消极心态,充满动力地学习。由此可见,基于期望效应实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期盼,从而激发内在潜能和积极心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5]。

6.基于给糖效应,实施递进式激励措施。给糖效应也称延迟满足效应,主要指采用递增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期待进行满足或奖励,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给糖效应可以解读为递进式激励,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一些好的行为表现需要教师给予肯定和激励,包括精神、物质奖励,教师如果逐步增加奖励,学生便会一直有“意外之喜”,这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会更加明显。

例如学生在校园竞赛活动中获得团体名次,班主任依据给糖效应实施激励措施,可先拿出学校发放的奖杯和奖状,告知学生竞赛前三名的班级才拥有这样的荣誉,组织学生把奖状和奖杯摆放好,激发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接下来,继续说:“鉴于同学们在竞赛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这周班会课,奖励大家到体育场自由放松!”学生瞬间欢呼起来。随后,班主任拿出预先购置的文具作为竞赛奖品分发给所有学生,告诉学生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些接二连三的奖励,就会形成给糖效应,从而更好地激励和鼓舞学生。由此可见,基于给糖效应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实施递进式激励措施,能更好地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7.基于霍桑效应,优化德育效果。霍桑效应也称被试效应、霍索恩效应,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受到格外关注,内心的不满得到宣泄时,所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在初中阶段,学生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成长中遇到的种种烦恼,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倾诉,经过发泄后所产生的愉悦心情有助于学生增强班级归属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基于霍桑效应实施初中班级管理,班主任可以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心语交流等,增强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热情,搭建学生发泄内心情感的平台,重视、疏导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唤醒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从而产生良好的霍桑效应,实现文化育人的班级管理目标[6]。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学习吐槽大会”“如何与父母正确‘吵架”等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可以匿名写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顺心的事,班主任选择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事情,让全班同学讨论,为学生们提供解压平台和解决方式,班主任也由此掌握了学生心理状态的“一手资料”,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学生逐渐学会倾听,懂得换位思考,逐渐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有效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激励学生旷达乐观、努力上进,为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学会做耐心的倾听者,听取学生的想法,做好记录,及时引导,通过换位思考等方法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减轻思想负担,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和成长。

总而言之,基于心理效应实施初中班级管理,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也能显著提高班级管理质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班主任应该结合乔治定律、晕轮效应、破窗效应、门槛效应、期望效应、给糖效应以及霍桑效应,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刚柔并济处理相关问题,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实施递进式激励措施,优化班级管理,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健全人格,从而为班级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孙媛.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边迎春.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的实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01):36-37.

[3]徐国治.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2022(11):178-180.

[4]刘锦升.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路径[J].读写算,2021(23):74-75.

[5]余一宁.浅析心理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9(03):207.

[6]张兆雄.初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策略[J].读写算,2021(25):75-76.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初中班级管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班级管理中应处处彰显公平性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