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流理论的卒中后康复训练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2023-07-22 14:15黄群雷佳慧
设计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用户体验脑卒中产品设计

黄群 雷佳慧

摘要:文章旨在探究心流理论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创新性的产品设计策略。将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心流体验的阶段和特征,提出了9个维度基于心流理论的卒中后康复训练产品设计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指导卒中后康复训练产品的设计,为这一需要特殊关照的群体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该研究为卒中后康复训练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并有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减轻家人和社会医疗资源的负担。

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产品 心流理论 产品设计 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2-0096-04

引言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经济负担特点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该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脑卒中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外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通常会在各方面遇到问题,例如康复周期不足、居家康复训练效果差、康复产品设计不合理等。如何激励脑卒中患者主动参与规范的、持续性的康复训练,并获得正向反馈,这对于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心流理论

(一)心流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心流理论,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的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在进行活动时所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感。心流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从事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倘若该活动的难度适中并且与个人技能水平相匹配,人们会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种体验被称为“心流”[2]。心流状态下,人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活动中,忘却时间和自我,体验到极大的快乐和充实。

心流现象一般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为心流前因、心流体验、心流结果,即心流体验的发生会受到不同维度心流前因的影响,并且会带来一定的心流结果[3],并由Csikszentmihaly提出了9个主要特征,如表1。又在心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流通道模型(the model ofthe flow state),该模型认为,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是产生心流的前提。在心流三通道模型的基础上,Massimini又提出了四通道模型,并且与Carli进一步研究,在三通道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五种心理状态,完善了心流八通道模型[4]。八通道模型能够帮助研究者寻求进入心流体验的途径,避免在活动产生负面情绪和消极体验。研究表明,心流体验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果,包括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专注力和记忆力、增强自我成长感和生活满意度等[5]。

(二)心流理论应用在卒中康复产品中的意义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后的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的治疗和持续的康复训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医疗资源的限制和患者自身的因素,许多卒中患者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康复训练和支持,导致康复效果不佳甚至失败。因此,如何优化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和康复产品的用户使用感受,是一个具有紧迫性的关键问题。

在此背景下,心流理论被引入到脑卒中康复领域中。心流状态能够提高个体的动力和参与度,让他们能够自主投入到康复训练中,甚至喜欢上康复训练过程。因此,基于心流理论衍生出的设计策略来设计康复训练产品,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体验。

符合老年脑卒中使用的产品老年人使用的产品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要注重舒适性、安全性、功能性、适用性以及色彩语言的传递。可以从设计的人性化角度去考慮和设计产品,体现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6]。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康复训练产品存在一些共同性问题,如单一的产品外观、缺乏趣味性的训练形式、缺乏针对性等,虽然可以科学地指导康复训练,但无法满足康复训练最关键的持续性问题。如今卒中患者复发率高、康复效果不佳,与居家康复训练形式和产品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其次,设计者对患者的心理因素考虑欠佳。卒中患者在恢复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障碍,例如无助、无望、失落、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这些情绪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起到负面作用甚至成为阻碍因素。而传统的居家康复训练产品多以裸露的钢管、木板、布带进行拼装组合而成,训练形式主要为患者在器械的帮助下,进行重复式的动作训练,过程单调而枯燥,康复训练往往需要长期的坚持,现有产品并不利于帮助患者进行持续性长期训练。

针对这些不足,心流理论可以为卒中后康复训练产品的设计提供辅助,寻找提升患者积极性的途径,并且引入心流理论可以为此类产品的设计研究带来新的思考模式和策略方法。研究表明,产生心流体验,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这种体验可以在康复训练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并且心流体验可以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情绪状态,激发患者患者的兴趣和动力,自发持续地进行训练,从而增强康复训练的效果。从脑卒中用户特征出发,通过心流体验达成脑卒中康复训练持续性目标模型如图1所示。

二、基于心流理论的卒中后康复训练产品设计策略

基于心流理论的9个特征与划分的3个阶段以及心流通道模型,结合卒中后家用康复训练产品现状与此类人群的特点与需求,得出基于心流理论的卒中后居家康复训练产品设计策略,如图2。

