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中的“草”意象探析

2023-07-21 15:28刘恩萍
关键词:风俗诗经情感

刘恩萍

摘 要:《诗经》中的“草”意象不仅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民风习俗,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更能够透过意象的运用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本文以《国风》为例,探究“草”意象在《诗经》中所折射出的礼制风俗以及先民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诗经》;草意象;风俗;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6-0037-04

“意象”最早是在《周易·系辞》中提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这里所谓的“意象”,就是表意之象,是用来表达言不尽意的意,这个意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概念,用来表达书中不能详尽之意。在汉以前,我国关于意象的概念已初步形成,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就是用象征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黑格尔认为,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最早最古老的艺术都是象征,因此,所谓的意象就是人们把一种事物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赋予其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2]。“草”意象最早在《诗经》中出现,之后“草”意象逐渐被文人运用于创作之中,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形式和载体。

一、“草”意象与先秦风俗

原始的草木鸟兽等动植物经过《诗经》、楚辞的长期歌咏、创新、固化,逐渐融入了婚恋、情感、宗教、祭祀等社会意蕴,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先民借此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群体意志,或者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风俗。以“草”意象为例,可以看到《诗经》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周代婚恋、祭祀等风俗。

(一)“草”意象与婚恋风俗

《诗经·国风》是先秦时期的十五国的风俗,据鲁洪生先生在其《诗经学概论》的考订可知,《国风》的作品大部分产生于东迁以后,小部分作品作于西周时期。《国风》包括十三个诸侯国及两个地区。其中《周南》与《召南》分别产生于周公与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属于南方民歌,而《邺》《雍》《卫》皆为“卫风”,《王风》是东周王都所在之地洛邑一带的乐歌,《郑风》是今河南中部的乐歌,《齐风》是齐国之诗,《魏风》《唐风》是今山西一带的民歌,《秦风》所在地域范围是今陕西中部地区,《陈风》在今河南东南部及安徽北部,《桧风》是河南中部的乐歌,《曹风》所在地域范围在今山东省西南部,《豳风》在今陕西旬邑、那县一带。综合上述可知,《国风》中作品的产生与编集时间跨越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时间,地域涉及今河南绝大部分地区及河北、湖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安徽等地的广大地区。因而在这样的一个时空范围里所产生的《国风》,其所蕴涵的各种先秦的习俗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我们去探究。

1.春季聚会向意中人传情达意

《郑风·溱洧》描述了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河边祓禊,进而相互间心生爱慕。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婚恋风俗,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这天,官民都要在东流水中洗掉宿垢,祓除不祥,称为修禊。因而也就有了男女在这一天相聚表达爱意和寻找意中人的活动。郑国的这个风俗也是周天子所提倡的,安排了专门职官一一媒官负责。《周礼·地官·媒氏》言:“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3]除了在《溱洧》中有这样的聚会风俗外,在《东门之枌》中也同样描写了少年男女相聚。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郑国,统治阶级和劳动者对于男女自由相恋并且在适当的年龄成婚是十分重视的,通过官府加以引导与规范,风俗与礼制相叠加,使得男女之间的欢会自然成俗,并且影响深远。

2.男女之间相互赠送信物

在《溱洧》中男女相聚,如果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那么就有赠送芍药的风俗。从“维士与女,伊其想谑,赠之以芍药”[4]可以看到,在当时的风俗中芍药这种植物扮演的是定情之物的角色。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古代的芍与约同声,情人借此表恩情,结良约的意思[5]。除了在《溱洧》中有这样的体现之外,在《郑风·东门之枌》这首诗歌中也有这样一句“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椒”也是作为一种定情信物而出现。《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全诗共分三章,首章写男子在约会之前苦苦等候的情状。诗的第二章追叙往日欢会的情景,女子赠之以“彤管”,而彤管的“洵美且异”不仅衬托出女子的容貌美,也表現了男子爱屋及乌的爱恋心理。诗的末章依然是追叙以前欢会时的共游之乐。在这首诗中也提到了一种植物“彤管”,这种植物也是男女互相爱恋时所赠的定情之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男女相恋的最初阶段,均会有男女相聚并且互赠定情信物这样一种风俗。

