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阐释

2023-07-17 09:29杨沫江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3年3期
关键词:乡村浙江农民

杨沫江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山区,在山区农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山区发展,关于推动山区农民共同富裕曾提出“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伟力,对于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山区共同富裕;农民;浙江;乡村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3-0009-0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答好的一份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历史答卷。而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是实现全民共富的薄弱环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山区发展,时刻关切山区民众所盼所需,围绕促进山区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语言朴素但意蕴深刻、表述精炼但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比如,他当时提出的“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就具有极高的前瞻性、哲理性和指引性。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着力打造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全方位安全保障网,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自由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对新时代高质量推进山区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

来去自由”的提出及深邃思考

21世纪初,浙江在率先完成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快速推进,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与市民之间、不同地区农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如何推动改变相对落后地区农民的生活面貌,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长期基层工作实践中,习近平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厚植了对农民的真挚情感,累积了解决农民问题的丰富经验。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到地方调研,习近平关注最多、了解最深、解决最及时的始终是农民问题。2002年12月,习近平到金华市考察调研,强调要鼓励农民进城,推动农民非农化。他认为,将来会有更多农民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市。因此,城市要放开准入条件,方便农民进城,同时,千万不要急着收回农民在农村的土地,不要急着拆农民在农村的房子,要让进城的农民留有返乡的退路。他着重指出,要仔细研究引导农民进城的办法,“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习近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且深入的思考。2005年,他曾撰文指出,要从“农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老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等8个方面解决农民工问题,同时积极推行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倡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来去自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农民失去土地,如果在城镇待不住,就容易引发大问题。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要通过制度保障,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让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释了保持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重要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没出什么乱子,关键是农民在老家还有块地、有栋房,回去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实”,“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二、“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

来去自由”的理论内涵

“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和发展观。

(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当过农民,和农民一起干过活、吃过苦、流过汗,对农民的艰辛和不易感同身受,对改变农民的命运念兹在兹。“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充分彰显习近平始终站在保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让农民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可进可退、可来可去,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经常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三农”工作始终,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在推动山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把山区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激发他们发展山区、改变山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条件,也造成区域间不平衡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山区,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发展差距。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后,敏锐观察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充分彰显习近平站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推动山区农民跳出山区发展山区的发展思路。传统农业效益不高,山区农民要想增收,就必须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山区二三产业本身又不发达,无法为山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山区农民只能外出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二三产业就业实现增收,或者引导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山区开拓新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让山区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这样,山区农民既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解决了劳动力欠缺和投资等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体现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山区农民之所以长期难以发家致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山区农民几乎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从而在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发展路径上存在明显差距。“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充分彰显习近平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城市要为农民进城工作居住提供全面服务,让农民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市民,与城市居民实现感情融合、生活融和、思想融通;同时,还要带动城市经济要素走向农村,与农村的土地、资源、文化、劳动力实现融合,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山区农民具有“来去自由”的选择权。

(四)蕴含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探索目标。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作出了许多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充分彰显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愿景和对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憧憬。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共同富裕少了山区农民,那根本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基本社会保障,让山区农民时时事事瞻前顾后,那也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同富裕,如果社会布满鸿沟险壑,让山区农民每每进退失据,同样不是共同富裕。

三、“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

来去自由”的实践伟力

“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一重要论述以深刻的理论内涵对推进山区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届浙江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一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高质量推进山区共同富裕。

(一)构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产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现象,也是大势所趋。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推动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全面提升农民素养,同时完善制度设计,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历届浙江省委通过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等,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通过规范农民工劳动用工管理、维护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维护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权益、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等,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通过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农民工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序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等,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农民工民主政治权利、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等,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融入社会。以农民工重要流入地义乌市为例,义乌市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同时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不断推进公租房提档扩面,提升农民工住房保障水平。农民工群体逐渐被所在城市认可、接纳,过上了正常的市民生活,与城市居民实现人格平等、和谐共处、共生共荣。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他每年都召开“山海协作”工作现场会,不断完善“山海协作”的路径和方法。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中,既有工业项目合作,也有農业和服务业项目合作,合作领域在一二三产全面展开,推动山区农民向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劳务输出,同时促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转移辐射,探索出一条“山”与“海”双向互动、合作共赢、造血帮扶的山区共同富裕之路。历届浙江省委接续迭代升级“山海协作”工程,建设“山海协作产业园”,帮助山区形成特色产业体系,大幅增进农民收益。“山海协作”工程成效明显,各山区县(市、区)获得了项目、资金和人才,实现了快速发展。2015年,浙江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的绝对贫困现象,绝对贫困问题在浙江率先得到解决。通过“山海协作”形式,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还抱团发展“飞地经济”,实现异地开发、整体“消薄”。截至2021年底,浙江共建设“山海协作产业飞地”园区40余个,其中30余个“消薄飞地”带动山区26县2500多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大幅增收。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互促共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态势,为农民进退之间营造良好的条件。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2004年,在习近平主持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由此拉开了城乡协调发展大幕。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推动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打通城乡一体化关键环节。城乡一体化战略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整体发展新格局,使浙江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浙江率先开启由镇到城的体制改革,首创小城市培育试点。2015年,浙江创造性提出建设特色小镇,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2019年8月,苍南县龙港镇改镇建市(县级),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也显著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进入全民养老医保时代。2022年,浙江城乡收入比1.90,连续10年缩小。