(一)激发性策略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激发患者的动力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他们产生心流体验,从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基于心流前因阶段的条件因素,提出了关于脑卒中康复训练过程的心流激发性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清晰的康复训练目标、训练挑战与患者能力的匹配以及即时有效的正向反馈。

1.清晰的康复训练目标

脑卒中患者往往缺乏明确的康复训练阶段性目标,研究表明,需要长期康复训练的患者常因为看不见短期效果而沮丧泄气,导致康复训练的持续性效果不佳。

设定清晰的康复训练目标及明确其阶段性效果。这样有利于患者了解他们正在努力达成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并能够更加有效地衡量进展。例如,康复训练目标可以设定为“增强手腕活动灵活度,恢复握力”,或者是“提高身体平衡水平,减少跌倒风险”。其次,康复训练需要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力水平和限制因素,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合理可行、循序渐进的。例如,对于一位肌肉无力的患者,目标可以是逐渐增加上肢肌肉力量,第一阶段可以抬起手臂,第二阶段可以写字握笔等,而不是一开始就希望能够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综上所述,实现卒中康复训练产品设计中基础而关键的步骤是设定清晰的康复训练目标。这将能够帮助患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康复进程,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并帮助他们进入心流状态。

2.训练挑战与患者能力的匹配

考量个体能力因素的差异。卒中后患者产生的后遗症种类多,身体各部位机能下降的程度因人而异。为了实现训练挑战与患者能力的匹配,应该首先明确患者的康复训练目标和能力水平,可分为通用性与个性化两个部分来考虑。设计师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和工具来确定任务的难度和挑战性,并确保患者有能力完成任务。例如,可以使用游戏化的设计方法,使用逐步增加的难度级别,以及为患者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各种模式的支持。此外,设计者还应当考虑患者的个人喜好和特点,以确保康复训练产品的更好适应性,以确保任务的挑战性与患者的兴趣相匹配。这样做可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增加他们坚持训练的动力。

设置科学合理的挑战性任务。康复训练任务应该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患者的动力和兴趣,但不能超出患者的能力范围。这种匹配能够让患者在训练中保持挑战感,同时避免过度挫败感的产生,有助于他们进入心流状态。

3.即时有效的正向反馈

提供积极正向的反馈形式。在康复训练中,正向反馈可以提高患者的动力和信心,促进他们在训练中参与度和效果的提升。卒中后患者面临着许多负面情绪的干扰,情绪起点低于正常人,设计师应该尽可能设置及时、具体、鼓舞人心的反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感知他们的进展和成果。例如,在交互式的康复产品中,可以设置一个反馈机制,当患者完成一项任务或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时,产品能够立即提供肯定的反馈,例如欢呼声、动画效果等,旨在激励患者的自发积极性和自我成就感。

避免单一反馈机制。由于部分患者会产生感觉功能障碍相关的后遗症,采用单一的反馈机制并不能无法适应所有患者。例如,设计者若仅考虑采用震动反馈机制进行训练,这一机制对于触觉减退的患者可能并不起作用。因此,在设计反馈机制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单一通道反馈机制,并且采用多模态反馈机制以达到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二)持续性策略

持续性策略是基于心流体验的体验要素而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这些策略来提升用户在心流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效果,进而使得心流状态可以持续更久,用户能够更加沉浸在愉悦的心流体验中。

1.产品细节的感知引导

通过细节设计来引导用户正确地使用产品。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此类人群对产品使用方式的理解更需要设计师的特殊考虑。设计者需尽可能通过色彩、形状、排列、布局等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用户,让用户不需要花费很多学习成本就能够理解产品的使用方法,产品的操作流程也应该尽可能简单和直观,避免出现繁琐的操作和不必要的步骤。通过简化流程和打磨产品细节,可提高用户参与度和改善其使用体验,并保持持续的积极情绪。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师可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产品的使用效益和用户满意度。当设计一个康复训练设备时,产品细节可以包括直观的图示指导、简单易懂的指示文字和操作按钮的设计,以及用户友好的界面布局。例如,如果一个康复训练设备需要用户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一系列动作,可以采用色彩变化或形状变化来引导用户正确完成每一个步骤,而不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反复查看使用手册或请求额外的指导。关怀性的细节设计旨在降低患者的学习使用门槛,提升产品的易学性及易操作性,避免用户产生烦躁之类的不良情绪。

