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的外部冲击效应测度

2023-07-21 08:49毛剑玮
统计与决策 2023年13期
关键词:商品价格物价名义

毛剑玮,李 原

(山西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太原 030006)

0 引言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重大突发事件,引起了以天然气和国际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引发了全球通胀,为了应对本轮通胀,各国纷纷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使本就复苏动力不足的全球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使得外部风险加剧。外部恶劣的经济环境无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如果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必然引起国内严重的通胀。在此背景下,研究外部冲击对中国物价的影响,并探讨稳定物价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单个外部经济冲击对物价的影响效应方面进行了研究,有较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一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价格水平的影响[1,2];二是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中国物价的溢出效应[3,4];三是国际能源价格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5,6]。虽然学者们对外部冲击对物价的影响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但仍然有一部分问题需要继续深入。一方面,在理论上,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外部冲击对物价的影响进行讨论,缺乏对外部冲击多因素甚至是组合冲击进行讨论。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很多学者采用SVAR、VAR 等模型,但这几种模型不能充分体现外部冲击对物价影响的系统性,而采用DSGE模型进行研究的很多学者虽然考虑全面,但少有设定多个冲击的组合,并且在模型设定上过于通用化,缺乏针对特定主题的模型创新。

本文在汇率传递、货币政策传导以及价格传递等相关理论的支撑下,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DSGE)为基础设计一套能反映中国现实经济的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测度物价的外部经济冲击效应,以此探究中国物价在外部冲击下的最优决策方案。

1 外部冲击对中国物价的影响路径和机制

有关外部经济冲击对价格传导机制问题,有许多经典理论可以参考,早在1923 年Keynes 提出的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Interest Tate Parity)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之间的差额等于远期汇率及现期汇率之间的差额,这一理论为后续研究境外利率对国内经济以及名义汇率的冲击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广义的汇率传递理论(EPT),认为汇率是影响进出口贸易进而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上述理论为后期大量关于汇率对物价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影响物价的主要外部经济冲击因素归纳为名义汇率、境外利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并据此考察外部冲击对国内物价的冲击效应。

1.1 名义汇率影响物价路径

名义汇率影响物价的路径主要包括名义汇率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和国内利率。名义汇率波动改变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其对物价的传导机制可以分为三个渠道:一是名义汇率会改变出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一方面会使出口商品在国内的需求变动,另一方面会改变出口商品的利润,进而影响出口商品的生产数量,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动进而影响国内的供给,最终影响物价;二是名义汇率会改变进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改变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直接消费,进而影响国内的需求,最终影响物价;三是名义汇率变动会影响以本币计算的进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影响中间品厂商生产成本,影响国内供给进而引起物价波动。除此之外,中央银行为了应对名义汇率变动会调整名义利率,影响经济系统中厂商的借贷成本,从而影响供给,且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在投资和消费之间的选择进而影响总需求,最终影响国内物价。

1.2 境外利率影响物价的路径

境外利率对物价的传导路径是指一国利率水平的变动会导致其他国家经济的变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对自身利率的调整会显著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物价。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门槛降低,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总是从收益率低的国家流向收益率高的国家,所以一旦利率发生变动,总会有规模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为了应对国际资本流动,中央银行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利率,国内利率变动一方面会导致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动,继而导致家庭消费和投资组合的比例变动,影响了国内的总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利率变动影响中间品厂商的生产成本,进而从成本路径上直接影响国内销售的零售品价格,最终造成物价波动。此外,境外利率波动导致的国际资本流动还会改变汇率,汇率波动会对国内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冲击,最终导致物价波动。

1.3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物价的路径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物价的传导路径是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以通过影响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市场供给,最终影响物价。发展中国家经济波动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直接关联,国际大宗商品作为我国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动力以及化工用品原材料,在工农业生产中依赖度很高,这就意味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较容易通过一定渠道导致国内物价波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厂商对国际大宗商品的购买价格,从而提高了厂商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生产者价格,最终会导致物价上升。与此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一般都是以美元结算的,其相对价格和其他进口商品一样也会受到名义汇率的影响,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物价的传导效果与名义汇率水平有关。

