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3-07-18 23:08刘秀娟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思政

刘秀娟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有利于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形成协同效应。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的“课程与教学论”富含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以人为本等思想教育元素,具有丰富而广阔的思政元素融入空间。思政改革过程中,立足课程内容,分类挖掘课程的专业思政元素和普适思政元素,进行集中融入设计和散点接洽处理,改变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职业认同、增加学习投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思政;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153-04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后[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不仅备受理论研究者关注,更激发了高校教师挖掘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热情。“课程与教学论”是探讨学校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教育学分支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2],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富含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职业认同、“四有”好老师、求知奋进、追求卓越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一、课程与教学论思政价值重审与融入优势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走向小学讲台,肩负为祖国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对小学教育专业来说,“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是根本性的问题,所有课程的开设与建设都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作为专业课的“课程与教学论”无论从课程性质还是内容体系来看,都贯穿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为党育才,为国育师。

(一)重审“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政价值

“重审”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是各类课程和教育者共同承担的责任,自古有之,并不是今时今日才赋予其中的,“重审”即为“重拾”。关注他人成长的教育活动自古以来就以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更加完整且丰富为发展目标,这就决定了作为教育活动主体之一的教育者自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天然使命。只是后来在学科和课程专业性日臻完善的过程中,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遭到忽视,甚至出现教师“只教不育”的现象。所以“重审”课程的思政价值,既不是创新添加,也非新时代自生,只是“重拾”其育人功能。

“重审”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课程本身所富含的思政元素需要教育者在清晰领悟思政价值和功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剖析,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既不能“不言而喻”,也不会自行彰显,“重审”即为“重思”。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要明悟自身承担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历史使命,明晰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在教学中以育人育德为目标导向,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适时融入,争取与思想课同向同行,从而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因此,“重审”课程思政价值,既不是被动等待,也不是生硬强加,而是“重思”融合渗透之道。

(二)“课程与教学论”思政融入的优势

“课程与教学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样,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思想性。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握明辨是非、求真务实、勤学善思的精神,提高个人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坚定“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内容体系来看,课程与教学论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理论为主线,内容涉及该课程发展历程、目标设计、教學本质、内容与方法、课程开发等主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技术,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与教学观,这种精神力量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思想性,与思想政治课形成鲜明的内在统一,彰显了其思政融入价值,使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思想导向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政元素分析

课程思政不等于“课程”加“思政”,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将“思政”嵌入课程,而要有机融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性。因此,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立足课程内容体系,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可以分类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一类为与小学教育专业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一类是普适的思政元素(见图1)。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首先要建立职业认同,进而确立“四有”好老师奋斗目标,到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再到关爱学生、用心从教,直至达成专业提升和追求专业卓越发展的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接触专业、感受专业、认同专业并生成职业发展目标,且为专业目标的达成努力进取的过程。这样的思政元素融入设计紧扣学生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路径,层层递进,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引发精神共振,不仅为学生在校学习奠定基础,而且为其长远发展助燃精神动力。除了与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相关的思政元素外,本课还富含像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薪火相传、文化自信等普适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并没有特定的专业指向,是一个自立自强、勤学善思、追求上进的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品质。从关系看,二者相互促进,普适思政元素的融入对专业思政元素具有激发和强化作用。例如“以人为本”能帮助学生用心执教、关爱小学生,“求知奋进”会促进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追求卓越;反过来,专业思政元素对普适思政元素也具有唤醒和启迪功能,譬如“四有”好老师目标的确定会强化理想信念认知,自觉发挥薪火相传的链条作用。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政改革具体实施

“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与关键作用不在于理论上的创新,而在于倒逼课程实践范式的教育性反思与重构[3],核心要义就在于推进课程的教育性建设,因此专业课思政融入点的挖掘和分析则是教育性建设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说,“接知如接枝”,思政融入也如此,只有挖掘出与思政元素相接洽的内容“活枝”,思政元素才能与专业知识相融相生,才能达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效果。课程与教学论思政建设之时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点的不同,分为集中融入设计和散点接洽处理。

