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3-07-18 19:51陈欣妍
关键词:企业创新作用机制影响因素

陈欣妍

【摘  要】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论文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基于微观角度,研究聚焦于融资结构、上市和分析师关注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宏观角度出发,学术界致力于政府补助、税收政策及金融发展等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特定因素不同作用渠道之间的潜在关联,挖掘制度变化下企业创新问题的动态变化和具体政策的作用效果,立足我国的经济和制度体系考察企业创新逻辑和路径。

【关键词】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6-0145-03

1 引言

创新不仅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更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如何激励企业创新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国外研究基于发达资本市场数据,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等新兴资本市场。本文尝试梳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为未来理论探讨及中国情境下的实践研究提供启示。

2 理论基础及作用路径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股东和管理层间存在委托代理冲突。由于企业创新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管理层为享受安逸生活[1],会将更多资金投放在挑战性不高的常规项目上,而对开展创新活动意愿不高。此外,相比于长远利益,管理层更偏好当下能够实现的短期利益。创新活动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高,难以满足管理层的短期收益目标,易加剧管理层短视,诱使管理层通过削减长期价值投资(如创新投资)来迎合短期业绩目标。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交易双方信息分配不均,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借此机会从中获利[2],导致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行为。在企业内外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情况下,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必要报酬率以维护自身利益。对于创新项目来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披露过多相关信息,因此企业研发活动信息不对称程度通常更高,对外融资时面临更高的风险溢价。

2.2 作用路径

2.2.1 减少代理冲突,抑制管理层短视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因职业忧虑诱发的短视行为,是导致管理层创新意愿不足的重要原因[3]。因此,降低管理层与股东的代理冲突,能够约束管理层的自利行为,迫使风险规避的管理层从追求私有收益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转变,增强管理层的创新意愿。

2.2.2 降低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创新活动的高风险、低透明度等特征加剧了企业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创新活动价值易被低估,导致管理层缺乏动力去投资创新项目[4]。同時,信息不对称还会加剧融资约束,制约企业加大研发投资的能力。因此,降低企业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因创新价值被市场低估而面临的敌意收购风险,有助于激发管理层积极创新的主观意愿,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企业加大研发投资的能力。

2.2.3 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和创新失败容忍度

如前所述,企业创新活动风险大、失败可能性高,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对激励创新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经营决策,管理层的创新决策需要更高的失败容忍度。因此,帮助企业分担部分创新风险,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创新失败容忍度,能够缓解管理层对职业生涯和个人声誉的担忧,增强其创新意愿。

3 微观因素

3.1 融资结构

企业创新风险高、不确定性强,易受融资结构制约。企业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能够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特别是年轻和小规模企业)创新[5]。但企业内部资金受规模等的制约,无法满足所有创新项目的需求,此时企业需通过外源融资获取资金。其中,股权融资不需还本付息,能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长期资金支持[6]。债权融资来源包括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和债券等。一般认为,银行信贷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7]。但我国银行存在信贷歧视,国有企业更易获得银行贷款,导致银行贷款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造成了负面影响。商业信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8]。与银行信贷相比,债券在流动性、期限结构等方面具有优势,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对持续创新投入的需求[9]。

3.2 上市

上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分歧。一方面,上市可以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的资源,促进企业创新[10];另一方面,上市后企业股权更加分散,可能会加剧代理问题,降低经营效率,管理层出于职业忧虑会规避投资创新项目,降低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

3.3 分析师关注

分析师关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两种假说。信息揭示假说认为,分析师关注能够提供更多与企业创新活动价值相关信息,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业绩压力假说认为,分析师盈余预测增加了管理层的短期业绩压力,可能会加剧管理层短视,抑制企业创新[11]。

先前研究基于发达资本市场数据,而新兴与成熟资本市场在股权集中度和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分析师关注的经济后果也会有所区别。中国情境下,分析师关注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企业创新[12],其给管理层施加的业绩压力对企业创新无显著影响[13]。

4 宏观因素

4.1 政府补助

关于政府补助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并未形成共识。一方面,政府补助能够激励企业创新:基于资源获取角度,政府补助可以补充企业创新所需资金[14],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基于信号传递角度,政府补助向市场传递了企业技术优势的积极信号,能够增强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促进企业创新[15]。另一方面,政府补助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表现为:诱使企业为寻求政府资源投入而进行策略性创新[16];传递企业创新不确定性高的消极信号,削弱投资者的投资意愿,降低企业创新水平[17]。

4.2 税收激励

税收政策是政府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促进论”认为,税收激励能够弥补研发溢出损失,增加企业现金流,同时还能传递企业优势信号,提高资本市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18]。“抑制论”认为,税收优惠政策成本较高,激励作用有限,还可能诱使管理层操纵研发投入来迎合政策[19]。

除整体效应外,具体政策效果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我国较具代表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能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会使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偏离真实水平[20]。高新技術企业认定既可能促进企业创新,也可能导致企业仅迎合政策而未真正创新。