通过对三种外部冲击对物价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发现,三种外部冲击的传导路径在各经济因素间并不是独立的,物价的波动往往是多种因素交错作用的结果,详见图1。

图1 外部冲击对物价的传导机制

2 模型设计

本文基于图1 建立一个开放DSGE 模型,模型设计主要依据当前主流DSGE 框架,整体上仍然包含厂商、消费者等行为方程和最优化方程,但要在物价部分包含本文自行设计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国产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等方程。

2.1 模型框架结构

假设经济体中的家庭部门由无差别且寿命无限的小型家庭组成,家庭会对国内外商品进行消费,并向中间品厂商提供劳动并获取工资,家庭通过在消费和劳动之间进行选择来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

中间品厂商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技术,将中间产品出售给最终产品厂商,其利用劳动和资本进行生产,本文将生产资本具体化为国际大宗商品,因此中间品厂商需每期购买国际大宗商品以及劳动力。此外,由于DSGE 模型不确定性问题(Indeterminacy Problem)①不确定性问题是指DSGE模型中观测变量的个数不能超过外生冲击的个数,否则程序无法计算模型的似然函数,从而无法估计和求解。的存在,为了尽可能多地利用中国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根据DSGE 建模的标准做法,将生产函数中全要素生产率设定为冲击工具变量。在垄断竞争环境下,中间品厂商面临需求和资金约束,其对中间产品有一定定价权从而影响生产者价格,模型引入价格黏性,假设中间产品定价策略采用Calvo(1983)的定价策略,即每期能进行价格调整的厂商只占一定比例。最终品厂商将中间品厂商的中间产品生产为可以售卖给其他经济主体的最终产品,依照我国国情,设定最终品厂商处于垄断竞争市场,即厂商对价格有一定的决定权。最终品从产品去向角度分为售往国内的国产商品和国外的出口商品。

货币政策行为参考泰勒规则和刘斌(2008)[7]研究中的中国货币政策并进行相应的扩展和改进,即当期利率受前一期利率的影响,并引入名义汇率、产出、通货膨胀作为其决策的干预因子。实际汇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定,即实际汇率等于单位进口最终品价格与单位国内最终品价格的比值。

物价系统包含了本文设计的特定物价方程。具体设计思想是:垄断竞争市场上,在价格黏性存在的情况下,从中间品厂商的生产行为中推导出生产者价格,基于生产者价格从最终品厂商的加成定价法推导出国产商品价格,综合国产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得到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

本文所建立的中国物价DSGE模型共包含22个变量、22个方程以及25个参数,具体变量、参数和方程如下页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变量列表

表2 参数列表

表3 方程列表

2.2 参数校准和贝叶斯估计

本文构建的DSGE模型参数分为两类,包括反映模型结构的结构性参数和反映模型动态特征的动态参数。第一类结构性参数共13 个,参考经典文献以及我国实际数据进行校准。家庭效用函数部分,β表示季度贴现率,根据我国存款年利率1.75%换算为季度利率为0.4375%,计算得到季度贴现因子取值为0.995;ρ表示国内外产品替代弹性,参考刘斌(2008)[7]的做法设定为0.5;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参考Braun和Gather(2007)[8]的做法,取值为0.5;参考康立和龚六堂(2014)[9]的研究,设定劳动消费替代弹性为2;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偏好γ,借鉴杨小海等(2017)[10]、马理和文程浩(2021)[11]的处理方法,在国家统计局官网查找最近一年的月度数据相加得到季度数据,计算“进口总额/消费总额”作为(1-γ)的值,进而计算得到γ为0.630。企业生产部分,关于劳动力的份额参数αL,Davig等(2010)[12]测定美国厂商为0.33,结合实际以及国内主流文献,中国生产函数中劳动份额比美国要大,故取值为0.600,则国际大宗商品份额参数αM取值0.400;ϑ表示零售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王曦等(2017)[13]的研究中取10,结合我国2021—2022年零售业平均利润率8%~15%,故将其取为11.000;θ表示不能调整价格的中间品厂商比例,参考卞志村和杨源源(2016)[14]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经济,最终品的价格黏性应高于中间品,故θ取值0.300;不能调整价格的最终品厂商比例θY取值0.600。参考近一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以及政府工作报告,货币政策参数中名义汇率目标、产出目标以及通胀目标分别设定为1.000、1.055和0。具体设定见表4。

