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基于本土文化的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23-07-17 18:57赵玉林璇君
数字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本土文化校本课程

赵玉 林璇君

摘 要: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本土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用跨学科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热点。本研究以某中学“咏春运动的奥秘”课程为例,探索基于本土文化的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包括从本土文化提炼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目标、组织跨学科学习、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等。本研究将促进本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整合探索,也在跨学科教育的融合创新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培根铸魂;本土文化;跨学科学习;校本课程;咏春运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69(2023)03-0064-07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现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等方面协同并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新时代“以文化人”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營养和智慧,培根铸魂。本土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咏春拳于2021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结合时代发展拓展咏春文化内涵,从“学技”“学艺”上升到“以文化人”,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咏春拳发展注入新活力,是传承和弘扬咏春文化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以某中学“咏春运动的奥秘”校本课程为例,探索基于咏春本土文化的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促进学校教育与本土文化的有效融合,为跨学科教育的融合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二、从本土文化提炼跨学科校本课程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一)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瓶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本土文化因受众范围较小,传统的文化传播渠道受限,影响力受到影响。

咏春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起源于少林拳术,兴盛于广东并传扬于海内外,分为小念头、寻桥、标指3个拳路,是一种精简的近身格斗技术[3]。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后,以爱国主义为内涵的武术精神代代相传,培根铸魂让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价值观扎根于中华大地[4]。某中学从2014年开设咏春拳校本课程,教授学生咏春拳,对咏春拳的传承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咏春拳教学仍然停留在“学技”“学艺”的尝试阶段,而没有进一步挖掘咏春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和学科延展性,致使学生缺乏了解咏春文化的兴趣。如何扎根本土文化实现文化课程的转型,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跨学科的校本课程,让中华文化迸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学校化”实现本土文化活态传承

文化的传承必须具有远瞩性,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谋划。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遗产名录效应带动各级文化传承。静态保护是传统文化保护常用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我国采用了这种方式保护我国的传统武术,即利用摄像机等多媒体技术记录展演武术的过程或将拳法拳路绘制保存下来,但是这种方式实施后效果不佳,没有出现预料的“武术科研”传承效果。咏春拳是一门近身格斗的武术,涉及复杂的拳术和反应过程,它的传承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在不断地练习和对战中提升个人对拳法拳路的领会和应用能力,不能通过简单的口号或者生搬拳法来传承武术,所以活态传承是保护咏春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5]。

让传统的武术“活”起来,势必要走进日常生活,“以文化人”,营造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学校化”是本土文化扎根繁衍的重要途径。本土文化“学校化”指的是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依托校园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平台,设计本土文化课程,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和教学对象,确定对应的传承任务,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强制性[6]。学校是本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的培养器。在“学校化”中,咏春文化的传承要跳出咏春武术传统竞技思维的限制,建立咏春武术文化的生态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咏春时代精神和以民族文化为荣的传承者,借助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为咏春拳注入新的养料。本土文化的“学校化”将成为本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的关键纽带,对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7]。

(三)本土文化提炼“学校化”校本课程

关于本土文化的“学校化”,我国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STEAM教育被认为是培养硬技能的教育,而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认为,要把人文精神和艺术设计渗透其中,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软硬兼具的真实力[8]。首新等人[9]提出基于文化—历史活动观的小学生项目式STEAM学习模式,强调活动和中介工具在学习系统中的作用,主张促进学科融合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詹泽慧等人[10]提出面向文化传承的C-STEAM教育6C模式,以佛山粤剧文化为基础,融入本土文化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项目活动,增强学生对粤剧文化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张峰等人[11]基于蜀锦非遗文化的传承,设计了艺术、工程、科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的蜀锦STEAM课程,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和蜀锦制作工艺。彭怀松[12]借助PBL教学方式,创新景德镇陶瓷文化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梁健霞等人[13]将醒狮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设计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跨学科校本课程,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的传承。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契合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以文化人,跨学科对话本土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学生既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够学习现代化的科学知识,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和理念为传统文化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基于本土文化,设计“跨学科校本课程”,拓展文化内涵,让本土文化走入课堂,变得“接地气”,是新时代本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本土文化课程转型的重要方式。

本研究以“咏春运动的奥秘”校本课程为例,将学习咏春文化、打咏春拳等融入跨学科实践活动中,通过生物、物理、信息科技、艺术多学科的探究活动,把传统咏春文化内涵从多角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咏春文化的历史,以传承咏春拳技能文化与武术精神为荣,树立正确的武德观念,修养身心,强化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可和保护意识,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咏春本土文化和科学、技术、艺术等学科的联动中,打破了知识壁垒,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知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学科知识科普的“双赢”。

