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07-17 00:56周珞晶胡梅吕云霄孙雅
大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术活动学术报告学术交流

周珞晶,胡梅,吕云霄,孙雅

(国防科技大学a.空天科学学院;b.智能科学学院;c.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73)

研究生是一支朝气蓬勃、思维敏捷、锐意进取的重要的科研生力军。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研究生所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尽快让其进入研究课题并开展深入的创新性研究,一直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和导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十多年来,研究生管理者和导师们也在不断探索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搭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8]。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型高校中是整个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研究型大学不可缺少的软环境之一,因此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与个体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9-13]。近年来,各地高校更加重视鼓励研究生通过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近年来,学术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专题讲座、集中研讨和学术报告统筹安排[14],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的中西方差别越来越小[15],相关的学会组织也积极创建学术交流活动优质品牌,以此扩大学术交流的影响力、引领学科发展[16-17],不同高校基于自身特色深入探索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交流的机制构建和能力提升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18-20]。

2020 年以来,传统面对面交流的学术活动组织越来越受限,如何保障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国防科技大学经过分析研判,针对军事智能领域研究生学术交流存在的问题,统一谋划了“学院系所/学科教研室/课题组”三级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主题,尝试通过线上、线下和混合式多种模式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针对具体问题,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研讨与交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交流组织模式方案,真正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搭建无障碍的交流平台。

一、线上、线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研究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交流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学术交流模式,大致分为两种情形:报告人在线上,听众在线下同一会场或多个分会场,可以部分实现听众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报告人在线下,部分听众在线下,部分听众在线上,可以实现不同地域的听众覆盖,可以实现报告人和部分听众的面对面交流。这两种情形都需要借助互联网,在腾讯会议、钉钉、雨课堂等网上平台组织开展。

传统的线下研究生学术交流组织模式适用于系所或教研室人数相对较少的情况,适合每周或隔周组织开展,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小。但是近两年邀请国外甚至省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困难重重,因此组织线上学术报告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此外,军事智能领域需要人工智能与传统军事技术的交叉融合,可能在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规划中要同时邀请智能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军事技术理论方面的专家,要举办一场传统的线下学术活动更不现实,因此线上交流模式就能很好地解决专家跨地域的问题。而对于学院层面的大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传统线下或一般线上的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是一个很合适的选择,邀请的报告主讲人在线上不受地域限制,以教研室为单位的研究生们可以线下集中,既可以与报告专家线上互动交流,又可以在线下实时讨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会议效率。

针对具体的学术交流主题,以研究生为中心,如果是外请专家,建议设计大型学术报告,以到更广的受众面;如果是老师做报告,一般是前沿探索综述性的,建议设计成中型学术研讨,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更多地和教师及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如果是针对研究生开题、答辩、学术论文发表前的汇报,建议设计成小型学术沙龙,组织科研方向贴近的师生参与并进行汇报,最终敲定报告涉及的具体细节。可以通过尝试线上、线下和混合式不同的模式进行精心组织和实施。但是每一种模式都是有其优缺点,下表给出了线上、线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的比较分析。

表1 线上、线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比较

表2 三个课题组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统计表

二、线上、线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实践

2021 年至2022 年初,学院围绕军事智能相关研究问题,组织开展了28 场学术交流活动,统计发现,线上学术交流活动8 场、线下学术交流活动15 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交流活动5 场。研究生作为报告人的学术活动0 次,研究生作为聆听者和研讨参与者的学术活动28 次,占比100%;其中本学院老师做报告2次,占比7.14%;外请专家做报告26 次,占比92.86%,外请专家有知名院士1 名,来自地方著名高校和国防单位的资深专家多名,极大扩展了学术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全院教师和研究生受益匪浅。可以看出,学院层面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多是大型学术报告和中型学术研讨,受众面除了研究生还包括相关年轻教师,组织模式灵活,近一半尝试了线上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组织模式。

再从学院控制学科、机械学科和仪器学科各挑选一个课题组对2021 年全年的学术活动进行了调研。控制学科某课题组组织学术交流活动15 场,均为线下学术活动,其中博士生做学术报告4 次,硕士生做学术报告11 次。机械学科某课题组组织学术交流活动10 场,其中线上学术活动7 场、线下学术活动1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交流活动2 场,博士生做学术报告2 次,硕士生做学术报告3 次,课题组老师做学术报告5 次。仪器学科某课题组组织学术交流活动33 场,其中线上学术活动2 场、线下学术活动27 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活动4 场,博士生做学术报告4次,硕士生做学术报告21 次,课题组老师做学术报告5 次,外请专家做学术报告3 次。

