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生“社恐”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3-07-17 00:53周佳宁
大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恐恐惧症恐惧

周佳宁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1]。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对社交人际接触有强烈恐惧感,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伴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有刻意回避行为;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2]。当今世界是人们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日益扩大。而“社恐”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大心理问题。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社恐”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广大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介入能够对大学生社会恐惧症的有效引导与治疗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问题及意义

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在现如今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是否存在“社恐”的情况?大学生对自己的“社恐”程度如何评判?这种群体性的社交恐惧症状反映出当今社会怎样的特征与趋势?通过了解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现状,同时也可以为预防和改善这一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现状并从其教育及成长环境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社交恐惧症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并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协调发展。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范围

本研究采用自填式问卷中的网络问卷法,采用自编《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现状调查问卷》,针对北京、山东、广东等多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收集和整理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760 份问卷,收回问卷759 份,有效回收率99%。样本中男生比例为58.1%,女生比例为41.4%,男女比例相当;样本涉及艺术、医学、体育等多个专业,涵盖大一、大二等多个年级,确保了样本的全面性与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完成了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后,通过整理所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将所得信息按照内容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析。

1.被调查者的“社恐”现状

(1)问题:“课堂发言/自我介绍时是否会紧张?”

在问及“课堂发言/自我介绍时是否会紧张”这一问题时,71.18%的大学生选择了“是”,仅28.8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紧张。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一些常见的人际交往情境下,如课堂展示、自我介绍时,普遍表现出一种较为紧张的状态。

(2)问题:“如果请你对自己的社恐程度进行打分,你认为你在哪个区域?”

从图1 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交恐惧程度属于中度“社恐”,而只有少数人认为自己不存在社交恐惧或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图1 “如果请你对自己的‘社恐’程度进行打分,你认为你在哪个区域?”调研结果

2.成因分析

问题:“你认为大学生‘社恐’的形成原因是?”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社恐”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内在的性格因素或个人经历,而只有少数人认为这一问题来源于外在的家庭环境或个人的逃避心理。

图2 “你认为大学生‘社恐’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调研结果

3.解决方案

(1)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预防‘社恐’?”

通过图3 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关于“社恐”问题的预防,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重视社会对人际交往和性格塑造产生的作用,而不仅仅只看重成绩。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其树立健全的人格与开朗的性格,同时学校可以增设人际交往课程,培养相关能力。

图3 “你认为应该如何预防‘社恐’?”调研结果

(2)问题:“如果你作为一个严重的‘社恐’患者,你希望?”问题:“关于大学生‘社恐’问题,你认为人们应该?”

(3)问题:“关于大学生‘社恐’问题,你认为人们应该?”

通过图4、图5 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对“社恐”患者来说,希望人们从内心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在面对“社恐”问题时,人们应更重视患者的感受,给他们留出适应的空间,尝试接纳他们,而不是逼迫其进行社交。

图4 “如果你作为一个严重的‘社恐’患者,你希望?”调研结果

图5 “关于大学生‘社恐’问题,你认为人们应该?”调研结果

三、成因分析

“社恐”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问题,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通过调查发现,“社恐”既有家庭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也有性格等内在因素影响。

(一)性格因素

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性格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主要原因。比起外部环境的影响,受访者往往认为内在心理与性格更是造成社交上的障碍。在这一方面,国外学者布里·格雷戈里等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即自信心越强,社会焦虑程度越低;反之,自信程度越低,社会焦虑程度越高[3]。本研究认为,受访者的性格因素对其社交心理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天性内向、腼腆的同学,当其面对陌生的环境与人时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的焦虑与恐惧心理,从而影响其社会交往活动。而天性外向、开朗的同学,在面对新环境与新同学时,其社交恐惧程度则相对较低,在社交活动中表现正常并能较快适应新环境。

(二)个人经历

调查发现,遭受过一定程度校园暴力的学生,其面对新环境时社交恐惧程度较高。由此能够看出,个人的负面经历对其社交表现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校园霸凌、言语暴力会造成其心灵上的创伤,导致其在面对相似的社交情境或完全陌生的环境时,出于条件反射和趋利避害的心理,其会本能地回避一切可能使自身受到伤害的行为,逐渐恐惧社交,社交焦虑程度也不断加深。同时,通过调查发现,从中小学时期以来一直从事班干部与学生工作的大学生社交恐惧程度往往较低。由此可见,正面的社交经历会对人的社交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三)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也是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成因之一。在幸福、小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时往往表现得更加自信,社交能力更强。而在不完整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较为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程度也随之加深。

除此之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的家长会对孩子的交友进行干涉、提出要求,因此考虑到家长的要求,一些大学生更加谨慎地进行交友,而不敢主动地、广泛地认识各种性格的朋友,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

四、对策与总结

大学阶段是“社恐”的高发阶段,如不能得到及时引导与调节,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及发展。本次研究认为可通过开设专门的学校课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对策来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社恐”问题。

(一)开设专门的学校课程

在学校教育方面,大多数受访者强调,学校应该增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性格的塑造,而不是仅仅重视成绩。因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德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一方面,学校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内在修养胜过外在财富,改正部分大学生“攀富”虚荣心理以及由于家庭条件较差产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交友观[4]。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平等、包容的观念,从而减少校园霸凌、歧视、容貌羞辱等,避免对特定人群造成心理创伤而导致其对社交产生恐惧心理。

(二)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

从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恐”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广大家长应该为子女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方面,家长应鼓励孩子主动进行社交,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社交礼仪与风貌。同时,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应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法,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秀之处,而不是一味否定、批判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克服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对已经患有严重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应该开设相关心理辅导机构,深入了解导致其存在社交障碍的原因。对“社恐”患者的心理治疗主要分为两种,即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对患者内心对某种事物的错误认知和行为进行纠正和改变,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系列治疗方法的统称[5]。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引导患者回想或暴露于引起恐慌或焦虑的环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恐惧,经过多次反复,最终使患者对恐惧对象的敏感程度逐渐降低,直至完全消失[2]。多种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均有着良好的效果。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社会大环境应该多一些包容,不应该对“社恐”人群抱有偏见。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改善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理解社交恐惧症。同时,应增强对“社恐”问题的积极引导,强调“社恐”问题的严重性,从源头预防社恐的产生,树立重视全面发展与健全人格塑造的良好社会风气,批判“他人即地狱”的错误文化观念,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只有通过认识更多的人,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不与社会相脱离,并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成因并寻求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与综合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猜你喜欢
社恐恐惧症恐惧
我,社恐……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