信息展现的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研究表明,可视化或可感受化的信息展现方式比数据或文字型报告更容易被脑卒中患者人群理解和接受。此类信息能够更加有效传递信息,并具有通用性,同时使用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更容易被刺激和唤醒。例如,设计一个健康管理软件,以图片或图标的形式将心跳、血压等生理指标呈现,同时加入动画、音乐等感觉元素,能够使用户更直观地理解实时情况,让患者获取自我健康的掌控感和决定权。

2.外观色彩的积极暗示

将产品视为情感引导工具。产品的外观和色彩设计可以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暗示,从而提升使用者的心流体验。设计者应该将产品外观和色彩视为一种情感引导工具,通过挑选特定的色彩、形状或造型,用来表达产品的特点和目的。例如,选用温和、柔和的蓝色和绿色,有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感到更加平静和放松,适合作为康复训练产品的外观主色使用。而鲜艳的红色和黄色等明度较高的颜色则可以激发使用者的注意力和兴奋感,适合在训练中的某些特定场景下使用。此外,若产品的外观和界面可以根据患者的文化和心理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可以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接受度。此外,设计者还可以在产品外观上加入积极的符号和图案,例如阳光、花朵等,以引起患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符号和图案也可以起到一种情感暗示的作用,协助患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功能与目的,进而加强对产品的信赖与使用意愿,提高心流体验持续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产品外观和色彩的选择时,设计者应该考虑产品的使用场景和特定用户群体偏好,例如避免使用杂乱或刺眼的颜色和图案,以免引起患者的恐慌和不適感。

3.舒适性与安全性设计

针对脑卒中患者人群进行舒适性设计考量。对于卒中患者,他们可能会受到身体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产品的易用性和人机交互设计,以确保他们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舒适的状态。

舒适性的设计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如人体工学、产品材质、视听效果等方面,例如在产品的材质上,可以选择柔和、弹力较强的材料,避免患者长时间使用产生不适感。身体上的舒适性考虑到他们的体力和力量,如何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避免不适感和疼痛等。例如,卒中患者的身体功能可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他们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座椅或辅助器具来增强支撑能力和平衡能力。心理上的舒适性则考虑到他们的情感和认知状态,如何避免让他们感到过于困惑或不安全感,如何通过设计引导他们感到乐观和自信。考虑到卒中患者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可能会有所降低,产品的操作方式应该易于理解和掌握,在产品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提供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以减少用户的焦虑感和挫败感。舒适性设计可以保证患者使用体验的愉悦感受,是心流体验持续的因素之一,也为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硬件保障。

安全设计是心流体验持续的基础。产品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并且显眼、易触达,如安全带、紧急停止按钮等,以确保卒中患者在使用产品时不会出现意外事故。只有在用户感到安全和放心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沉浸在使用产品的体验中。对于卒中患者来说,安全设计更是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可能会在使用产品时遇到各种困难和意外,如失去平衡、突然发病等,不仅会破坏他们的体验,还会让他们产生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从而打破心流状态。通过细致的安全设计,可以避免患者因不安全因素受伤,进而保障用户的安全和心流状态的持续。

(三)强化性策略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持续性关键在于循环或重复进行心流体验过程,通过强化性策略,带给用户一种意犹未尽、类似上瘾的感觉,从而使用户更愿意再次参与康复训练,并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收益。

1.提升自我效能感

个体在面对特定任务时,对自身完成该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被称为自我效能感。设计者应寻找通过产品设计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增强其自控力及自信心。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患者可以通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更有信心地应对挑战,也更加容易坚持长期疗程。记录患者的努力过程和效果,以及与曾经的对比,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娴熟,从而提升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者可以设置奖励及激励机制,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最后,设计者可以鼓励患者将完成任务的经验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将从康复训练中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应用于其他场景,以此巩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设计者在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持续关注和引导。在患者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刺激,能够实现心流体验的强化和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将社交因素融入产品设计。结合脑卒中患者群体需求,社交属性能够让活动更加生动有趣[7],社交支持和社交比较可以成为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的路径。社交比较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他人与自己进行比较,以便评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表现。在心理学中,社交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将自己与那些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同理,社交比较可以成为提高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说,产品系统中社群系统的参与可以形成患者群体内部的社交交流。通过比较自己的康复进程和其他患者的进程,患者可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具体情况,并从中获得外部输入的信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或追逐他人的动力。此外,设计者还可以在产品中设置一个社交支持群体,让患者与其他患者分享自己的康复经历和心得,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设计者通过设置社交比较和支持的机制,可以激发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康复信心,并激励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康复训练。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卒中患者在康复进程中的用户体验,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2.获取健康控制感