通过分析三个课题组全年组织的58 次学术活动,研究生作为报告人的学术活动45 次,占比77.59%;研究生作为聆听者和研讨参与者的学术活动13 次,占比22.41%;其中课题组老师做报告10 次,占比17.24%;外请专家做报告3 次,占比5.17%;线上学术活动9 次,占比15.52%,线下学术活动43 次,占比74.14%,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活动6 次,占比10.34%。

2022 年初,本研究面向所在学院的研究生发放了电子调查问卷:“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问卷调查(腾讯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5 份。从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模式、参会人数、收获比较、参加频次和所属学科等方面设计了8 个问题。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可知,研究生目前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模式中线上、线下和混合式三种形式数量相当,其中参加的线上学术交流以大型学术报告为主,线下学术交流则是小型学术沙龙、中型学术研讨和大型学术报告三足鼎立,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交流则占比有所降低。对比不同的学术交流模式,研究生普遍认为线下学术交流能带来更大收获,其次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交流,收获最小的是线上学术交流。但是对于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交流活动的优势,研究生一致认为这两种组织模式能够解决跨地域、跨学科和跨层次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生平均每学期参加的学术活动大部分在5 次以下,小部分在5—10 次,10 次以上的更少。在105 份有效问卷中,参与调查的控制学科研究生56 人,机械学科研究生33 人,仪器学科和其他(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生16 人,基本符合学院控制、机械和仪器研究生规模3:2:1,也从侧面反映了问卷调查在三个学科的覆盖面是一致的。

三、思考与建议

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可以灵活调整和组织,因此一直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线上、线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学术交流组织模式设想为跨地域、跨学科和跨层次研究生学术交流组织创造了无限可能。军事智能领域更需要多样化军事需求和任务来牵引带动智能科技发展,因此在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规划中可能会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专家和学者同时参加交流研讨,甚至还会邀请各用户单位的一线装备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在一场学术活动中除了本校的研究生和导师外,还可能有院士级别的专家,有用户单位的技术人员,他们可能是参加工作不久的本科生或技术士官,这种跨层次的学术交流需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可以满足,从而真正实现研究生无障碍的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并在每次的组织实践中进行总结,通过总结才能及时反馈学术活动组织的效果,针对研究生反映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导后续的军事智能领域研究生学术交流组织模式能够进一步研究探索和持续改进。

通过一年的实践摸索,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和混合式学术交流组织程序规范,建议如下:

1.研究生学术活动需要做好顶层规划,加强学术交流经费的支持,即学院层面通过组织学院领导,军事智能领域专家,控制、机械和仪器各学科专家,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年轻的研究生责任导师等学科学术优秀代表开展圆桌讨论,结合学院军事智能领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初步遴选学院每学年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主题,再根据主题外请专家,灵活实施线上、线上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交流组织模式。

2.制定关于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完善制度规范和细化指标,即根据学校《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试行)》和《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试行)》等培养要求,制定军事智能领域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制度规范,研究生每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时,必须填写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登记表》并归档,在毕业时汇总到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统计表》作为培养环节的学分认定证明,并建立鼓励奖的制度,在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3.以研究生为中心,使其在大型学术报告中吸收前沿知识,在中型学术研讨中碰撞思维火花,在小型学术沙龙中输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因此在“学院系所/学科教研室/课题组”三级研究生学术交流架构中,教研室和课题组的学术交流是每周或每两周常态化进行的活动,以教研室、研究室的课题组为主,针对本专业方向及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开展学术讨论,以老带新、以点带面,使每个参加人对研讨的问题都能提出各自见解,充分交流探讨之后,才能获得更大收获。因此,学院研究生教务可以通过建立基层单位学术活动考核指标,内外齐发力,营造出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

猜你喜欢
学术活动学术报告学术交流
第一届/第二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优秀学术报告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周激流教授作“新一代信息技术漫谈”学术报告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学术活动
把握宏观视角,突破关键技术一大会学术报告概要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优秀校友肖敦辉博士回母校作学术报告
我校近期重要演出、学术活动剪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