(四)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的乡村基本单元。农村是农民世代生存的地方,是他们的根,更是他们的魂。把农村打造成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赚得到钱、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也是解决农民故土难离、城市工作难找,但又渴望美好生活两难处境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跑遍所有县(市、区),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在省域层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针对农村“脏、乱、散、差”的人居环境,2003年,习近平在全省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围绕如何克服传统农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2004年2月,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针对贫困人口致富工作,他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推动贫困人口摆脱贫苦。历届浙江省委连续开展三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推动浙江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浙江成为全国首个现代循环农业试点省、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首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样本;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山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扶贫工程。党的十九大以来,浙江省委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推动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高高效生态农业质量效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地处浙江西部的大山深处,人多地少,曾长期属于贫困村。下姜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要求,依托绿水青山的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级4A级景区村、广受欢迎的旅游打卡地,实现了从穷山村向“绿富美”的飞跃。

四、“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

来去自由”的现实启示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全方位、大幅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效显著,但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和农村面貌相对落后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农民农村。深刻領悟“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对于新时代高质量推进山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高水平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农民素养,增强农民“来去自由”的自主权。人民幸福是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体现。“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启示我们: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树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同富裕观,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共同富裕中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是要为农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增强个人本领,能够做到自如选择、自由流动;二是通过良性的制度安排、规则秩序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环境,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平台和空间;三是以满足人的多重需要为前提,使农民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断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各领域发展成就对农民的普遍关照,不断增加自主选择工作门类、提升生活品质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高能效推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乡村活力,丰富农民“来去自由”的择业面。长期以来,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顺畅,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突出表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启示我们: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城乡互通、工农互惠,特别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乡村全面发展,让乡村更有活力,可为农民就业增加更多选择,农民既可选择外出务工,也可选择在家乡就业。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保障服务力度,不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提升城市包容性,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同时,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二是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要素,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扩大土地的使用实效,为城市资本入村提供土壤,增强收益;三是大力推动城市资本、人才不断涌向农村,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等,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

(三)高标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织密农民“来去自由”的保障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普惠性民生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也有利于增强人的发展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启示我们:实现农民来去自由,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通过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等途径,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始终把农民就业致富作为头等大事,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和垄断,进一步加强劳动保护和就业服务,强化对农民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更好保障就业机会均等;二是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农民素质实现跨越式跃升。对于山区农民而言,教育是从根本性改变现状、实现人生跃升、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最佳路径,按照“两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政策,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属地化服务责任并强化问责,建立与人口流动挂钩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干预,保证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三是在医疗、养老、住房等重点领域不断缩小待遇差距。以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扩面对象,进一步完善灵活参保、异地参保等措施,将更多人纳入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从土地、集体资产等渠道获得收入的能力,助力农村居民年老后收入的提升,不断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力度,为长期稳定就业,但支付能力与商品房市场门槛差距较大的中低收入人群更好融入城市,提供可行路径。

(四)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山区综合实力,营造农民“来去自由”的舒适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中,农民工依然是一支重要力量。从农民进城务工动机分析,有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主动选择,也有因生活所迫以期扭转现有生活状态的被动之举。对于迫于生计而外出的农民,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留在居住地所在城镇就业,既能富家又能顾家。“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这句话启示我们:要不断加大山区发展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山区整体发展水平,让山区农民就近择业,人文相近、习俗相通,离土不离乡,既可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时间成本和空间距离,也可让农民在物质富裕同时精神同样富足。一是需要进一步补足山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继续推进水电路网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医院、养老等设施的建设和管护,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二是坚持深入推进发达地区对山区产业帮扶,推动发达地区通过投资合作、劳务协作、技术培训等市场化方式,带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先富带后富,增强山区经济活力,打造更多市场主体;三是依托山区特有地情,充分发挥山区自然环境良好、生态与人文资源丰富多样的环境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山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更舒适的就业岗位,更有归属感、乡土气、人情味的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山区农民的安全度、满意度、幸福度。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周紫檀)

猜你喜欢
乡村浙江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