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办高职实践教学中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2023-07-28 03:45赵泓博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产教校企

王 帅 赵泓博 宋 岩 赵 鑫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 吉林 吉林 132101)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职业教育逐步将办学方式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上转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作为高职院校新的机制体制发展要求,推动高职院校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肩负着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地位。服务三农是涉农高校生存之源、立校之本,是新农科背景下高教强省战略赋予农业院校的神圣使命。为适应当今涉农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企业需要引进大量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为更好的贴合社会的需要,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构建一套符合本科办高职实践教学的模式就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中外高校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比较

1.1 国外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产教融合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建立联动反馈,通过社会需要和教学阻碍因素进行沟通,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来获得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德国对于工程师的培养则用“双元制”模式,德国工程教育特别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在校学生拥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通过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来满足人才供需的双向需求;同期,日本则采用“产学官”模式,其独特的“官产学研”的结合模式使日本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开始注重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1]。

1.2 我国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探究。在国家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举措下,多年来,经农科院校积极探索也涌现了多种地方性教育教学模式,比如“西农模式”、“太行山道路”、“科技大篷车”和“湖州模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模式成果最为突出,先后与国内23 个省市区的29 家科研院所合作,有45 个产业体系采用“农科院校+农业生产企业”、“农科院校+农资生产企业”、“农科院校+地方政府”和“农科院校支持的农业企业”等形式,建立了121 个科技小院,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作物体系的科技小院网络,在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高产高效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2.1 满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该校作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强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育。通过推进农科院校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以“服务三农”为总体目标,以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2 个专科专业为试点,以企业需求的“岗位能力”为核心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技能培养”为引导重新编撰教学大纲,课程为技能培养全过程服务,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培养具有“三农”感情、符合现代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技能型人才,更好推动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现代示范园区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高产高效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推动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2.2 更好的契合企业人才的需求。对企业来讲,由于涉农企业大多数为小型企业,部分软硬件设施不够齐全,专业人才不多、理论知识欠缺,工作为间歇性。因此,通过与学校相关专业合作,既可以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又能借助学校优秀资源,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专业人才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树立服务社会的优秀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通过产业与教育一体化,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打通产教融合建设“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与经济价值。

2.3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对学生而言,大学四年除了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进入对口企业实现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在做和学过程中“双向充电”,学生的视野、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了极大地提高。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是依托学校—企业之间新型的协同协作机制,实现校、企、学生之间“三赢”的模式,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多元化的实习训练注入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3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我国大多模式下仍处于“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呈现自发式、浅层次、松散型、水平不高等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不能持久参与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过程,教学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是一直以来困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剖析原因如下:

3.1 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但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获得人才更是天方夜谭[3]。对企业的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需要大量时间,企业对于短期利益的综合分析,对人才培养的风险存在顾虑。②学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习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企业不愿共同承担。③企业为学生提供许多岗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在毕业后未必愿意留在企业,企业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造成了人才流失。④在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时,将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而忽略了企业的利益。

3.2 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在进行产教融合时很多学校将重点定在“教”而忽视“产”,重申请轻落实,企校分离,没能做到互补融合,有些学校允许企业在学校的空地中建一条生产线,但往往设备老旧,技术难以更新,很难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全方位工程,涉及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部门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学校未充分挖掘、整合学校有利的教育资源,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在学校往往是申请单位承担所有任务,做不到齐抓共管,同心协力。

4 本科办高职实践教学中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4.1 四方联动,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序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需要有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联动、合力而为,共同推进才能达到预期育人成才的目标。政府作为政策导向的掌舵者,起主导、引导和保障作用;行业发展方向,对学校的专业设定及调整有一定指导意义;企业提供实践岗位,反馈用人需求,参与学校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在协同育人方面发挥主体和协同作用;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社会地位全方面推进合作,实现项目计划、实施、管理体系化。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联动机制见图1。

图1 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四方联动机制

4.2 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制定对口的人才培养方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2个专科专业依托学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理事会,联系65 家企事业单位,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以企业文化、产品、专家进校园的“三进”模式,以教师、科研、学生实践出校园的“三出”模式加强校企联通。按照行业需求的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合作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同育人模式,教科研紧密结合市场及生产,在企业参与下全面修订并执行以岗位能力为引导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涉农企业现场实习实训,努力实现技能培养创新。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将课堂搬进农场,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优势,把课堂教学搬进农业生产现场,使学生在现场动手、动眼、动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对农业理论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明确两个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目标,增加实践性教学比例,定期开展校内专业技能比赛,组织参加校外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将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2 个专科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安排到涉农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实践有效相对接,实现了校企共同培养“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4.3 打造双导师团队,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聘请基础理论扎实的学校导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组建双导师团队,培养和培训在校学生;实施“实践1(入学前生产实践锻炼,发现问题)—理论(学校理论课程学习,掌握方法)—实践2(深入生产一线,研究并解决问题)”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如图2 所示),实现农科院校高职教育产教融合。

图2 三段式培养模式

聘请的理论导师在理论研究基础扎实的情况下,也要了解行业行情,并积极参加一线生产,深入了解当前生产的新政策、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在最初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一线生产实例,一方面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业未来发展,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有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为学生在以后从事一线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企业导师的聘用上要注意三点:第一,能做学生合格的师傅,关心学生成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第二,有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能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在一线生产的作业,并保障学生作业安全;第三,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因不掌握理论知识而造成错误。理论导师、企业导师要加强沟通,加强校本教材的编写,在教材中加大实训内容,并由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双重把关,其次,设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的运用,提高实际操作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将学生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操作水平及时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法。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提供企业实用的、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4]。

4.4 提升学生认识,打破思想壁垒,拓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取决于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科办高职教育与其他研究型大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本科办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旨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有着不一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一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校期间除了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实践学习,在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历练,学生的学习场所不仅局限于教室,还要在农田、生产线、园艺棚中,使专业学习与企业工作更紧密相连[5]。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更为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

5 结语

通过此模式的构建,不仅为高校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也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技能,练就过硬本领,勇攀技术高峰,也让学生在社会变得更有价值,应聘到自己满意的岗位,同时缓解企业用人的困境,使企业得到更加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此模式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就业满意,企业用人满意。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