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评论传播效能及发展的理性探析

2023-07-25 05:23成薇
新闻潮 2023年6期

成薇

【摘 要】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纸媒的法治评论要获得读者青睐,必须把握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本文以《广西法治日报》栏目《法治时评》为研究对象,分析栏目创立后刊登的时评,探讨法治评论的传播效能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法治评论;传播效能;广西法治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媒体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广西法治日报》作为广西唯一的法治专业纸媒,肩负着做好法治精神传播、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监督公权力依法运行、关注弱势群体等社会责任。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及时、有力、有效地发声,通过法治评论来提高法治纸媒的新闻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广西法治日报》的《法治时评》栏目,走出了一条依法执论的路径。

一、法治评论的引导效应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一个新闻事件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公众很快就能获知,粉丝也能够迅速地对此进行点赞、留言、收藏、转发。评论者在接触信息后,马上发表观点和看法,但因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态度立场存在差异,评论水平参差不齐,众多偏激或意图不明的语言夹杂其中,容易扰乱受众视听。

在当今,要提高报纸的质量和品位,吸引更多读者,就必须发挥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作用。因此,凭借长期以来在读者心中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站在法律角度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向读者传播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警示和疏导,成为《广西法治日報》在守正创新中探索的一个方向。

2021年10月,《广西法治日报》在一版新设《法治时评》栏目。栏目开设以来,无论是新闻热点的关注、法治精神的弘扬,还是法律法规的解读,都体现了专业性和权威性,深受读者青睐。

二、 法治评论的传播效能

什么是法治评论?“法治评论即法治新闻评论,是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件、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值得关注的思想状态或思想倾向,从法治角度进行分析或评价的一种新闻表达形式。”[1]它具有新闻性、法理性、人文性、公众性等特点。

借助法治评论这些特点所带来的强大社会动员力,将其具备的传播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是开设《法治时评》栏目的目的。

(一)注重新闻性,真实及时地进行传播,引导读者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广西法治日报》作为广西政法、法治宣传主阵地,密切关注与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大部署及热点案(事)件相关的内容,并以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己任,及时推出评论作品,有效地做好权威解读、权威评论等工作。其选发的法治评论引起广西政法干警读者群的广泛关注,促进了政法工作和法治建设经验成效的传播。

例如,2022年3月8日刊登的评论《读懂两会里的“中国故事”》,文章有较强的时效性,落笔在公众关注的全国两会上,聚焦“两会故事”,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证”“小孩午托如何解决”“夫妻生还是不生”等群众关心的民生、法治热点,以小见大,为各位代表委员站在百姓的立场和角度发声点赞,同时也进一步解读了国家出台的一些新政策,帮助读者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因此,法治评论要以新鲜的事件来写作,紧扣百姓关注的新闻,写出来的评论才能吸引读者。

(二)注重法理性,有理有据地进行传播,促使法律知识向常识转化

在大多数读者眼里,法律具有强制性,法规条文枯燥乏味,不好理解,如何将法律知识转化成常识,让它既能方便读者理解,又能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

《法治时评》栏目在用稿方面都进行统筹和规划。其选发的法治评论注重剖析新闻事件中的法律适用及诠释法治精神,监督法治运行的情况,批评违背道德观念、破坏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的不良现象等,同时,将法条案例融合在一起,用以案说法的方式,有理有据地进行评论,使法律条款不再枯燥单调,加强了读者对法律的理解,也加强了他们对法治价值的认同感。

法治评论《狗不懂事 人要明理》一文,提及的是河南安阳两条狗在小区里咬伤78岁老人一事。狗咬人后,身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狗主人王某面对媒体,不仅没有丝毫愧疚,还百般抵赖,甚至要告对方“诽谤”。

与一般的道德谴责和法理解析不同,该评论从不文明养犬侵犯他人权利的角度切入,强调以法律强制犬主文明养犬,携带犬只出户按照规定佩戴狗牌并采取系狗绳等措施的意义,清晰地表明养犬不只是一件有关个人喜好的事,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被狗咬伤者有权利主张保护自己的利益。文明养犬不仅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还将演变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成为一种常识被大多数人认同和遵循。

由此可见,法治评论要促使法律知识向常识转化,在语言上必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正如范荣康所指出的:“新闻评论的群众性,要求我们面向广大读者说话,而不是向各级党委的少数领导说话,这就需要克服指令性的口吻,多用平易近人的商榷性的语言;需要深入浅出,把道理说得清楚易懂,切不可故弄玄虚、高深莫测。”[2]

(三)注重人文性,情法并重地进行传播,让受众感受法治之力、人性化之美

有时候,合理的事情未必合法,合法的事情未必合情,合情的事情体现了人性化,但未必就是合乎规矩的。理性的评论不能无视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舆论,同样也不可能置法律于文本之外。

北海市第二看守所创新机制,为被监管人员创建线上代购管理平台——“代购宝”,通过创建“亲属代付+网上购物”模式,改变过去“现金代管+物品代购”模式。这种新机制的推行,不仅能让被监管者“网购”东西,还减免了被监管人亲属到看守所上账和出所退款的烦琐流程。评论《暖心的执法 走心的实事》一文,充分肯定被监管人员也能“网购”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是一种暖心的执法行为。同时,也表明机制创新要把握好“度”,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对被监管人员人性化管教的相关制度,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但在注重执法效果的同时,不能突破法律、道德底线。