(二)“草”意象与祭祀风俗

《国风》中涉及祭祀的诗歌主要有《召南·采蘩》《召南·采蘋》《豳风·七月》以及《陈风·东门之枌》。《召南·采蘩》言:“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蘩”这种植物是祭祀所用的祭品,“公侯之事”是指公侯的祭祀活动,“公侯之宫”指公侯所居住的宗庙宫殿。诗中的主人公在溪边、池塘采集白蒿,用于公侯们的祭祀之事。《召南·采蘋》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歌。诗歌中所提到的“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之女。”向我们揭示的是祭祀所用的祭品,以及祭品的摆放位置和祭祀的主人公。诗歌中的所描写的女子正为了祭祀而忙碌着,她在溪边采摘了蘋草,然后将这些蘋草洗濯干净放在宗庙窗前的祭坛之上,以此来祭祀祖先。《诗草木今释》言:“《左传》谓:‘蘋、繁、蕰藻之菜……可奠鬼神,羞王公。”[6]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它作为祭品的功能用途。蘩和蘋在今天看来是很微贱的植物,但在先秦的劳动人民看来,他们是敬献给神灵的尊贵祭品。《陈风·东门之枌》中也提到了一些关于祭祀的风俗,诗中写有“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这几句中提到的“赠送花椒”和《溱洧》中的“赠之以勺药”是相同的习俗。《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花椒因其多子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因而男女约会时赠送这个信物,但是这个风俗关乎一种祈求多子多孙的降子的祭祀活动,王逸注为“椒,香物,所以降神”。因此可以看出,这个女子应该是一位巫女,她跳舞时带着花椒降神。除了上述这三首诗提到了一些祭祀的风俗外,《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其中的“介眉寿”是颂祷之辞,应该是为公侯老爷过寿辰时所说的颂祝之词。而后面所提到的“蚤”和“献羔祭韭”应该是属于取冰时所行的祭礼,《礼记·月令》中提到,“仲春之月……天子乃鲜(献)羔开冰”就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国风》中涉及祭祀风俗的诗歌虽不多,但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草”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诗经》中的“草”意象往往传达出诗人或者诗中主人公的内在情感,它们或是爱情的象征,或是述说弃妇的悲痛之情,或是对统治者进行鞭挞。分析其中所包蕴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把握《诗经》作品的内在意蕴。

(一)传达情爱

《诗经·国风》中比较多的是抒写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诗歌,其中以男女相恋的诗歌为多。在这些诗中,“草”就成为男女相爱的证明,或者是男女相爱的定情之物。这类诗歌中“草”充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传情寄爱”的角色。《郑风·有女同车》是一首表现青年贵族男女的恋歌。其中充当男女情感寄托之物的是“舜”,《诗草木今释》:“舜,又名木槿,藩离草,朝开暮落,《本草纲目》称是一种可以开花的观赏植物”。这首诗中,男子爱慕姜家的女子,把女子美好的容貌用舜花草作比,以此来体现自己对女子的感情,“舜”就成了男子抒发情感表情达意的载体。在《郑风·东门之墠》中,也提到了一种“茹藘”草,这种草的根用作染料,一般可作为女子出嫁时漂染嫁衣的一种染料,诗歌中,主人公是位女子,她在看到东门之外的茹藘草之后想到了自己情投意合的情人,想象着自己似乎要用这种茹藘草漂染嫁衣,嫁给自己的情人,这里的茹藘草寄托了女主人公对自己的情人和自己婚姻的一种向往。又如《陈风·东门之枌》言:“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诗草木今释》言:“荍,又名锦葵,夏期,开五瓣紫红色鲜紫色,或白色美花,具深紫色条纹。古以为蔬物之一,各地栽培,今供观赏,或亦用为时蔬,又可药用,于咽喉炎症有特效。”这种植物在先秦时期既作为一种药草,同时也兼有观赏的效用,因此奠定了它在诗歌中出现的必然性[7]。这首诗的主人公是男性,他把自己爱恋的女子比作“荍”,描写了女子姣好容貌和自己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二)弃妇悲情

《诗经》除了描写甜蜜的恋爱时光,还有一小部分的诗歌是描写女子被抛弃之后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虽然这类诗歌不多,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却震撼人心。以《邶风·谷风》为例,诗中描写了一位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夫妻二人从贫穷一路走来,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后,男子却变心了,最终将女子抛弃。

