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高标准擘画现代化新蓝图

2023-07-25 17:27张玉荣
小康 2023年20期
关键词:南山现代化服务

张玉荣

展望2035年,深圳南山将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南山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达到新高度,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展现壮丽画卷,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窗口。

从蛇口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炮”,发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强音,到自贸区、高新区、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先后在这里落地,深圳市南山区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之上。时代赋予了南山机遇与荣光,南山也不断交给时代满意的答卷。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南山同样使命在肩、勇当标杆,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南山这片热土上,充分展现出可观可感、可学可用的现实图景、先行示范。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南山“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2035年,南山区将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的典范区。

勇当尖兵发展实体经济

推动南山迈向万亿级城区

回望过往奋斗路,展望前方新征程。从2012年的283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036亿元,南山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8倍,经济总量连续10年稳居广东各区(县)之首;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从148亿元增长到501.7亿元,增长2.4倍;全区九大类民生支出从52.5亿元增加到333.9亿元,增长5.36倍……南山正以奋发有为、勇往直前的姿态,努力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南山区委书记黄湘岳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南山的经济体量约占深圳的1/4、广东的1/16,且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具有优势。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推动南山迈向万亿级城区。聚焦1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7大未来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生物、新材料等融合发展,加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研究和应用,聚焦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智慧港口等领域精准发力,促进科技创新“从山的这边走向海的那边”。

2月6日,南山区八届二次党代会召开,规划了全年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这座广东首个GDP超8000亿城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为加快建成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标杆而努力奋斗。

在以高质量发展牵引南山工作落地落细落实方面,南山区提出九大方面重点工作,力争通过“九大聚焦”取得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聚焦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努力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这是南山置于今年首位的重点工作。立足勇当深圳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标杆,南山提出,聚焦先进制造业核心赛道、技术研发等高端环节和“卡脖子”关键领域,实行“补链”“强链”“延链”。加快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建设,年内新增7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加快构建北部“总部研发+高端制造”10公里产业带。

从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区到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深化改革开放到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14+7”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优化企业服务,从稳投资到促消费,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到全面依法治区,从文化自信自强到统筹发展和安全……南山高质量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开办企业一天完成”

壮大“14+7”产业集群

在南山,这个面积不大的区级行政单位187.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雄踞着205家上市公司,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土地孕育超过1家上市公司,密度全国第一。这背后离不开南山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为离企业更近,办事更方便,政务服务中心从区委区政府大楼一楼搬到这边(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周围全都是企业园区、居民区。我们把政务服务送到企业家門口,送到人才中间,精简政务服务办理流程,减少办事材料,减轻企业负担,力求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服务数据管理局政务事项管理科科长杨成云对《小康》记者说。

来南山,开办企业只要一天,部分高频事项可实现秒批。为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提供一流政务服务,南山区行政服务大厅推出企业设立“一站式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实现“一网申报、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一次配齐”,提供涵盖商事登记、公安、税务、社保、银行等部门的企业设立“套餐式”服务,企业设立即可“拎包入驻”。

为充分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实现企业、群众办事“网上办”“自助办”,南山在深圳湾行政服务大厅一楼自助服务区设置了8台“一对多智慧政务终端”和3名自助导服人员现场导办帮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自助服务区采用围合式环形区域设计,实现业务办理 “一对多、协同办”服务模式创新,减少了群众等候时间,优化群众办事体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得益于高效优良的营商环境、创业创新的沃土,近年来,从产业到产业链、从产业链到产业集群,南山抢抓契机,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创新优势,先后引导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未来,南山将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扛起使命担当,围绕深圳市部署的十大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创新能级,完善科技、教育、产业、金融融合创新生态。壮大“14+7”产业集群,加大“双招双引”力度,通过引育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奔向发展的新蓝海……

着力山海连城深耕“公园城市”

绿色明珠打造“和美”新典范

“嘿嗬!嘿嗬!”端午假期,激昂的鼓点伴随着激情的吆喝,绿美大沙河上龙舟劈波斩浪、奋勇前行。仿佛蜿蜒靓丽的“绿色飘带”“城市项链”,大沙河把南山南北片区串起,构建起山水相依、水城共融的城市美景。近年来,大沙河已成为“绿美南山”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这里不仅是鸟类栖息地,也是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绿树成荫、鹭鸟翩飞、芳草萋萋……平凡日常,行走在大沙河生态走廊,一路便能感受到清新的绿意和昂扬的朝气,不少运动爱好者在岸边锻炼、跑步,市民游客在桥下纳凉、遛弯。