(一)思政元素集中融入的教学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中可以集中融入的思政元素有文化自信、职业认同、家国情怀、立德树人、“四有”好老师、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求知奋进和追求卓越,他们具有分别对应的教学模块。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课程开发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时,按照确立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路径设计安排教学内容(见图2)。

目标导向下,选择学习经验环节注重对专业知识“活枝”的挖掘,确保思政元素融进去、“活”起来,并且适时增添辅助材料,强化学习效果。在内容的组织上精心设计,既有课前任务,课中研讨、反思和提炼,又有课后延展,做到立足课内,贯通课外。学习效果评价环节也不再局限于课内,而是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做了调整,每个思政元素融入模块都设计了适当的观测点,且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特性采用观察、调查、随机谈话和短期跟踪等多元方法。

(二)思政元素散点接洽的教学处理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知识体系中本就富含思政元素,除集中融入的教学设计之外,许多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在保证原有教学体系内在逻辑的前提下可以灵活机动地融入。例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这一知识点时,作为任务之一的“确立价值”的理解和领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课程目标上,是让学生多学一些实用的知识还是重点发展学生的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这一切都离不开价值观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无论是目标设计、内容选择亦或是评价方法的使用都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关爱学生。

(三)确保思政融入效果的方法革新

课程思政融入不是简单的知识累加,也不是生硬的体系外接,而是适当地切入,以求思政融入点与原有内容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这就需要在内容体系梳理的基础上,革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首先,从讲授到“讲授+文献阅读+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的方法拓展,改变了以往基本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要求,课堂教学突破原有的“45分钟”局限,延伸至课外进行精准的文献阅读,课上基于阅读思考展开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其次,建设线上课程,实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利用线上课程、QQ群等平台推送相关材料,助力学生课外精准阅读,为课内讨论与分析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最后,线下充分利用课前、课间和课后时间深入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筛选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富含思政内涵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为学生呈现更有教育意义的课堂。

四、课程与教学论思政改革效果分析与展望

教学效果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尺。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中所富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梳理,将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求知奋进等思想理念融于课堂教学,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良好效果,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效果首先表现在学生课程态度转变、求知动机激发和学习投入增加上。以“职业认同”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价值和长远功效,加之良好师生互动、主题研讨和及时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唤醒其求知欲,使课前课后学生的学习投入都显著增加。其次,效果还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上。例如,在“导生制”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时,学生查阅资料,广泛阅读,发现我国早在东汉就出现的“转相授受”[4](被稱为中国的导生制)。资料分享和小组研讨的学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聆听分享的学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最后,教学效果自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不仅建立了职业认同,体悟到职业幸福感,还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尊重和关爱学生。

诚然,在课程思政改革成为重审高校育人目标必然趋势的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思政改革与探索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虽然课程与教学论蕴含的思政元素众多,但受各因素影响已发掘和融入的思政元素有限,还有较大的发掘空间。再如专业层面应统筹思政建设,保证各门课程思政融入元素既不要在同一层面重复融入,又防止整体上出现遗漏。另外,学校课程建设不是教师纯粹的个体化行为,而是一项公共性的活动,需要“集体智能”[5],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等。

综上,课程与教学论富含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认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等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思政融入价值。通过探寻思政融入“活枝”,在教学设计中分为集中融入和零散处理,既保证了原有教学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又实现了价值引领。学生学习投入增加、文化自信坚定,教学效果自课内还延伸至课外。虽然还有许多未尽事宜,但课程与教学论思政改革的步伐已然迈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参与,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王本陆. 课程与教学论: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

[3] 郝德永. “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7):85-91.

[4] 郭令吾. 汉代的太学及其教学方法[J]. 人民教育,1983(07):48-49.

[5] 徐继存.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论问题[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03):136-141.

(荐稿人:刘翠,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