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海上“渔歌”

2023-07-19 09:54海洋与渔业罗茵
海洋与渔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远洋渔业渔歌金枪鱼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深圳深耕蓝色经济“高产田”

重 达900斤、身长超过2.3米的冰鲜蓝鳍金枪鱼被放置在展位上,多名切鱼师联袂献技。在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深圳渔博会”)上,以金枪鱼开鱼仪式庆祝渔民丰收,展示深圳“渔粤向未来”,唱响当代“渔歌”。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新的发展时期,出台一系列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2023-2035年)》),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规划4艘10万吨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着力打造全国“深蓝样板”,深耕蓝色经济“高产田”。

出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方案

渔村,曾是深圳昔日的标签。它是一个起点,成为深圳逐梦深蓝的开始。深圳拥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2022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3128.55亿元,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达9.7%,涉海企业增至近3万家。

作为全国科创高地,深圳具备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和营商优势。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中集集团、招商重工、深圳港集团等涉海龙头企业均落户深圳,还有华大基因、海王生物、汇川技术等细分领域的代表企业,目前深圳市已建74个涉海创新载体,包括4个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推进深圳建设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近日,《规划(2023-2035年)》发布,强调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抢抓“双区”建设机遇,积蓄海洋发展势能,全面谋划深圳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扎实有力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规划(2023-2035年)》提供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方案,明确到 2050年,深圳的海洋综合实力及全球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共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城市发展典范。

根据《规划(2023-2035年)》,深圳在发展策略上包括打通内外循环,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及高端服务中心;引导产业下海,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战略力量;营造多元活力的海洋城市生活;深化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在航运上,推动深圳港从单一型港口向“贸易、能源、旅游”综合性强港转型升级,建设世界一流的超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LNG枢纽港、滚装运输核心港、国际中转集拼港、特色产品枢纽港、跨境电商基地港、国际邮轮枢纽港。强化港城融合,提升航运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将深圳港打造成为全球供应链核心。目前,深圳港正进一步加大港口智慧化升级改造力度,全力推进智慧港口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巩固提升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

深耕蓝色经济“高产田”,深圳一直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发展,持续加大对渔业科技、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除了传统的海洋渔业,深圳一直在扶持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当前,已经初步形成以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新能源、涉海金融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休闲渔业方面,作为全省乃至全国休闲船艇业的发源地,深圳致力于游艇产业的发展,企图用较强的终端消费能力和大湾区区位优势让游艇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另外,深圳进一步加大对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蓝色信贷、蓝色保险快速增长,构建蓝色金融体系。推动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聚焦海洋资源开发、科技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建立专门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金融机构。

建设10万吨级深远海养殖重器

在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现代水产种业合作发展院士论坛上,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局长王幼鹏指出,深圳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建设蓝色种业创新发展高地,进一步增强水产种业源头创新能力,高标准筹建深圳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探索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深圳);打造渔业科技创新策源地,持续引进渔业领域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鼓励开展渔业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搭建现代渔业人才新梯队,引进一批“高精尖缺”渔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渔业专家库和咨询专家委员会等渔业智库组建,打造“基础科研+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渔业全过程生态链。

今年,深圳深入谋划实施耕海牧渔工程,大力发展种业科技,深入推进远洋渔业和深远海养殖,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着力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转型升级。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助力深圳渔业发展“储近用远、补养结合”,大力推进大鹏海域老旧木质渔排清退,腾挪海域用于大鹏湾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和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基地建设。

目前,在深圳大鹏沙渔涌附近海域,一座现代化海洋牧场已在规划中。该海洋牧场是综合型的经济体,除了养殖生产,还会在陆地设立现代水产种业基地,保障养殖的种业供应,并将沙渔涌迭代成现代渔港经济区,承载水产出鱼上岸后的产品化、品牌化、市场交易环节,连带开展休闲渔业旅游。

作为全国的科创高地,深圳在逐梦“深蓝”中极具优势,以科技为引领,大力发展深远海新型养殖,开展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深水抗风浪网箱、海上综合渔业平台和养殖工船等渔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投资,拓展外海养殖空间,掘金“深蓝粮仓”。

在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分别与大百汇实业集团、深圳市农科集团签署“深圳市深蓝百箱计划战略合作协议”“深圳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渔船 (广东省远洋渔业协会供图)

今年5月,在深圳渔博会上,展出了一艘庞大的养殖工船船模。据悉,大百汇集团将投资5亿元建设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工船建成后可容纳15个养殖舱,采用自动投饲等11个智能化管理系统,集合海上养殖、物资补给、储藏加工功能,可实现在深远海“放牧”。

深圳的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建设已列入《深圳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重点项目。10万吨级养殖工船,是比航空母舰排水量还大的“海上重器”,以中国自主、世界首创的船载舱养技术为核心,每船每年可源源不断供给高品质南海特色鱼品超5000吨,带动形成“海、岛、陆”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助力深圳建成国际重要水产品集散、转运中心。

据悉,深圳4艘10万吨级“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项目”同步开工建设,建设周期18个月,以斑鱼养殖为主,投产后年预计总产值达18亿元。相对固定式的深远海养殖模式,智能化养殖工船可依需求寻找合适水域,随时节、水温变化转场生产,让全年皆有鱼可养,躲避台风等自然灾害,有助于发展绿色工业化养殖。

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

深圳大梅沙 栗涵/摄

金枪鱼是广东远洋渔船的主要捕捞品种,捕捞量在全省远洋捕捞总量中占比1/3,产值占比约2/3,在广东省远洋渔业中有着重要的位置。2021年,深圳远洋渔业产值6.5亿元,远洋捕捞量3.2万吨,其中,金枪鱼捕捞量占全省的78.2%。在深圳的海洋产业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的远洋渔船队伍拥有中国全部的蓝鳍金枪鱼捕捞配额和一半以上的大目金枪鱼配额,每年在大西洋海域作业捕捞金枪鱼。

作为广东省远洋渔业的主力军,深圳远洋渔船数量和产值占全省总额约六成。2019年以来,深圳抢抓“双区”建设机遇,积极谋划拓展远洋渔业产业链,引导渔业产业空间集聚,培育大湾区中高端水产品消费市场,筹建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2021年12月,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式获批、力争 2025年完成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则预计今年正式挂牌运营。这两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将集合和完善金枪鱼市场产业链,打通金枪鱼产业链的最后100米,极大地推动广东省远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深圳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把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渔业总部落户深圳,并深入合作建设运营好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加速远洋渔业向产业链高价值环节跃升、提升远洋渔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与深圳港集团合作建立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建设超低温冷库、金枪鱼加工车间、低温冷库、展示交易厅、体验中心等配套设施,组建高端水产品交易、结算、定价中心,打造跨境供应链生态圈。中心建成后将汇集深圳的优质水产品资源、构建高端水产质量体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参与争夺全球高端水产品定价权。

远洋自捕大目金枪鱼 (广东省远洋渔业协会供图)

猜你喜欢
远洋渔业渔歌金枪鱼
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金枪鱼淹死事件
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可以加速的金枪鱼机器人
金枪鱼与海豚
汨罗江渔歌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雷家民作品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