令人惊奇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曾“闪现”大沙河被市民记录了下来。“按道理,野生豹猫更可能出现在塘朗山或其他密林区。它能出现在深圳湾,得益于深圳山海连城的营造,大沙河生态长廊的打造。”南山区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陈博文告诉《小康》记者,原来大沙河两岸都是水泥路面,绿化少生态功能一般。为营造良好的生物空间,南山将河两岸都做了美化,种植特色开花乔木,打造宜人的林荫大道,还将原有步道及栏杆都进行了品质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得益于良好的山海资源与雄厚的公园家底,南山以山海连城为着力点,深耕“公园城市”,构建“山、海、城”新格局,打造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精彩样板。去年8月,深圳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通廊贯通,市民登山望海的热情被点燃,真正感受到山河海城和谐共生。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这座“未来之城”则坚持生态优先,使城市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引领高质量城市建设。通过规划设计三条供候鸟迁徙的通道,分区建设鸟类栖息地,实施暗夜保护灯光规划等措施,打造鸟类友好型“生命乐园”。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璀璨的绿色明珠——内伶仃岛,南山将其打造为“和美”新典范,目前正大力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将依托内伶仃岛自然资源禀赋,进一步优化岛内生态环境,开展自然教育,提升公众保护海岛意识,挖掘人文底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1+1+N”高质量养老服务

绘就社会文明美好画卷

蛇口街道是深圳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四十余载时光流逝,当年的“拓荒牛”们已步入晚年,加之移民城市带来的随迁老人不断增长,探索新形势下高质量养老服务迫在眉睫。

2022年,蛇口街道就开展“1+1+N”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民生微实事等项目,为辖区60岁以上低保、独居、失独和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解决居家养老生活中难点和痛点问题。

蛇口街道党工委委员、公共服务办主任周新森介绍,“1+1+N”是蛇口街道首创的由街道统筹部署规划,以社区党委(1)为主体,以专业养老机构或小区物业管理处(1)为枢纽,以社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多方力量(N)为补充的纵横高效、服务完善、多元参与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来到蛇口街道东角头社区,《小康》记者看到一些老人成群结队从社区活动室欢快走出。为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教育、社会联结等需求,近年来,社区创建长青老龄大学,为社区50岁-70岁老年人开设朗读、声乐、国画、舞蹈、葫芦丝、太极6门专业课程。

“社区里的活动很多而且免费,我个人就很喜欢唱歌跳舞,还喜欢去参加志愿活动。除了在这值班,我还会组织朋友上马路捡烟头、塑料瓶。”65岁的黄云霞在社区做义工多年,她告诉《小康》记者,社区里的订餐服务也很贴心,每个礼拜都有新鲜菜谱,社会服务企业送餐进来,志愿者帮助送给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

助餐服务是“1+1+N”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体现,针对活力老人和失能失智、空巢独居老人,其覆盖面更丰富多样、细致入微。周新森给记者展示蛇口街道为辖区居民特别是长者量身定制的“养老护照”“健康护照”(正反两面,共一本),精心筛选有30项免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14项老年人福利政策,以及各类实用信息,系统汇总、重点突出,精准分类,旨在实现“一册在手,健康少忧”。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目标。大力建设普惠性托育机构、为肺结核患者提供全程免费诊疗、长者服务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实施残疾人“普惠+特惠”慰问制度……近年来,南山坚持兜牢底线、优化服务,以“绣花功夫”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助残、交通、城市提升、便民服务等方面做精做细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困难群众撑起“暖心伞”,绘就南山社会文明美好画卷。

深圳文化发源地“微改造”

率先打造文化软实力高品质样板城区

“粤东首府、港澳源头”。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置东官郡起,至今有近1700年历史。它是深圳城市的原点,承载见证了深圳中心的“迁移与回归”。

步入城门,漫游其中,可以感受到南头古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热闹与幽静的衔接之妙。南头古城的更新聚焦于古迹维护和城中村改造,引入了传统手工艺、美食、民俗、创意市集、博物馆群和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作为深圳的文化发源地,南头古城从原来低端的城中村,变成集聚文创、居住、商业的城市共生生态圈。

光合社小绿洲便是其中一个保留街区原生态肌理裹以文化产业的全新空间。“这里原来是块荒地,通过改造后成为一个开放的小公园。秉承珍惜绿化植物原则,完整保留了高大樹木,增加了更多公共功能空间。”万科集团南头古城项目企划邓奥赛对《小康》记者说。

城市古迹不可再生,在南头古城改造中,深圳市和南山区十分注重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历史风韵在现代城市的创造性呈现。据悉,南头古城改造项目定位于活化古城、传承文化,不搞大拆大建,探索城中村“微改造”。如今的南头古城,汇聚了九街糖水铺、龙德楼等老字号店铺,也有精酿啤酒屋、咖啡馆等创意新餐饮;既有插画、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又有超级黑胶工厂、壹日物仓等文创空间;既有东莞会馆、新安县衙等文物古迹,还有“叠石水景”“竹园”等现代园庭景观,已逐渐成为文艺青年的精神领地和网红打卡地。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南山着力打造与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创新高地相匹配的城市文化中心,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全国领先的现代文化产业,举办国际知名的文体品牌活动,实现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形成“一个试点、一座古城、一组歌曲、一条飘带、一个基地”文化建设体系。而今,南山正以《新时代深圳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纲要(2021—2025年)》为指导,率先打造文化软实力高品质跃升的样板城区。

编辑/麦婉华

猜你喜欢
南山现代化服务
边疆治理现代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南山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