三、“咏春运动的奥秘”跨学科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咏春文化富有浑厚的历史内蕴,镌刻着爱国主义精神。咏春本土文化要走进校园,就要深挖咏春的历史文化价值,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赋予咏春拳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咏春运动的奥秘”校本课程基于咏春本土文化,结合某中學的信息科技、生物、物理学进行扩展延伸,用富有现代特色的学科语言去表达、展示出“咏春”这一传统武术运动,以“咏春文化的学科对话”这一暗线主题贯穿整个课程,开展“设计一个智能机械臂来展现咏春拳的经典招式”项目式学习,如图1所示。该课程包括项目导入、项目学习、项目实施探究、项目拓展和项目评估共5个教学主题单元。

项目导入阶段计划1课时,以“咏春文化”为主题,带领学生学习咏春文化起源历史,学生以“身边的咏春”为主题,通过表演、汇报等形式展现咏春文化。项目学习阶段计划2课时,包括“咏生奥秘”“物换咏移”两个主题。“咏生奥秘”结合生物学原理阐述咏春拳的运动学原理,从咏春拳“左擒右推手”招式入手,利用鸡翅解剖探究运动的生物学原理。“物换咏移”通过物理学原理解析咏春拳运动制敌原理,从咏春拳迅速出手制敌的特点出发,探究人体运动的各种杠杆原理。项目实施探究阶段计划6课时,以“骨型设计”为主题,让学生设计一个智能机械臂来展现咏春拳的经典招式。项目拓展阶段计划2课时,以“未来咏春”为主题,对学生设计的展现咏春拳经典招式的智能机械臂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及评价再设计,扩展了解前沿技术,构建未来咏春蓝图。项目评估阶段计划3课时。整个课程借助生物、物理、信息科技等多学科语言对话传统咏春文化,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使学生通过多学科、多方式学习咏春文化。

四、“咏春运动的奥秘”跨学科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如表1所示,本课程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对应的学科教学中,通过对人体运动原理的实践探索,从生物实验观察体验中提出问题,并在项目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用工程设计方法开展研究与解决问题,在原型的迭代修改中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设计符合实际的骨骼模型。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验操作实践,形成实践操作中的学习意识与成果提炼。通过咏春文化学习、打咏春拳等活动,体会咏春文化历史,传承咏春拳技能文化与武术精神,树立正确的武德观念,修养学生身心,强化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可与爱护意识,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项目。

五、“咏春运动的奥秘”跨学科课程项目学习的组织实施

“咏春运动的奥秘”跨学科课程项目从咏春本土文化导入,传承传统文化,从咏春运动探讨人体运动的机理,融入生物、物理跨学科理念,借助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让咏春拳以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传统咏春拳在新时代中“活”起来。课程在实验学校以校本特色课程的形式开展,上课教师包含了生物、物理等多学科教师,以跨学科项目的形式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跨学科实现咏春“深度”和“广度”传播

咏春拳的活动过程涉及复杂的人体运动,在学生初中学段也开展了关于人体运动原理的探究。借助项目思考问题:怎么样出掌才能够有效制敌?将生物、物理学科知识和咏春运动相结合,通过参与生物实验和物理探究,利用鸡翅观察骨骼结构与运动的关系,了解骨骼、肌肉、关节的协调配合,从而理解咏春拳的运动过程,纵向挖掘咏春的学科深度内涵。借助三维动画,学习人体运动中的杠杆原理及其应用。在生物和物理学科的融合体验中,让学生从不同学科对咏春拳进行再挖掘,引导学生关注人体运动机理,树立健康运动的意识,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健康运动项目。

传统咏春拳学习停留在“学技”“学艺”的学习方面,受限于此,大多数学生对咏春拳的认识停留为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本课程将咏春拳原理知识融入多个学科中,与初中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借助不同的项目情境问题,使得咏春拳的原理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学生科技探究实践的问题,延伸咏春的学科内涵,实现“深度”挖掘。本课程通过实验、三维动画等多种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浸润感,真正实现了咏春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传播。

(二)多技术项目辅助创新“咏春拳”

大多数学生认为咏春拳只能由“人”来打,现代化科技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传统武术行动更多的发展契机。以“如何让机器来打出咏春拳”为项目情境,让学生思考各个器官部位怎么配合打出咏春拳的。通过设计一个骨骼模型来展现咏春拳的经典招式,宣传咏春运动。从骨骼模型的项目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和工程设计的知识,科学设计骨骼模型,再转变成可“打咏春”的机械臂,让咏春拳以另一种形式“动”起来。