表4 固定参数取值

第二类动态参数共12 个,采取贝叶斯估计方法获得,参考经典文献和实际数据指定待估参数的先验信息。庄子罐等(2018)[15]认为货币政策参数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采用贝叶斯方法进行估计。参考Smets 等(2011)[16]的研究,设定货币政策自回归系数服从均值为0.7、标准差为0.1的Beta分布;货币政策中通胀权重γπ服从均值为0.95、标准差为0.3的正态分布;货币政策中产出权重γY服从均值为0.95、标准差为0.05的正态分布;货币政策中名义汇率权重γS服从均值为-0.95、标准差为0.15的正态分布。针对模型中的自回归系数,参考田国强和赵旭霞(2019)[17]的设置,将各个冲击标准差设定为服从均值为0.1、标准差为2的Inv.Gamma分布。具体先验分布和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贝叶斯估计结果

观测数据选取2007年第一季度到2020年第四季度共56 期的人民币汇率、名义利率、总产出以及国内价格指数。其中,选取季度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作为模型中实际汇率的衡量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名义利率选取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月度7 天同业拆借利率取均值后作为模型中的名义利率;GDP选取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总产出季度数据;价格指数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国内物价指数月度数据,进行平均后得到季度数据。首先利用X12方法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然后进行单侧H-P滤波,最后去均值得到最终观测变量。

3 中国物价的外部冲击效应测度与结果分析

为了全面测度外部冲击对中国物价的影响效应,并探求在单个和不同冲击下的最优决策方案,具体设定两种模拟情景:第一种情景设定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模拟各冲击单独发生的情形,第二种情景设定模拟三类外部冲击同时发生的情形。

3.1 单项冲击效应测度

3.1.1 名义汇率冲击效应测度

名义汇率冲击主要反映名义汇率制度、名义汇率调整等因素带来的冲击。表6 的情景模拟结果展示了不同大小的名义汇率对物价的冲击效应。名义汇率贬值会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对出口贸易有压制作用,导致物价上涨且具有长期影响,物价在冲击发生的第2 个季度达到峰值。从冲击时效来看,名义汇率对物价的冲击效果具有长期性,持续20个季度。

表6 名义汇率对物价的冲击效应 (单位:%)

3.1.2 境外利率冲击效应测度

境外利率冲击主要反映国外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溢出效应。本文分别模拟了境外利率一个季度内加息225 个基点、100 个基点、50 个基点和25 个基点以及下降75 个基点。模拟结果显示,境外利率在一个季度内就能对物价产生影响,境外利率会导致国内物价同方向变动,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影响会持续6个季度。境外利率上升会导致大量跨国资本回流,跨国资本回流导致中国利率上升,国内消费者减少对商品的消费,国内中间品厂商由于利率上升增加了贷款成本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最终导致物价上涨。模拟结果详见表7。

表7 境外利率对物价的冲击效应 (单位:%)

3.1.3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效应测度

本部分模拟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个季度内上涨15%、10%和5%以及一个季度内下降8%和16%这5 种情况下的物价波动率,总体来看,国内物价变动方向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方向一致,大约在一个季度后物价会在冲击下达到最高值,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物价的影响持续11 个季度。这一结果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下跌会直接增加中间品厂商的生产成本,进而导致物价偏离,但由于国内国际大宗商品的库存等其他因素,会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物价的影响延迟一个季度。结果详见表8。

表8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物价的冲击效应 (单位:%)

3.2 组合冲击效应分析

现实经济中,国际经济波动往往受组合冲击的影响,当国际经济上行时,往往会伴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境外利率的上涨以及人民币的贬值,当国际经济整体下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利率通常会下跌,人民币也会面临一定升值压力。2022年11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相较于1月总计上涨了12%;国际大宗商品CRB 价格指数相比年初上升25%;美联储年内累计加息225 个基点,情景1 模拟了这一极端情况。其余模拟方案尽可能详尽描述现实冲击的可能组合,具体设定如表9所示。