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来诉说自己的悲苦遭遇,读来使人动容。诗中的第一章所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中“葑”和“菲”都是绿色蔬菜的名字。“葑”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又名蔓菁,自古农家多种,以为常食,品种很多,叶子可食,根作药用,种子可以榨油,用作燃料;“菲”是一种根叶都可以食用,种子可以药用的植物,又名萝菔。女子说采摘了蔓菁和萝菔,难道就只要叶子不要根?女子以葑草和菲草来比作自己,斥责丈夫只是让她在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之后就把她无情地抛弃,这种行为十分可耻,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之情。第二章女子又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女子用“荼”和“荠”对比,表明自己的心意,“荼”是一种苦菜,是一种救荒菜蔬,味道是苦涩的。“荠”这种草又名地米菜,也是一种救荒菜蔬,但味道比苦菜要好得多,女子用苦菜的苦涩与荠菜的甘甜对比,说明自己和丈夫在一起生活即使是吃着苦涩的苦菜也觉得和荠菜一样甘美,表现了自己不介意与丈夫过贫苦生活的决心。《王风·中谷有蓷》中的女主人公,也有着相同的遭遇,这位女子在被抛弃之后走投无路只能悲号哭泣。第一章“中谷有蓷,暵其干矣”;第二章“中谷有蓷,暵其修矣”;第三章“中谷有蓷,暵其湿矣”。这三章中都以“蓷”这种草来开头,“蓷”指益母草,通常生长在湿润的地方。女子用蓷草来自比,第一章说因为天不降雨,使得蓷草干枯,第二章说因为天不降雨,蓷草被晒干,第三章说因为天不降雨,生长蓷草的湿地干枯裂缝,蓷草也干枯致死。这些都是女子在天灾人祸的荒年中还惨遭丈夫抛弃之后的生活的真实写照,说明了在被抛弃之后生活的艰难和自己走投无路的现状,自己没办法改变,只能在这里悲号痛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期妇女的地位的低下和她们无法决定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悲惨境遇[8]。

(三)諷刺赞美

《诗经·国风》中的赞美诗和讽刺诗主要是对于贵族阶级的讽刺和赞美。《卫风·硕人》是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其中的“荑”是指初生白茅的嫩芽,这一句用来形容庄姜的手指白嫩细长和她的皮肤的白润细腻,这是美人的形象。“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掲”与古人的一种文化心理有密切的关联,这描写的是庄姜的出嫁场面,象征着她出嫁之后能够子嗣繁育,古人用鱼来代表子嗣,多子多孙的寓意在这几句中体现出来,这里的芦苇和菼草也只是为了这句话的通顺和押韵所以用在诗句中的。对于贵族的赞美还有《曹风》中的一首《下泉》,这是《诗经》中出现时间最晚的一首诗,每一章都提到一种植物的名称,共提到了三种植物,即“稂”生而不结果实的粱莠一类的草,“萧”和“蓍”都是一种蒿草,诗中用这三类草生长的艰难表达作者心中的不安和担忧,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除了赞美贵族的诗歌,还有一首赞美劳动者才德的诗歌,《魏风·汾沮洳》中提到的“莫”“桑”“蕦”三种植物,“莫”为野菜的名字,“桑”即桑叶,“蕦”则是一种药草,即泽泻草。诗歌通过这三种植物的采摘来体现劳动者的勤劳和美德,用这些植物作为情感抒发的媒介,目的在于体现劳动者对于本阶级人民的赞美之情[9]。

除了赞美,还有与赞美相对的一种讽刺的情感,这种情感在《鄘风·墙有茨》和《卫风·芄兰》这两首诗中得到了体现。《墙有茨》是一首揭露和讽刺卫国统治阶级淫乱无耻的诗。诗中用“茨”作比,宫廷的丑事犹如那墙上的蒺藜一样无穷无尽不可清除。《诗草木今释》:“‘茨,又名蒺藜,旁通,屈人,止行,俗名叫吉利草,果实上有刺,炒黄去刺,磨面或者蒸食可以救荒。”这种草的特点就是在地面蔓延,藤蔓及果实上面长有小刺,诗人用这种长相丑陋且不招人喜欢的草来比喻宫廷中的丑事,用以向世人揭露卫国的统治阶级淫乱的污秽丑闻。《卫风·芄兰》中用“芄兰”这种植物作起兴,讽刺一位徒有其表的贵族公子,这位贵族公子虽然已经成年,但是他的行为却令人厌恶[10]。

三、結语

《诗经》中的“草”意象鲜明的体现出先秦时代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精神体验。这些寄寓在花草中的习俗和情感,以及独特的抒情方式,既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先民长期咏唱逐渐形成固化意象的表达,也在后世文学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学勤.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陆文郁.诗草木今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

〔7〕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66.

〔8〕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张现.论“诗经”中的草木意象[J].西安社会科学,2011(03):41.

〔10〕方勇.“诗经”草意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 王大奎)

Abstract: The "grass" image in the Book of Songs not only reflects the folk customs of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shows people's thoughts and emotions, but also shows the true face of society through the use of images. This article takes "National Styl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tiquette customs and the emotional connotation of the ancestors reflected by the "grass" image in the Book of Songs.

Keywords: The Book of Songs; Grass Image; Customs; Emotions

猜你喜欢
风俗诗经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经
情感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红楼风俗谭》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