利用多技术的项目设计,让学生从科学的骨骼模型设计到机械臂的技术运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打”出不一样的咏春拳,将原理知识变成可以操作实现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理念在作品中的传达,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文化传播方式。借助会打咏春拳的机械臂的设计,颠覆本土文化传统思维,让学生逆向思考与创新,真正实现本土文化的各种新形态,在传承思维和传承形式上实现创新。

(三)未来咏春丰富时代内涵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发展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结合本土特色,取其精华,沉淀自身时代特色,是本土文化站稳脚跟的重要因素,所以本土文化的发展要具有远见性。以2022年北京冬奥运动会中“AI+太极”推广为蓝本,越来越多的本土文化正在借助科学技术走向世界舞台,发展出自身的科技与未来特色,实现本土文化的创新推广必然是传承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本课程中,学生上网查找智能运动设备,了解前沿的智能技术,学习高效健康运动。教师提出项目拓展问题:如何应用未来的技术发展咏春运动?给予学生思考咏春运动不同发展形态的问题,将文化传承问题抛给传承者,同时也是启迪传承者思考本土文化如何动态发展。

引导学生为咏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出了智能化的未来运动技术,咏春运动的发展不应当局限于静态的模式,而是需要结合时代技术的发展,打破传统思维,为咏春拳的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

六、“咏春运动的奥秘”跨学科课程评价

项目评价贯穿了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课程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见下页),针对学生规划设计、技术制作、资源与时间管理、团队合作、成果展示等能力发展,分成项目主题知识基础测验、项目过程性评价、项目任务性评价、自我反思评价,前期进行知识调查如图3所示,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基础知识水平。在项目开展中,利用各类实验记录表(见下页图4)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获取学生在STEAM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兴趣、参与度和规划解决问题的资料。针对项目过程中的任务,进行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见下页表1),多维度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效果和作品成绩。最后,通过课程自我总结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和相关的问题改进情况。

七、结语

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沉淀的过程,不同的方式也在探索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文化火花。本研究通过“咏春运动的奥秘”跨学科课程的组织实施,使学生对咏春文化有了深入了解,能够设计基于人体生物力学标准的机械臂,能够编程实现机械臂的运动,对咏春拳更加热爱,这对于咏春文化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项目开展设计骨骼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想法也很多,有几名学生还以本课程为基础申报了研究课题,研究咏春拳拳路的不同形态,科普咏春拳的经典招式运动,并拍摄了咏春拳的宣传科普视频,做成了咏春文化宣传片。这些成果都是文化传承中不一样的火花,引导传承者突破传统的思维,从不同的方面挖掘本土文化,借助不同媒介展示本土文化特色,未来必将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为本土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咏春运动的奥秘”作为一个基于本土文化传播的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从咏春拳的文化传承引入,引导学生在多学科的情境中开展项目设计,并通过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活动过程来获得知识和能力,对一线教师结合学校实际设计融合本土文化的校本跨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6)[2022-07-15].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2-07-1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李吉远.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58-65.

[4]隋国增.咏春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86-88.

[5]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4):85-88,93.

[6]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2):1-6.

[7]孙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以舞龙、龙舟和风筝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18-23.

[8]吴向东,陈丽敏,蒋小平,等.从硬技能到软硬兼具的真实力:我们为什么要做A-STEM[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7):8-10.

[9]首新,胡卫平,王碧梅,等.基于文化—历史活动观的小学生项目式STEM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2):33-41.

[10]詹泽慧,李克东,林芷华,等.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6C模式与实践案例[J].現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2):29-38,47.

[11]张峰,储蕾芳.基于中国传统非遗“蜀锦”的STEAM项目设计与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9(3):63-66.

[12]彭怀松.景德镇陶瓷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实验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2,37(2):127-131.

[13]梁健霞,丁艳安.“多彩醒狮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白坭第二小学steam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4):166-167.

(责任编辑 孙兴丽)

Nurturing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Nati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Based on Local Culture

— Taking the“Mystery of Wing Chun”Course as an Example

ZhaoYu, Lin Xuanjun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665;

2. Guicheng Street Yingyue Middle School, Nanhai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China 528231)

Abstract: The course materials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nurturing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nation, enlightening and enhancing wisdom. As a kind of regional culture, local culture has a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 Cultivating studentscore literacy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ner is a hot topic in the current refor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aking the“Mystery of Wing Chun”course in a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terdisciplinar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based on local culture, including refining curriculum contents from local culture, design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 organizing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evaluating learning effects, etc.. This research will not on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school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on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Key words: Nurture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nation; Local cultur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ng Chun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本土文化校本课程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