表9 情景模拟方案

表10显示的模拟结果展示了在不加干涉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外部组合冲击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效应。(1)一个季度内名义汇率上升12%、境外利率上升225 个基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5%时,物价在第2个季度上涨达到17%。(2)当名义汇率上升5%、境外利率上升50 个基点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5%时,会导致国内物价上升2.7%,在第二个季度达到4.2%。(3)当名义汇率上升5%、境外利率下降50 个基点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5%时,会导致国内物价2个季度内上升2.1%。(4)当名义汇率上升5%、境外利率下降50 个基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5%时,会导致国内物价在第2个季度下降0.12%。(5)当名义汇率下降5%、境外利率上升50个基点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5%时,会导致国内物价在第2 个季度上升0.56%。(6)当名义汇率下降5%、境外利率上升50 个基点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5%时,会在第1 个季度就导致国内物价上升1.44%。(7)当名义汇率下降5%、境外利率下降50 个基点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5%时,会在第2个季度导致国内物价下降1.45%。

表10 情景模拟结果 (单位:%)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构建了一个外部冲击对中国物价的冲击效应DSGE模型,并采用参数校准和估计法确定模型参数,在经济增长率5.5%的目标约束下①经济增长率目标数据来源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定量研究了三种外部经济冲击对中国物价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

(1)三种外部冲击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强度最大,且冲击有1个季度的滞后。建议设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红线为8%,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要超过8%时,应在冲击发生的第1 个季度内果断采取措施,一方面可以利用汇率调整工具使名义汇率下降从而减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物价的冲击强度;另一方面对生产企业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并给予一定的生产补助,减少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者价格进而减少物价上涨。长远来看,还需提高核心原材料的自主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大宗商品的依赖,增强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议价能力。

(2)境外利率波动对物价影响相对较小,但冲击时滞短且作用迅速。因此对于境外利率应积极监测、评估和预测,并设定警戒线,境外利率1 个季度内累计加息将要达到100 个基点时,采取货币政策工具对国内利率和汇率进行调整以冲销境外利率波动所带来的后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外汇市场调节手段提高资本流动门槛,减轻由于大量资本流动所导致的汇率过度波动,从而维持物价稳定。

(3)名义汇率贬值超过20%会造成物价上涨2.1%、超过30%会造成物价上涨3.1%,名义汇率对物价的冲击大概有一个季度的滞后期,应在该滞后期利用外汇工具积极对名义汇率进行干预,以削弱名义汇率波动的强度。同时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减税和补贴降低中间品厂商的生产成本,应对即将到来的物价波动峰值,从而在供给侧减缓物价波动幅度,另一方面给予消费者一定转移支付推动消费进一步增长,营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4)当三种外部冲击同方向变动时,需警惕在1 个季度内名义汇率上涨5%、境外利率上涨50 个基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5%的红线,当组合冲击强度超过此红线时,物价会有上涨超过3%的风险,此时应积极利用名义汇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滞后性特点,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拳”优先应对国际境外利率冲击,同时对名义汇率加以引导,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境外利率上涨对物价产生的不利影响。

(5)当三种外部冲击不同方向变动时,需注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方向与境外利率变动方向,当两者波动强度大于5%和50个基点时,应积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名义汇率下降5%以上,才能较为有效地降低物价波动的强度;境外利率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方向变动会削弱物价的波动强度,此时当境外利率波动不超过50个基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不超过5%时,只需保持对名义汇率适时、合理的引导,维持名义汇率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就能较为有效地降低物价波动的强度。

(6)组合冲击下,当名义汇率下降时,尽管对物价上涨的冲销作用较大,但由于名义汇率波动对价格的影响有滞后效应,在组合冲击发生的第1个季度内境外利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应予以注意;当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时,组合冲击对物价的影响效应会延迟1 个季度,这时应积极在第1季度内做出调整措施,应对即将到来的价格波动高峰。

猜你喜欢
商品价格物价名义
国际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或已见顶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
二季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震荡运行
逆行,以生命的名义
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或将震荡上升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以创新的名义宣誓发展
市场物价
2012,物价的期盼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