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拓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新格局

2023-07-19 09:54文图海洋与渔业周礼雄
海洋与渔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石斑鱼网箱苗种

■ 文图|《海洋与渔业》记者 周礼雄

粤港澳深水网箱养殖生态产业园

向 海而兴,广东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4084.48公里)、第二大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1963个海岛,光热生物资源条件优越,全年适合海水养殖。耕海牧渔,广东已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条。

向海图强,今年3月,广东召开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吹响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冲锋号,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全省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新动力。在“1+N”政策体系的推动下,必将吸引更多人才、资金、资源投入到海洋牧场建设中来,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将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广东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型网箱深远海养殖,经过多年探索,已集聚了一批技术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校、企业单位,核心装备技术自产自研;海水种业稳居全国首位,实现了主要适养品种自主研发、自主繁育;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培育了一批带动力、影响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水产品预制菜等食品加工强劲增长,产品附加值快速提升。

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澎湖号”,桁架式养殖网箱“德海一号”相继投入使用,养殖装备总体水平国内领先。目前,广东已有4874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4座桁架类网箱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了以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等大型渔业装备为主体,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的近浅海与深远海绿色生态协同发展新格局。2022年,广东深水网箱养殖产量9.85万吨,居全国前列。

今年3月,广东召开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提出要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突出规划引领、产业融合、龙头带动、项目落地、科技创新和要素保障,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构建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在近浅海上做“减法”,统筹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近海养殖用海规模,促进浅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中远海上做“加法”,向深蓝挺进;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做“乘法”,推动水上、水面、水体、海床等立体开发,海上、岛上、岸上联动开发,形成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广东制定了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总目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针对市场主体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系列举措。提出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产业融合—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产业新模式,努力闯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之路。

强化现代化海洋牧场“芯”动力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是广东省海洋牧场种业创新排头兵,在国内率先突破曾被认为是世界性难题的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石斑鱼苗种批量化生产,培育出国内首个杂交新品种——虎龙杂交斑。杂交石斑鱼的研发打通了上游(种苗生产)、中游(饲料、社会化服务)、下游(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如今杂交石斑鱼养殖量占全国石斑鱼产量80%以上,杂交石斑鱼成功“游”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饭桌。

除石斑鱼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至今已突破 20多种海水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并在全省得到有效推广。如今,基地正瞄准“青红杂交斑”的研究,培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突破性新品种,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筑牢种业根基。

广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2002年,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在湛江东海岛建设。广东连续10年将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列入重点工作,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坚持科研攻关、自主选育,培育了一批海水优势鱼种,激活了水产“芯”动能。据统计,广东省海水鱼类种苗年产量从2001年的7000万尾(仅满足养殖需求30%),到现在的43亿多尾,满足养殖业需求超过95%。

在“粤强种芯”工程的带动下,广东培育出了金鲳、花鲈、军曹、石斑鱼、鮸鱼、章红等一批高品质高价值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品种,在国内首次突破的中国特有鱼种、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黄唇鱼人工繁殖技术,培育出首个走出国门的贝类新品种——“南澳金贝”等。广东惠来年产鲍鱼苗量达40多亿粒,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远销全国各地;多款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成功打破国际垄断。

广东海水鱼类苗种产量自2018年以来连续5年稳居全国首位,对虾苗种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稳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海水苗种主要产区。2021年,广东海水鱼类苗种产量43.63亿尾,占全国43.93%;对虾类苗种5519亿尾,占全国32.63%(其中南美白对虾苗种4755亿尾,占全国37.27%);鲍鱼苗16.45亿粒,占全国18.24%。广东鲈鱼、军曹鱼、鲷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青蟹等十多个海水养殖品种的养殖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接下来,广东将着力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体系,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场,重点围绕深远海养殖品种加强种质保存和选育研究,探索“海上繁育产卵+陆地种苗孵化+深海养殖”联动模式。在湛江、阳江、惠州、珠海、潮州等地建设一批深远海养殖鱼类遗传育种中心和省级水产良种场,加强深远海养殖鱼类良种选育和优质抗新品种培育。加大对阳西、饶平等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打造海水种业示范县镇。其中,潮州市饶平县已经在建岸上花鲈良种场,建成后年培育优质花鲈鱼苗可达3亿尾。深圳市腾挪海域用于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建设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同时广东将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龙头企业,打造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南繁硅谷”。

各地市布局海洋牧场发展新赛道

在湛江流沙湾深海网箱养殖区投入使用的“海威2号”是桁架式智能养殖平台,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是广东目前已投产的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

“海威2号”采用半潜式结构设计,四角锚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采用海上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平合搭载自动投饵、在线监测等智能设备,形成智能化养殖管理,可节省人工成本60%。与传统的重力式深海网箱相比,“海威2号”更安全、更智能、更低碳。

接下来,广东将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契机,加大深远海养殖配套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抗台风强、耐用性好且经济实用的新一代海洋养殖装备,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对深远海养殖全链生产的配套设备进行科研攻关,联合推广部门开展试验示范,实现快速成果转化应用。广东沿海各地市闻令而动,抢占先机,布局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赛道。

湛江已投产重力式深水网箱3500多个,约占广东深水网箱总量的70%,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1个。今年,湛江将在流沙、乌石等海区新建205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2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

深圳正在建设的首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艘10万吨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预计年产量可达2.2万吨,计划2025年建成试运营。同时,深圳着力实施疏近用远工作,大力推进大鹏海域老旧木质渔排清退,腾挪海域用于大鹏湾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和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海上养殖综合平台、重力式网箱和桁架类平台等项目建设进度。

阳江市海陵区正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闸坡产业园,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集海产品及干货交易、深加工及精深加工、冷藏及物流运输、渔货堆场、后勤补给、渔港特色餐饮以及渔民避险中心等于一体的海洋渔业生产多元化基地。

到2025年,珠海将建成抗风浪深水网箱总规模达400口,大型深海养殖设备总规模达10座,养殖水体总规模不少于130万立方米。借助洪湾渔港及周边区域,打造集渔港功能、海产品交易中心、冷链仓储加工基地、渔港风情街于一体,一二三产联动的渔港经济区。

汕尾统筹布局水产预制菜产全产业链发展,打造集预制菜优质海产品食材养殖、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猜你喜欢
石斑鱼网箱苗种
石斑鱼年产量已破20万吨!2023年,你对这条鱼的信心有多大?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迫切关注!因流通受阻,9成石斑鱼养殖户正愁卖鱼难,诉求和担心日增
海南石斑鱼明年或减产40%!鱼苗存活率低,成鱼卖不起价,石斑鱼怎么了?
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技术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