作为专业法治类纸媒,无论是评说事实还是言说法理,都要把握好“度”。尤其是面对各种网络民意,评论员必须明白,看着正在反抗的一方并不一定就代表正义,是非曲直的判断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因此,要从情、理、法三个维度来考量评论的落点,叙情、说理、释法,展人文之美,现法治之力。

(四)注重公众性,立场坚定地进行传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价值观

“越是与公众有接近性的事件越容易引起公众的参与兴趣。新闻话题具有大众性,自然也是传递法治价值的良好契机。”[3]因此,当媒体工作者发现公众的利益受损时,法治评论就应该站稳法治立场,告诫公众: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捍卫自身的权利。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杭州市一消费者收到了一则广告短信,他不想被此类短信打扰,于是直接回复“退订”二字,却被要求支付一毛钱的短信资费。心有不甘的他,将发短信的购物平台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定,用户退订费用应由提供服务的平台方承担。该报道发出后,有的人认为“一毛钱也要争,小家子气”,有的人认为“为了一毛钱打官司,闲得慌”,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在“博关注”。在质疑声中,《法治时评》栏目推出《为0.1元较真点赞》一文, 提出“在遭遇侵权时‘较真是依法维权”的观点。一方面提醒商家要守信,重视消费者权益,沉淀积累良好口碑,以优质服务走持续经营的路子;另一方面,提醒消费者要增强自身的消费安全意识。这篇法治评论对“一毛钱”的事刨根问底,抓住问题本质言说法理,以正视听,论证了“这名消费者是在为公共利益而较真,通过法律手段引导理性消费”的观点。评论具有一定的法理性,正确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和价值观。

三、《法治时评》栏目发展的理性探析

(一)讲究专业素养,有针对性地培养评论员

当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转型急速,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下,不同的群体都在寻找表明各自立场、表达各自利益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肩负传播法治精神、弘扬法治价值重要责任使命的法治评论必须利用自身专业性强、权威性强的特点,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

而要写好法治评论,评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他们要明晰法理法规、解决法治问题,就要理解法治基本精神,掌握我国法律的整体结构。

在全媒体传播形势下,评论员的身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法律工作者也参与其中……而对于法治评论而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微的差错都事关法律的威严和价值导向,因此,对于传统法治类纸媒来说,把好评论员的来稿关尤其重要。

《广西法治日報》将一些政法领域的专家学者列为特约评论员,适时地向他们约稿。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法治评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证了《法治时评》栏目文章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二)凭借资源优势做强内容,注重受众体验

传统法治纸媒具有相对稳定、固定且值得信赖的信息源,法律专业从业者较多,也拥有一批固定的读者……这些资源优势有利于采集到更有分量、更有深度的评论文章。因此,法治评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强、做专内容,以法律专业知识和思维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厘清法与非法的边界。通过案例评析,道明执法的尺度与力度;通过新闻事件警示,强调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性;通过犀利的笔调抨击丑恶,为民众利益“鼓”与“呼”,传递法治温度……

然而,呈现形式相对单一,不注重读者体验,是传统纸媒法治评论普遍存在的问题。读者阅读评论后,第一时间将想法、看法反馈回媒体的概率很低。如果开通“两微一端”,将法治评论通过新媒体进行多元化传播,为读者提供自由言论的平台,然后把读者的“留言数”“点评数”“点击量”等列入编辑记者的绩效考核,或许能在形成良性互动、扩大现有的读者群的同时,提升法治评论的质量。

(三)丰富呈现形式,可视化转型待探究

当前《法治时评》栏目稿件多以文字形式在报纸上呈现,尚未与全媒体矩阵接轨,加上法治评论多为严肃性报道,如果要厘清里边的逻辑关联和论证关系,需要读者静下心来阅读、理解。因此,对习惯利用直播、视频等平台进行快节奏阅读的年轻读者来说,纯文字的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显然不好。任何一种新闻产品,想要持续发展都不可能跟读者的需求相悖,否则它就会有被淘汰的风险。

为此,法治评论的可视化转型之路有待探索。目前,广西法治日报社旗下有“一报(广西法治日报)、一刊(法治画刊)、一网(平安广西网)、一矩阵(广西政法新媒体矩阵)、一中心(广西政法融媒体中心)”,利用全媒体矩阵提升法治评论的影响力,应该是未来探索的一个方向。

在融媒体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下,法治评论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以尝试以短视频、动漫、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例如《人民日报》推出《画里有话》评论栏目,将新闻事件以图片展示,同时配以 200 字左右的短评,通过视觉形式降低理解难度[4]。又如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植入与文章内容相契合的短视频,让受众通过视听体验深切感受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的变化。这些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值得传统媒体法治评论栏目借鉴学习。

四、结语

《广西法治日报》的《法治时评》栏目稿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民生层面提供法律指导,对我国新出台的法律进行及时解释,通过普法提升公众认知水平,并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正确方向,对社会行为起到了监督作用。虽然该栏目的稿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未来探索实践的道路上,它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表现出更强、更独特的法治评论魅力。潮

参考文献

[1]王松苗.法治评论道与技[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28.

[2]范荣康.新闻评论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34.

[3]尚媛媛.新闻评论构建法治认同的作用机制与表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32.

[4]仲阳.新媒体时代法治评论新发展的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142-144.

(编辑: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