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互联网时代如何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023-07-14 12:32王群
中国新通信 2023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互联网

王群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体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借助手机移动端、电脑便可实现足不出户便可尽知天下事。对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和学习方式,很多知识性内容借助网络便可知晓,多元的社交媒体平台也为大学生的网络交际、学习提供了便利。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聚积了大量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思潮,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选择。由此可见,高校有必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正确认知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提高其判断力,防止被互联网不良思潮所影响。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关系疏离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建立或维护一段关系。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无需浪费太多的时间便可与陌生网友实现对话和交流,这种网络交往方式省去了现实交往关系的破冰阶段,更便捷。学生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各类游戏平台、网站平台上会结识不同省份、不同年龄段的网友,虽然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但虚拟的社交关系只能在线上平台实现,无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1]。在长期的虚拟关系维护中,大学生会沉迷于网络上短暂的、形式上的社会交往方式,从而忽视了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导致其交往能力下降,存在梳理现实人际关系的情况。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很容易影响其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的提升。

(二)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在网络空间中,人人都有“麦克风”,由于匿名性,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发表观点和意见,互联网成为很多人情绪宣泄的垃圾桶。大学生在长期的网络冲浪中,难免会被一些消极情绪和观点影响,从而被带入到消极情绪中。再加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很多热点事件真假难辨,大学生更容易在有心之人的情绪煽动下迷失自我、消沉意志。此外,网络世界无奇不有,很多物质欲望充斥了网络,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下,大学生容易陷入自卑、自我焦虑的情绪中,还有学生陷入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陷阱。总之,大学生在长期的网络冲浪中,容易被不良思潮影响,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沉迷网络、排斥社交

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多元的社交媒体平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更容易让学生对网络形成依赖,使其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网络信息浏览、网络游戏中,忽视了现实与家人、朋友的情感联系,一旦脱离了网络便变得无所适从、无所事事[2]。有些网络依赖严重的学生甚至会耽误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进程,一心扑在网络世界,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 丧失了对未来梦想努力的战斗力。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不仅会消沉意志,还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健康问题,出现排斥社交、否定自我、自我封闭的情况。由此可见,沉迷网络也是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重要性

(一)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价值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便产生了一些心理教育观念,如“无为而治”“吾日三省吾身”等道家或者儒家思想。从这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思考。但这些理论较为碎片化,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西方心理学体系清晰、理论丰富、结构完整,在西方心理学的影响下,我国心理教育内容主要以西方的心理健康理论为基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西方理论为依托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很多理论也无法在我国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应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论和典籍能够为本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知识,兼顾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弥补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侧重个人实现的不足。

(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资源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从传统文化典籍和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关于为人处事、自我调节、自我疏导、情绪转变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仍然适用于当下的社会环境[3]。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应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教授其自我调节、自我开导的经验技巧,使其提高内心承受能力,不断走向强大。

正如《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知了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实现理想,达到一定的人生高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佳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资源素材,从而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心理教育的人文内涵。

(三)为高校学生道德规范提供了引领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学生重要的不是理论学习能力,而是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强大的内心。道德品质高尚的大学生对网络事物的判断能力强,很难受到不良思潮和消极情绪的影响,更加坚定自我的选择,在面对冗杂的信息冲击时仍会保持理性思考[4]。传统文化包含着我国数千年来推崇的传统美德,在心理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充分发挥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精神和心理的塑造作用,使其深刻感知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提高自身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坚定其理想、信念,提高其内心健康程度,为将来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互联网时代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提炼传统文化内涵,编写本土教材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材都是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内容较为形式化,缺少对我国现实和网络环境的深度剖析,没有将理论、方法与大学生的现实心理狀况相结合,呈现出水土不服、实践性应用价值差的局限性。为了打造属于中国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将与个人提升、自我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相关内容纳入到教材中,让学生透过时间阻碍感受古人的智慧[5]。同时,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可借鉴理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指导性。虽然传统文化是主要的载体,高校也应将西方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纳入到教材中,实现中西思想文化的有机碰撞,为大学生提供多元的思考和自我调节视角。因此,高校应加大对教材的投入力度,借助线上、线下文化资源挖掘渠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教育的知识内容,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业发展规律设计本土化的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二)构建学生电子档案,做好准备工作

受到师资配置、专业设置、经费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形式化阶段,很少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指导,通常以大班课形式落实,很多学生在上课后表示收获较少、自己内心的心结仍然没有得到开解。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各大高校没有为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教育档案,缺乏对每位学生基本信息、性格品质、心理状况的了解,就开展统一性的心理教育,教育效果自然不会理想[6]。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高校有必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完成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摸底,并根据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开展分类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教育。电子档案的建立是心理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形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于课堂板书、课件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有待提升。在新技术冲击下,高校心理教育课堂应积极做出改变,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和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形式[7]。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可以借助大学生慕课(MOOC)、学习通、bilibili 等前卫的在线学习平台,丰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实现教材和网络学习资源的双向合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情绪调节、自我提升的经验和技巧。在教学形式方面,高校可以用VR、AR 等技术展现传统文化中心理教育案例,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趣味性的课件展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四)融合线下实践课程,营造良好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高校应积极组织线下实践课程,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欣欣向荣的良好学习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

比如,高校可以以每年5 月25 日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切入点,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核心主题和载体,策划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既可以是经典书籍分享活动,也可以是汉服走秀大赛、角色扮演类的情景剧活动以及经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潜移默化地借助优秀的道德理念、情绪调节、自我提升内容丰富学生的精神和内心,不断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帮助其走出思想和认知误区,为其解决现实难题提供更多视角和方法,避免其出现焦虑、抑郁、“网瘾”等消极心理,保障其在生活和學习中的良好心态[8]。

(五)注重传播平台建设,实现媒体融合

除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和宣传也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全覆盖,高校有必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全平台传播阵地,实现线上、线下宣传的融合。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等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平台,高校应借助上述平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心理观念。比如,高校应开设微博、微信、抖音等官方账号,定期传播内容丰富的心理教育图文或者视频,科普更多心理健康和自我情绪调节相关的知识内容,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引导其关注自身心理健康[9]。除了融合多个平台外,高校还应注重图文或视频质量的提升,借助先进的VR、AR 技术构建场景,简单、生动地讲述案例故事,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

(六)提供线上咨询服务,满足学生需求

相对于高中阶段,大学生虽然更为自由,但也具有一定的学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压力下没有进行正确的调节,导致自身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抑或是受到家庭、个人等其他因素影响,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鉴于面子或者自我认知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面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怯于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10]。为此,高校应积极打造线上咨询服务平台,使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完成心理咨询服务,使学生克服纠结和紧张情绪,投入到心理问题解决中。为了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作用,高校还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元素装饰线上平台,打造具有中国风元素的咨询平台风格,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和困境。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建立,也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了人们消极情绪的发泄口。大学生在长期的网络冲浪中容易被消极情绪裹挟,从而变得焦虑、抑郁,甚至有学生出现沉迷网络、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情况。高校有必要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和强大的内心,使其积极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难题。为此,高校可以从编写本土教材、构建学生电子档案、创新教育形式、融合线下实践课程、注重传播平台建设、提供线上咨询服务这六个方面出发,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升级,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互联网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