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现实要求与实现路径

2023-07-17 00:53王小荣石国强赵自刚
大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思政

王小荣,石国强,赵自刚*

(河北北方学院a.基础医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b.基础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讲话中的“九个必须”之一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渗透到高校育人全过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使命[1],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就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3]、思想政治教育[4]、思政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实践[5-6],但对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育人全过程的意义与路径关注不多。为此,本研究对接“两个结合”与新时代教育理念,面向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重点阐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现实要求与实现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课程思政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长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是千百年来民族成长的见证印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覆盖价值理念、道德品质、文化自信,都可成为当代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课程思政价值理念

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史,诸多思想理念与思政课程要求高度一致,比如“修之于国,其德乃丰”的爱国理念、“精于勤、荒于嬉”的敬业理念、“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理念、“有容德乃大”的友善理念,还有以民为本、追求大同,仁者爱人、诚即天道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样,现代思政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箴言,比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也都是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凝练。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课程思政中关于价值理念的内涵,课程思政需要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当代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课程思政道德品质

一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个人道德品质置于崇高地位,所谓“君子”“仁人”都是中国古代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认为道德品质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应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讲究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等,并为学生指明“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步骤。相比之下,当代教育过于重视学生专业特长,反而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列为选修课,其地位远不如专业课程。所以,课程思政需要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内容,让学生重新意识到道德品质是个人发展的根基,加强对学生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基本道德的培养,使其明白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行业,都要在具备职业道德的前提下,逐步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绽放精彩人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课程思政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经千百余年,跨越了中华民族的顶峰时期,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纵观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始终坚持着文化自信,比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兼爱、非攻”都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在坚持自身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愿意与世界各个国家开展平等的文化交流。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迁,域外文化不断流入我国,部分学生群体开始出现“崇洋媚外”的行为,被域外文化蒙蔽了双眼,置中国千百年文化于不顾。对此,课程思政应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输出给学生,让学生重拾文化自信,既要拥有“和而不同”的胸怀,还需要了解东西文化各有所长,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观,肩负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任务。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现实要求

2016 年,教育部就在教育系统如何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在“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块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指出具体实施方案。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道德理念的深厚积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延续文化基因,展现文化魅力,融入“三全育人”工作全过程,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是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意见》明确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宝库,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汲取营养和智慧,萃取思想精华,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是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育人效果的重要抓手。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路径

要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过程,必须从课程育人各环节入手,从影响课程育人各环节的多种因素着手,有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本研究以教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五个维度为切入点,简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路径,以期发挥其重要的育人价值。

(一)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是育人的关键。因此,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从教师维度来看,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必须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引领教师深刻领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转变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积极做好教学改革与创新。二是要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实践研究。积极引领教师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元素的基础上,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点,并做到二者的深度融合,增强教学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逐步应用到课程育人全过程。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确定,教师将处于辅助教学地位,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是选择积极配合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

(二)发挥课程体系的基础作用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体现高校办学定位、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的目标,必须针对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专业性不突出、着力点分散、实践性不强等诸多不足[7],努力构建与高校办学定位与育人目标相契合的课程体系。鉴于不同地区在教学资源上存在差异,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尤其是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景区等,这些资源具有独特性,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能够让传统文化教育贴近生活,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学成果。一是学校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协调统一,逐步构建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修订为切入点,加强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三是积极从地域符号与文化价值的印象感性、切中本质与因应时代的文化知性、统整内容与建构活动的工程理性的思维品质入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8]。综上,高校应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校本课程为着力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五育并举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发挥课程教学资源的支撑作用

充足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育人的基础支撑,不断充实课程教学资源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一般来说,课程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各种素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视频、课件等。要真正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育人深度融合的教育目标,对教师而言,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编写、案例库建设、视频制作、课件开发等环节,以此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人格素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对教育管理者而言,要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育人的意见和办法,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加强基地建设,征集推广优秀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立优秀文化作品资源库,以此形成育人合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主动、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知识传授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达到“盐溶于汤”“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切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知识割裂开来,克服“两张皮”现象,要尊重学生认知发展、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发展规律[9],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不断转变育人模式,推动课堂革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特质全人格人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与品格塑造的有机融合。

(五)发挥实践教学的拓展作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专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支撑,对达到育人目标有积极作用。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融入课堂教学,也需要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实践教学不仅是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获得路径,也是开拓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路径,更是延展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发展路径[10]。因此,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拓展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入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四、结语

高校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党百年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准确把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育人全过程。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的完美融合,是一个持久浸润、持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为此,高校要立足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不断贯彻“学生中心”理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从教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五个维度,用实际行动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实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拓宽“三全育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全力提高育人工作的效率效果(见图1),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的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