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地域文化 精耕历史教学

2023-07-24 22:17杨秋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初中历史

杨秋锦

[摘 要]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史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0-0071-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尽量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及乡土历史资源。”我国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教师可将其转化为历史教育教学资源。我校历史组基于初中学生特点及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结合本地的历史遗存、历史名人、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实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一、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历史组教师根据本地乡土历史资源多、信息量大等特点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每一种课型、每一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体系(见图1),并按该体系来筛选乡土历史资源、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形成案例。

(一)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外通史+乡土历史”“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历史组教师以信息化为基础,围绕“两大课程,三个年级”,从课程内容选择、课型设计、教学资源积累等方面对校本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中外通史”为主的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多层面渗透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以“乡土历史”为主的拓展性课程包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广西红色历史文化、“我”与世界同行等内容,在中外通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形成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开发建成高质量、动态化且具有实用性的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库

我校历史组教师按照师生的发展需求、心理特点等,开发建设与教材紧密结合又彰显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的初中历史乡土化教学资源库,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该资源库包括教材资源、微课资源、课件资源和教案资源等内容(详见图2)。课件资源有总目录,以单元为单位建立文件夹,分类简洁明了,以便教师上传和使用教学资料。

[乡土化教学资源库][教材资源][微课资源][课件资源][教案资源][国家统编教材][乡土校本教材][中外通史微课][乡土历史微课][中外通史课件][乡土历史课件][基础性课程教案][拓展性课程教案]

图2    初中历史乡土化教学资源库框架

1.编写地方特色校本课程教材《我们身边的历史》和教学案例集

我校历史组教师围绕“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广西红色历史文化”“‘我与世界同行”等内容编写了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教材《我们身边的历史》,然后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心理特点, 从社会史观、文明史观、人类史观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进行专题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身边的历史,并根据教学实际编制了《〈我们身边的历史〉教学案例集》。

2.建设具有地方性、实用性的初中历史乡土化教学资源库

我校历史组教师在整理微课、课件、教案等资源的基础上,遵循“乡土历史与基础性课程相结合”“拓展性课程以乡土历史为主”的原则,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并搜集、甄选相关的地方历史资料。在基础性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以在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根据乡土历史资源加深对教材中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好地感受身边的历史,培养家国情怀。在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筛选与地方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到微课或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比如在整理微课资源的过程中,我校历史组教师按照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侧重点,将微课资源分为7个维度(详见图3),使微课资源的目录分类更系统、更清晰、更具实用性。

[重难点知识][   微课资源][中外通史微课][乡土历史微课][学法指导][专有名词][总结归纳][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广西与世界]

图3    微课资源构成框架

“重难点知识”:集中最核心、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从微课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知识,突破重难点。

“学法指导”:适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科学、高效。

“专有名词”:给学生解读教材中较难理解的名词,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总结归纳”:利用知识图谱帮助学生对某一课、某一单元、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传统文化”:利用学生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民族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和人文素养。

“红色文化”:展示广西境内的党史资源,让学生学习党史知识,使初中历史教学实现全程高效贯彻党史教育。

“广西与世界”:通过边境文化、“一带一路”、自贸区等知识,把廣西与世界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整体史观。

二、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

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构建“三化一体”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三化”即教学资源乡土化、教学过程信息化、评价机制常态化。“三化一体”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乡土化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促进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评价常态化(详见图4)。教师在线上线下采用不同的资源和课型开展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多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校历史组教师认真研究校本课程的内容,并搜集、甄选相关资料;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思考如何将乡土历史更好地融入教学,并根据不同课型,采用前置式、嵌入式、输出式等教学方式。

“前置式”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任务单,了解教师提供的乡土历史材料,自定学习步调,将个人能自主学习的内容移到课前学习,把高难度的、需要教师指导的内容移至课内学习的方式。如在教学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前,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顶蛳山遗址的考古情况:“顶蛳山遗址是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古人类遗址,位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1997年开掘后即被列入该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遗址中出现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廣西乃至我国南方通过考古来确认的史前人类居所的唯一依据,对研究、了解、复原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接着笔者展示了从该遗址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的图片。学生看后感觉原始人类离自己并不遥远,而且对其产生了探究兴趣。笔者趁着这个机会,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父母一起去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并通过问卷星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单(见图5)。