健康控制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健康状态的感知和控制程度。在心流结果阶段,患者已经克服了许多障碍,可以顺利甚至熟练地进行康复训练过程。通过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对自身健康的掌控力,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康复,从而更好地强化心流状态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这个阶段,设计者应让患者获取一定的掌控权,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自主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康复计划和进程,例如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来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对康复进程的掌控力,这可以通过制订计划功能模块、日程表标注模块等功能实现。同时,为了让患者更好地掌握他们的康复进展,设计者还可以为产品添加数据跟踪和报告功能等反馈信息模块,这些功能可以让患者实时监测自己的康复进展,从而更好地感受自身健康的发展情况。

3.唤醒疾病获益感

在积极心理学中,疾病获益感是指个体通过适应疾病来获得正面的经验和意义,这个概念是基于认知适应理论提出的。认知适应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应对压力和挑战,发展自我调节和应对能力,进而从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获取其他的能力提升[8]。通过唤醒疾病获益感,患者可以更好地接受并适应他们的疾病,从而加深心流体验并更积极地面对疾病。例如在家庭关系方面,患者也许在以前缺失的关注会被重新获取,感受到更多的家庭羁绊,这能够强化家庭亲密感。尽管疾病可能给家庭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但家庭成员的联系会更加紧密,责任感会更加明显,这使他们不得不调节自己来适应压力面对困难,对所有家庭成员来说都会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个人成长方面,患者也可能意识到因疾病带来的生活变化,并为未来从无到有地做出规划,这可以增加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容面对,并且意识到疾病带来的能力提升,故而心流体验带来的积极效应显得十分重要。

设计者可以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理解他们在应对疾病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经验和意义,通过产品设计引导和传达,来唤醒他们的疾病获益感。例如设计学习健康知识的模块或引导其改善生活方式的模块,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疾病,掌握更多的自我规划技能。通过提供科学可靠的方法与形式,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在掌握自身健康控制方面的能力和责任,从而增强其对于疾病获益感的认知和信心。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和治疗,并在心流体验中感受到积极性和成就感。

结语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慢性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同时康复率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恢复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康复训练持续性差的痛点,结合心流理论为脑卒中康复训练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心流体验的3个阶段出发,提出了激发性、持续性、强化性3种类型的策略,并细分为9种具体的方法指导此类产品设计。基于心流理论的卒中后康复训练产品设计策略,为脑卒中患者这一需要特殊关照的群体提供了后续康复训练产品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脑卒中康复训练产品的设计者们应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接受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并结合交叉学科研究进行多维度思考和设计,才能为此类群体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同时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脑卒中患者群体,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家人及社会医疗资源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刘建民,杨弋,等.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2):105-119.

[2]Csikszentmihalyi M.张定绮,译.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4-17

[3]Finneran C M,Zhang P.A person - artefact - task (PAT) model of flow antecedents in computermediatedenvironm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2003 ,59(4). 475-496.

[4]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Experiencing flow in work and play[ M] .SanFrancisco/Washington/London:Wiley,1975. 35 54

[5]姜婷婷,陈佩龙,许艳闰.国外心流理论应用研究进展[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1,11(05):4-16.

[6]丁晨晨.针对老年脑卒中康复产品分析[J].工业设计,2019,151(02):64-65.

[7]廖詩奇,沈杰.心流理论下的家庭智能健身产品创新设计思考[J].设计,2020,33(23):141-143.

[8]陈建文,陈莎.极端应激情境下寻求健康和幸福的新视点——认知适应理论(CAT)[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01):137-140.

猜你喜欢
用户体验脑卒中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