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于天下

2023-07-23 19:22常利兵
文史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全人类钱穆观念

常利兵

钱穆(1895—1990)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毕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儒家思想,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稱为“史学四大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国学大师。

在《民族与文化》(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中,钱穆先生就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本质、观念,中国社会的结构与理想,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与文化传统等问题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深入剖析和阐发,不仅对于我们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内在精髓和发展特质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和探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路径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对《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解释说,这是中国古人自有的一套人文和文化之观念和理想的精辟概括。古语中,“物相杂谓之文”,“物”意指种类,所以何谓“人文”即是指“人群相处种种复杂的形相”,那么人群由不同种类相杂而成,于是在“求相”和“求通”中才有所谓的“化”这一问题。如,男女是“异物”,男女“相和相通”,“结合为夫妇”,就“化”成了家庭,循此而往,“群体日扩”,“人文日进”,直至“全人类相融”,即到达“化”成为“天下”。所以,中国人之“天下”观念,是由其“家”与“国”之观念相融合会通而成,由此,就容易明白《大学》中所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凸显中国人的人文观实始于“人”这一观念,并演进至“天下”观念。显然,这与近代以来从西方翻译而来的“文化”观颇为不同。

钱穆又指出,要明了中国文化,必须从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入手,但是中国社会有其理想的开展途径,“向不以个人观念与社会观念相对立”组成社会,这与西化的“社会”概念有根本差别。因为中国人是从“人”的观念出发来确立“己”与“群”的关系,但两者又都包涵融化在“人”的观念中,所以如何能做到“融凝一切小己”而完成“一大群”,则在于所谓的“人道”,即“人相处之道”。于是,人与人如何相处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最大理想。尽管家、国、天下,范围有大小,但本质上同是一“群”,同是“人”相处,而且各个“小己”也不能离“群”而独立。

因此,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观念中,从夫妇、朋友起,都有一个人与人相处之道,这一“人道”可以推广到全人类,直至天下万世,即中国人的最高理想——“行道于天下”。

猜你喜欢
全人类钱穆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