笔者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情况,将学生需要解决的且与教材重难点知识相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组织开展了“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活动,让学生想象河姆渡人、半坡人和顶蛳山人一天的生产生活。学生根据参观实践及查阅相关资料,很容易就了解到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

“嵌入式”是指教师为解决某个教学重难点而嵌入乡土历史,以缩短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生活地域的探求欲望,加深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方式。如在教学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 20 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一目“台儿庄战役”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我校历史组教师在整合广西乡土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制作的5 分钟微课《广西人的抗战》,然后从南宁市德邻路(今解放路)路名的由来说起,介绍了广西人李宗仁以及在南宁境内发生的昆仑关战役,让学生既认识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英勇和艰辛,又感受到家乡人民的优秀与伟大。乡土历史所带来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也实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输出式”是指在学生内化知识后,教师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的教学要求,给学生布置一些融合乡土历史的特色作业,如课后访谈、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辩论演讲、历史调查、制订评价量规、表演课本剧、学习手工技艺等,并进行多样化评价的一种方式。此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任务成果有“参观博物馆,制作手抄报”“我写我家历史”“收集家庭照片,感悟社会变迁”等。

在上完拓展课“如何进行访谈”之后,教师让学生在“三月三”假期和清明节假期完成“我写我家历史”的任务。在此之前,教师会给学生提出要求,教授学生方法,并通过范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写家族史。

要求:

1.主题为“我家的历史”。

2.从自己的家人、家庭或家族入手,探索自己生命的源头,通过讲述自己家庭的历史,展示个人或家庭命运沉浮。

3.真实地记录从探究活动中发现的“历史”,能够严谨、有趣地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涉及的重大历史背景。

凡是与自己实际生活关系不够密切的选题都不符合要求。

方法:

通过与长辈促膝长谈,聆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年龄、职业、经历等,追寻逝去的时光,写出自己的家族史。

学生学会访谈技巧之后,拟好访谈提纲,准备好录音笔,在假期对家人进行深入的访谈。学生或通过家人职业的变化来展示家庭的变化,或通过家庭生活质量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迁,或通过老照片来讲述家族的历史……

随后学生将自己的成果放在网上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评选出最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一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这一实践将乡土化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把控和教学效果的管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具有开放性、 互动性、便利性及生成性等特点,为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教学实例和模式。

三、实施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取得的效果

(一)学生层面:提高学史兴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在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而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由于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具有本土性、直观性等特点,因此实施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弥补历史教材内容抽象的缺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源于实践”“我在用历史”,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乐于去探究身边的历史,同时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初中乡土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乡土历史来理解教材的重难点知识, 并通过积极参与各项相关活动,如设计制作历史微课、进行课本剧表演、外出研学等,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资料,自己主动学习,自己写解说词,自己利用假期去实地拍摄历史短片并进行后期制作。如有学生拍摄并制作了南宁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走南宁》,该片在国家文明办举办的相关评比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二)教师层面: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资源意识,增强教研能力

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机会,教师从个体备课走向集体合作备课,从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使用单一教材转变为将乡土化教学资源融入教学中,从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在该过程中,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专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实践过程中,我校历史组教师有意识地采用“三化一体”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意识,改变传统的“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观念。我校历史组教师以开发与实施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为契机,强化资源意识,在集体备课、 乡土历史资源收集、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重知行合一,逐渐形成了共同研讨的浓厚氛围。我校历史组教师还主动进行了一系列相关课题的研究,撰写并发表了论文,在专业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启明.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新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6):12-15.

[3]  秦斌山.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的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0):12-13.

[4]  张瑶,郝平.基于地方史资源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1(12):91-93.

[5]  杨静娟.校本课程开发及模式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8(20):24-26.

[6]  郑新铭.口述史在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中的尝试:以“建设家庭小档案”的口述史探究活动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1(10):21-23.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初中历史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