4.3 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能以较低的成本为企业创新补充资金,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此外,金融发展还能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缓解企业代理冲突,增强管理层的创新意愿。

资本市场改革为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提供了自然实验契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于2010年启动,其中融券交易被称为卖空。相关研究多基于融券角度,并由此形成两种假说。压力假说认为,卖空带来的短期股价压力会加剧管理层短视,减少其对创新项目的投资。约束假说认为,卖空将提高管理层薪酬契约效率[21],还能强化股东的监督作用,促使管理层投资创新项目。这两种假说主要讨论融券影响企业创新的公司治理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融券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公司治理和信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22]。“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已基本达成共识。从机制来看,该制度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抑制管理层短视、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等促进创新[23,24]。

5 研究述评与展望

本文依照“作用路径—微观因素—宏观因素”的思路,系统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已有研究集中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微观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从影响因素看,已有研究可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微观因素。研究焦点集中于融资结构、上市、分析师关注等的作用效果。不同文献的样本选取、变量衡量等存在差异,使得相关研究未能达成共识。②宏观因素。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既可能转化为创新成果,也可能挤出企业创新。较为确定的是,金融发展有助于企业创新。

从作用机制看,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总体上可归为以下两种视角:①创新能力。包括资源和信号机制:资源机制研究特定因素是否补充或挤出创新所需资源;信号机制考察特定因素是否通过传递优势或消极信号影响企业外部融资。②创新意愿。包括组织及风险机制:组织机制关注特定因素是否加剧或缓解代理冲突;风险机制聚焦特定因素作用下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创新失败容忍度的高低。不同机制间具有潜在联系,如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不仅会导致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挤出企业创新项目投资,还会使管理层因创新项目价值被低估而缺乏创新动力。

已有文献在揭示影响企业创新的内部治理特征、企业创新激励政策的作用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未来可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如下:

第一,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探讨。目前多数研究还局限于孤立考察各机制,忽视了不同机制间的潜在联系。进一步探究特定因素不同作用渠道间的潜在关联,有助于加深对企业创新的理解。

第二,制度变化下企业创新问题的考察。已有研究通常从静态角度考察特定因素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较少关注制度变化产生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针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动态变化是否以及如何改变企业创新决策与绩效的研究,将是未来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三,具体政策效果的检验。近年来,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我国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针对资本市场改革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应展开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中国情境下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及机制的研究。由于制度环境不同,国内外企业创新逻辑及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股东对创新失败容忍度较高;国有企业管理层决策更多受到政府的影响。因此,在应用国外研究框架分析我国企业创新问题时,还应立足我国的经济和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Harris M, Raviv A. Corporate governance: Voting rights and majority rul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03-235.

【2】Grossman S J, Stiglitz J E.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02):246-253.

【3】Bernstein S. Does going public affect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5(4):1365-1403.

【4】Manso G. Motivating innov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1,66(5):1823-1860.

【5】张杰,芦哲,郑文平,等.融资约束、融资渠道与企业R&D投入[J].世界经济,2012,35(10):66-90.

【6】刘端,陈诗琪,陈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增发、外部融资依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9,16(08):1168-1178.

【7】温军,冯根福,刘志勇.异质债务、企业规模与R&D投入[J].金融研究,2011(01):167-181.

【8】袁玲,王涛,温湖炜.商业信用、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基于产能过剩治理政策框架下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20(02):37-44.

【9】Herrera A M, Minetti R. Informed financ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Evidence from credit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7,83(1):223-269.

【10】張劲帆,李汉涯,何晖.企业上市与企业创新——基于中国企业专利申请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7(05):160-175.

【11】Edmans A. Blockholder Trading, Market Efficiency, and Managerial Myopia[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9(6):2481-2513.

【12】余明桂,钟慧洁,范蕊.分析师关注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7,39(03):175-192.

【13】秦建文,胡金城.分析师关注能促进企业创新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6(05):63-78.

【14】解维敏,唐清泉,陆姗姗.政府R&D资助,企业R&D支出与自主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9(06):86-99.

【15】郭玥.政府创新补助的信号传递机制与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8(09):98-116.

【16】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51(04):60-73.

【17】吴伟伟,张天一.非研发补贴与研发补贴对新创企业创新产出的非对称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03):137-160+10.

【18】刘放,杨筝,杨曦.制度环境、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投入[J].管理评论,2016,28(02):61-73.

【19】杨国超,芮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J].经济研究,2020,55(09):174-191.

【20】吴祖光,万迪昉,吴卫华.税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挤出效应与避税激励——来自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05):1-11.

【21】Raith M. Competition, risk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4):1425-1436.

【22】陈怡欣,张俊瑞,汪方军.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自然实验[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02):62-74.

【23】丰若旸,温军.沪港通会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吗?[J].产业经济研究,2019(04):88-100.

【24】罗宏,陈小运.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促进公司创新了吗——基于“沪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20(08):66-77.

猜你喜欢
企业创新作用机制影响因素
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实证分析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我镇农业结构调整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